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热水器。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装配换热器组件的过程中,首先将位于换热器100’内部的密封垫500’用螺母600’紧固,然后再将矩形密封垫400’放置在第一接头102’与管路200’的第二接头202’的轴向端面之间,第二接头202’套进第一接头102’,工作人员通过把手操作将锁紧螺母300’拧紧,并且通过控制螺纹连接的力度来调节矩形密封垫400’的压缩量,以达到密封效果。特别地,第一接头102’与第二接头20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需要把手拧紧,而且拧紧活动空间很窄,工作人员操作工件小,生产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水器。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接头;管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相连接;装卡件,被配置装卡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连接处,并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装卡限位。
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管路和装卡件。其中,换热器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管路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并且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还配置有装卡件,装卡件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稳定连接。
8.具体地,在装配换热器和管路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而后,将装卡件装卡在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位置,并且保证装卡件同时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相卡接,进而通过装卡件实现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保证了换热器与管路稳定连接。
9.此外,由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采用装卡的装配方式,即大程度上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难度,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并且,在装配和拆卸换热器组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需使用扳手等工具,工作人员直接手动操作即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装配和拆卸的效率,同时也十分适用于工作人员操作,特别是可避免因工作人员遗忘扳手等专用工具而无法操作的情况发生,同时也不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
1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管路与换热器采用装卡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无法使用专门的装配工具,提升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生产效率,并且无需较大的操作空间,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并且,装卡的连接方式可保证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了换热器组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管路意外脱落的情况。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换热器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接头设置有第二限位部;装卡件分别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
1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接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在连接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过程中,可将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保持在合适的位置,而后装卡件同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接触,以通过第一限位部来限位第一接头和装卡件,通过第二限位部来限位第二接头和装卡件,保证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稳定性。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为环形槽,环形槽凹陷于第一接头的外壁;第二限位部为第一环形筋,第一环形筋凸出于第二接头的外壁。
1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为环形槽,并且环形槽凹陷于第一接头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和管路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装卡到环形槽内。这样,保证了装卡件与第一接头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环形槽对装装卡件限位,特别是通过环形槽的侧壁对装卡件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与换热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16.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部为第一环形筋,第一环形筋凸出于第二接头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和管路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装卡到第一环形筋的上方。这样,保证了装卡件与第二接头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第一环形筋对装卡件限位,特别是可通过第一环形筋对装卡件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与换热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装卡部和第二装卡部;第一装卡部伸入环形槽内,第二装卡部卡接于第一环形筋朝向换热器的一侧。
18.在该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包括有第一装卡部和第二装卡部。其中,第一装卡部和第二装卡部在装卡件沿数值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一装卡部的位置与第一限位部相对应,使得第二装卡件与第二限位部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在连接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装卡部与第一限位部配合,保证装卡件与第一管路的稳定连接,可通过第二装卡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保证装卡件与第二管路的稳定连接。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为第二环形筋,第二环形筋凸出于第一接头的外壁;第二限位部为插接口,装卡件穿设于插接口,并卡接于第二环形筋朝向换热器的一侧。
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为第二环形筋,第二环形筋凸出于第一接头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和管路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装卡到第二环形筋的上方。这样,保证了装卡件与第一接头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第二环形筋对装卡件限位,特别是可通过第二环形筋对装卡件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与换热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2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部为插接口。在装配换热器和管路的过程中,将装卡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而后装卡件穿过插接口并插接到第二接头上,进而通过装卡件实现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保证了换热器与管路稳定的连接关系。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包括插接部,插接部穿设于插接口,并与第二限位部朝向换热器的一侧配合限位。
23.在该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包括插接部。装卡件可通过插接部实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的限位。通过插接部与插接口的配合,可在竖直方向上有效限位,有效提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意外脱落。
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装卡件上设置有开口,第二接头可卡接于开口内;其中,开口的进口端的尺寸,小于第一接头或第二接头的直径。
25.在该技术方案中,装卡件上设置有开口,在装配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过程中,可将第二接头装卡在插接口内,以通过开口两侧的结构实现水平方向上的限定。此外,第二接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开口的进口端的尺寸。也即,当工作人员在装配管路与换热器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使得装卡件发生变形,才可将第二接头卡接到开口内。而当第二接头卡接到开口内后,装卡件恢复原有形状,此时装卡件在开口处可对第二接头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装卡件掉落。
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接头套设于第一接头;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套设于第一接头,位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
2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接头的口径大于第一接头的外径,使得第二接头可以套设在第一接头上。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其中,密封圈套设在第一接头上,第二接头套设在第一接头的外部,使得密封圈位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并且同时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相接触,进而有效密封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位置,密封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的空隙。
28.进一步地,密封圈与第一接头的径向外壁相抵接,密封圈与第二接头的径向内壁相抵接,并可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密封圈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紧密接触,实现径向有效密封。具体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上设置有容置槽,密封圈为安装于容置槽内。
3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上设置有容置槽,并将密封圈设置在该容置槽内,一方面保证了密封圈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保证了密封圈对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31.此外,容置槽为环形槽,并且密封圈与环形槽的底壁和两个侧壁相抵接。当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装配完成后,密封圈同样与第二接头的内壁相抵接,进而从四个壁面进一步增强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3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至少部分伸入换热器的内部;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垫,密封垫设置于第一接头和换热器的内底壁之间。
3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至少部分位于换热器的内部,并从换热器的内部向外延伸。第一接头位于换热器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垫。其中,密封垫套设在第一接头上,位于第一接头的抵接部和换热器的内底壁之间,密封垫同时与第一接头的抵接部和换热器的内底壁向接触,进而有效密封第一接头与换热器内底壁之间的空隙,避免换热器内部的液体从换热器与第一接头之间的空隙漏出。
3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上设置有螺纹,螺纹位于换热器的外部;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螺母,螺母连接于螺纹上,并与换热器的外底壁相抵接。
3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上设置有螺纹,并且螺纹至少位于换热器外部的部分第一接头上,并朝向换热器的内部延伸。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螺母。在装配换热器和管
路的过程中,在已经将密封垫放置到换热器内部后,可将螺母拧紧到螺纹上,使得螺母与换热器的外底壁相抵接,进而保证密封垫与换热器的内底壁和第一接头的抵接部紧密接触,进一步提升密封垫在此处的密封效果。
3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的数量为两个;管路的数量为两个,任一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接头;装卡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接头分别通过两个装卡件,与两个第一接头可拆卸式连接。
3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和管路的数量都为两个,每一个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接头,并且换热器组件配置有两个装卡件。这样,在装配换热器与管路的过程中,可将两个装卡件分配插接到配合使用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上。具体地,两个管路分别为进水管和出水管。
3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可采用卡簧,采用卡簧来装卡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卡簧结构简单,并且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3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装卡件可采用插接件,以插接件插接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实现限定。插接件结构简单,并且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4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风道,形成于换热器内;换热管路,设于风道内,换热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接头;其中,换热管路的至少部分在风道内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管体。
41.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内形成有风道,风道内部设置有换热管路,并且在换热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接头,以使得换热管路通过第一接头连接到管路的第二接头上。
42.在换热器组件工作时,热水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进入到风道内。由于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故而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组件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排出换热器,即,减少了由排出换热器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43.此外,换热管路的至少部分在风道内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管体,进而增大换热管路位于换热器内的长度,提升换热管路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
4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设置有多个弹性扣位,螺旋管体中任一层管体卡接于一个弹性扣位内。
4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还设置固定装置,使得固定装置设置多个弹性扣位,利用弹性扣位固定螺旋管体中任一层管体,以达到利用多个弹性扣位保证各层管体之间的间距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整体的结构强度。
46.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扣位的内径小于管体的外径,以保证弹性扣位与管体卡接的稳固性,避免固定装置由螺旋管体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4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之间连接有分隔部,分隔部插设于螺旋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
4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隔部,使得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之间连接有分隔部,这样,固定装置螺旋管体装配时,分隔部插设于螺旋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分隔部具有分隔相邻两层管体的作用,以保证相邻两层管体之间的间距。且当外力作用于螺旋管
体上时,分隔部具有减缓外力的作用,以降低螺旋管体折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螺旋管体的使用寿命。
49.具体地,分隔部与弹性扣位一体式连接。如,固定装置由不锈钢板弯折制成。
5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固定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装置间隔分布于螺旋管体的外侧。
5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固定装置和螺旋管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多个固定装置间隔分布于螺旋管体的外侧,该设置增大了固定装置与螺旋管体的接触面积,丰富了固定装置与螺旋管体的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装配的强度、稳固性及可靠性。
5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道具有出风口;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单向导流件,单向导流件位于出风口处,单向导流件适于沿换热器内部向换热器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
53.在该技术方案中,风道具有出风口,通过设置单向导流件,使得单向导流件位于出风口处,这样,风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单向导流件排出换热器,但是换热器外部的气流无法通过单向导流件进入到风道内。该设置可以防止冷空气由换热器外部通过出风口倒灌进入风道内,而导致换热管路冻裂的情况发生,对换热管路起到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5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包括:支撑板,与出风口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叶片,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叶片转动以导通或封堵导流口;其中,叶片封堵导流口时,叶片的边缘搭靠于止挡部上。
55.在该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包括支撑板和叶片。通过合理设置支撑板和叶片的配合结构,使得支撑板与出风口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具有支撑叶片的作用。由于支撑板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且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止挡部具有限制叶片转动角度的作用,使得叶片只能向外翻转以沿壳体内部向壳体外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而无法向内翻转以沿壳体外部向壳体内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即,止挡部、导流口及叶片相配合以达到单向导流件沿壳体内部向壳体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的目的。
5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还包括:转轴,设于支撑板;叶片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通过转轴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以转轴为中心镜像布置。
57.在该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还包括转轴,叶片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通过合理设置转轴、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通过转轴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以转轴为中心镜像布置,第一子片与第二子片转动导通或封堵导流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可绕转轴转动,转轴限定了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相对于导流口的位置,为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导通或封堵导流口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5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接头间隔分布;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两个第一接头位于换热器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相连接。
5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接头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固定件,使得两个第一接头位于壳体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相连接,固定件起到固定两个第一接头的作用,以保证两个第一接头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的整体结构强度。这样,便于换热管路与壳体的装配,可防止利用紧固件装配换热管路和壳体时,两个第一接头旋
转而导致安装回弹,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
6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温控器,设于换热器,温控器用于检测风道的温度。
6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温控器,使得温控器位于换热器内,利用温控器来检测风道的温度,使得风道内的烟气温度可控,避免因风道温度过高而导致换热器受热变形甚至是烧毁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换热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6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组件。
6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水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组件。因此,具有上述换热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6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6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66.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组件的爆炸示图;
67.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组件的剖视图。
68.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69.100’换热器,102’第一接头,200’管路,202’第二接头,300’锁紧螺母,400’矩形密封垫,500’密封垫,600’螺母。
7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爆炸示图之一;
71.图4是图3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7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爆炸示图之二;
73.图6是图5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74.图7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中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75.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插接件的局部剖视图;
76.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中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7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中换热器的爆炸视图;
78.图11是图10所示换热器中单向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79.其中,图3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80.102换热器,104第一接头,106管路,108第二接头,110装卡件,112第一限位部,114第二限位部,116环形槽,118第一环形筋,120第一装卡部,122第二装卡部,124第二环形筋,126插接口,128插接部,130开口,132密封圈,134容置槽,136密封垫,138螺纹,140螺母,142抵接部,144风道,146进风口,148出风口,150换热管路,152固定装置,154弹性扣位,156分隔部,158单向导流件,160支撑板,162转轴,164第一子片,166第二子片,168排水口,172固定件,174温控器,176液位检测装置,178盖板,18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8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83.下面参照图3至图11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和热水器。
84.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85.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86.具体地,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而后,将装卡件110装卡在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位置,并且保证装卡件110同时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相卡接,进而通过装卡件110实现了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保证了换热器102与管路106稳定连接。
87.此外,由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之间采用装卡的装配方式,即大程度上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难度,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并且,在装配和拆卸换热器组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需使用扳手等工具,工作人员直接手动操作即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装配和拆卸的效率,同时也十分适用于工作人员操作,特别是可避免因工作人员遗忘扳手等专用工具而无法操作的情况发生,同时也不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
88.本实施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管路106与换热器102采用装卡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无法使用专门的装配工具,提升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生产效率,并且无需较大的操作空间,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并且,装卡的连接方式可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了换热器组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管路106意外脱落的情况。
89.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90.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9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接头10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2,第二接头108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2。在连接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过程中,可将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4保持在合适的位置,而后装卡件110同时与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4相接触,以通过第一限位部112来限位第一接头104和装卡件110,通过第二限位部114来限位第二接头108和装卡件110,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
接稳定性。
92.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部112为环形槽116,并且环形槽116凹陷于第一接头104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110装卡到环形槽116内。这样,保证了装卡件110与第一接头104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环形槽116对装装卡件110限位,特别是通过环形槽116的侧壁对装卡件110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106与换热器10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108与第一接头104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93.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限位部114为第一环形筋118,第一环形筋118凸出于第二接头108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110装卡到第一环形筋118的上方。这样,保证了装卡件110与第二接头108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第一环形筋118对装卡件110限位,特别是可通过第一环形筋118对装卡件110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106与换热器10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108与第一接头104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9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装卡件110包括有第一装卡部120和第二装卡部122。其中,第一装卡部120和第二装卡部122在装卡件110沿数值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一装卡部120的位置与第一限位部112相对应,使得第二装卡件110与第二限位部114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在连接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装卡部120与第一限位部112配合,保证装卡件110与第一管路106的稳定连接,可通过第二装卡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14配合,保证装卡件110与第二管路106的稳定连接。
95.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装卡件110可采用卡簧,采用卡簧来装卡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卡簧结构简单,并且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96.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97.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9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接头10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2,第二接头108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2。在连接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过程中,可将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4保持在合适的位置,而后装卡件110同时与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4相接触,以通过第一限位部112来限位第一接头104和装卡件110,通过第二限位部114来限位第二接头108和装卡件110,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稳定性。
9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限位部112为第二环形筋124,第二环形筋124凸出于第一接头104的外壁设置。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可直接将装卡件110装卡到第二环形筋124的上方。这样,保证了装卡件110与第一接头104之间的连接,并且可通过第二环形筋124对装卡件110限位,特别是可通过第二环形筋124对装卡件110在竖直方向限位,进而保证了管路106与换热器10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接头108与第一接头104在使用过程中分离。
100.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限位部114为插接口126。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将装卡件110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而后装卡件110穿过插接口126并插接到第二接头108上,进而通过装卡件110实现了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保证了换热器102与管路106稳定的连接关系。
10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装卡件110包括插接部128。装卡件110可通过插接部128实现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之间的限位。通过插接部128与插接口126的配合,可在竖直方向上有效限位,有效提升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意外脱落。
102.具体实施中,如图7和图8所示,装卡件110可采用插接件,以插接件插接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实现限定。插接件结构简单,并且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103.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104.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10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装卡件110上设置有开口130,在装配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过程中,可将第二接头108装卡在插接口126内,以通过开口130两侧的结构实现水平方向上的限定。此外,第二接头108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开口130的进口端的尺寸。也即,当工作人员在装配管路106与换热器102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使得装卡件110发生变形,才可将第二接头108卡接到开口130内。而当第二接头108卡接到开口130内后,装卡件110恢复原有形状,此时装卡件110在开口130处可对第二接头108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装卡件110掉落。
106.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107.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10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接头108的口径大于第一接头104的外径,使得第二接头108可以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圈132。其中,密封圈132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第二接头108套设在第一接头104的外部,使得密封圈132位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之间,并且同时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相接触,进而有效密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连接位置,密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之间的空隙。
109.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密封圈132与第一接头104的径向外壁相抵接,密封圈132与第二接头108的径向内壁相抵接,并可在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密封圈132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紧密接触,实现径向有效密封。具体地,密封圈132为o型密封圈。
110.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接头104上设置有容置槽134,并将密封圈132设置在该容置槽134内,一方面保证了密封圈132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保证了密封圈132对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111.此外,如图4和图6所示,容置槽134为环形槽116,并且密封圈132与环形槽116的底壁和两个侧壁相抵接。当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装配完成后,密封圈132同样与第二接头108的内壁相抵接,进而从四个壁面进一步增强密封圈132的密封效果。
112.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113.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11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接头104至少部分位于换热器102的内部,并从换热器102的内部向外延伸。第一接头104位于换热器102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142。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密封垫136。其中,密封垫136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位于第一接头104的抵接部142和换热器102的内底壁之间,密封垫136同时与第一接头104的抵接部142和换热器102的内底壁向接触,进而有效密封第一接头104与换热器102内底壁之间的空隙,避免换热器102内部的液体从换热器102与第一接头104之间的空隙漏出。
11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接头104上设置有螺纹138,并且螺纹138至少位于换热器102外部的部分第一接头104上,并朝向换热器102的内部延伸。此外,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螺母140。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在已经将密封垫136放置到换热器102内部后,可将螺母140拧紧到螺纹138上,使得螺母140与换热器102的外底壁相抵接,进而保证密封垫136与换热器102的内底壁和第一接头104的抵接部142紧密接触,进一步提升密封垫136在此处的密封效果。
11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接头104和管路106的数量都为两个,每一个管路106上均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换热器组件配置有两个装卡件110。这样,在装配换热器102与管路106的过程中,可将两个装卡件110分配插接到配合使用的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上。具体地,两个管路106分别为进水管和出水管。
117.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管路106和装卡件110。
118.其中,换热器102上凸出设置有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08,并且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的大小和形状匹配。此外,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还配置有装卡件110,装卡件110可在装配过程中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装卡限位,进而保证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稳定连接。
11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换热器102具有壳体180,壳体180的内部形成有风道144,壳体180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进风口146和出风口148,风道144内部设置有换热管路150,并且在换热管路150上设置有第一接头104,以使得换热管路150通过第一接头104连接到管路106的第二接头108上。
120.在换热器组件工作时,热水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进入到风
道144内。由于换热管路1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44内,故而换热管路150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144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150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组件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排出换热器,即,减少了由排出换热器102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121.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换热管路150的至少部分在风道144内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管体,进而增大换热管路150位于换热器102内的长度,提升换热管路150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
122.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固定装置152,固定装置152设置有多个弹性扣位154,螺旋管体中任一层管体卡接于一个弹性扣位154内。这样,通过设置固定装置152,使得固定装置152设置多个弹性扣位154,利用弹性扣位154固定螺旋管体中任一层管体,以达到利用多个弹性扣位154保证各层管体之间的间距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150整体的结构强度。
123.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扣位154的内径小于管体的外径,以保证弹性扣位154与管体卡接的稳固性,避免固定装置152由螺旋管体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12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154之间连接有分隔部156,分隔部156插设于螺旋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通过设置分隔部156,使得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154之间连接有分隔部156,这样,固定装置152螺旋管体装配时,分隔部156插设于螺旋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分隔部156具有分隔相邻两层管体的作用,以保证相邻两层管体之间的间距。且当外力作用于螺旋管体上时,分隔部156具有减缓外力的作用,以降低螺旋管体折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螺旋管体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分隔部156与弹性扣位154一体式连接。如,固定装置152由不锈钢板弯折制成。
12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固定装置1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装置152间隔分布于螺旋管体的外侧。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固定装置152和螺旋管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多个固定装置152间隔分布于螺旋管体的外侧,该设置增大了固定装置152与螺旋管体的接触面积,丰富了固定装置152与螺旋管体的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装配的强度、稳固性及可靠性。
12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风道144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146和出风口148;出风口148处设置有盖板178,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单向导流件158,单向导流件158位于出风口148处,设置在盖板178的开口处。单向导流件158适于沿换热器102内部向换热器102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通过设置单向导流件158,使得单向导流件158位于出风口148处,这样,风道144内的烟气能够通过单向导流件158排出换热器102,但是换热器102外部的气流无法通过单向导流件158进入到风道144内。该设置可以防止冷空气由换热器102外部通过出风口148倒灌进入风道144内,而导致换热管路150冻裂的情况发生,对换热管路150起到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换热器102的使用寿命。
127.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单向导流件158包括支撑板160和叶片。通过合理设置支撑板160和叶片的配合结构,使得支撑板160与出风口148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160具有支撑叶片的作用。由于支撑板160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且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止挡部具有限制叶片转动角度的作用,使得叶片只能向外翻转以沿壳体180内部向壳体180外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而无法向内翻转以沿壳体180外部向壳体180内部的方向
导通导流口。即,止挡部、导流口及叶片相配合以达到单向导流件158沿壳体180内部向壳体180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的目的。
12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单向导流件158还包括转轴162,叶片包括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通过合理设置转轴162、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均通过转轴162与支撑板160转动连接,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以转轴162为中心镜像布置,第一子片164与第二子片166转动导通或封堵导流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均可绕转轴162转动,转轴162限定了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相对于导流口的位置,为第一子片164和第二子片166导通或封堵导流口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12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接头1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接头104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固定件172,使得两个第一接头104位于壳体180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172相连接,固定件172起到固定两个第一接头104的作用,以保证两个第一接头104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150的整体结构强度。这样,便于换热管路150与壳体180的装配,可防止利用紧固件装配换热管路150和壳体180时,两个第一接头104旋转而导致安装回弹,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
130.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温控器174,设于换热器102,温控器174用于检测风道144的温度。通过设置温控器174,使得温控器174位于换热器内,利用温控器174来检测风道144的温度,使得风道144内的烟气温度可控,避免因风道144温度过高而导致换热器受热变形甚至是烧毁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换热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13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176,液位检测装置176设置在换热器102内,利用液位检测装置176来检测风道144内的冷凝水液位,以了解换热器102内部的积水情况,为后续热水器控制换热器102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壳体180上还设置有排水口168,可通过液位检测装置176的检测信号来确定排水口168是否堵塞。若排水口168被堵塞,则风道144内的冷凝水液位就会逐渐升高;若排水口168未被堵塞,则风道144内的冷凝水的液位较稳定。
132.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换热器组件,可有效提升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效率,并且可有效降低漏水风险。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换热器组件,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工装拆装,工作人员能够徒手拆装。
133.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102、第一接头104、管路106、第二接头108、装卡件110、螺母140、密封圈132和密封垫136等。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位于换热器102内部的密封垫136用螺母140紧固,起到防止冷凝水从中渗出;而后,再将密封圈132套进第一接头104,第二接头108套进换热器102的第一接头104并使得第二接头108与第一接头104对应的外内壁压紧密封圈132,起到径向密封的作用;最后,将装卡件110装卡到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上,防止第二接头108脱落。
134.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连接方式为卡接,而o型的密封圈132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位于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径向壁面之间,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通过o型的密封圈132径向形变实现密封,o型的密封圈132的压缩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降低漏水风险。
135.如图3和图4所示,装卡件110上设置有开口130,开口1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接侧,并且每一个卡接侧都设置有配合使用的第一装卡部120和第二装卡部122。其中,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可将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卡接到开口130内,进而使得装卡件110从两个相当对的方向同时卡接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可在径向上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装卡件110在使用过程中掉落。并且,在装卡件110的开口130处,两个第一装卡部1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限位部112的直径,在装卡件110的开口130处,两个第二装卡部1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限位部114的直径。这样,当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装配完毕后,两个第一装卡部120可在开口130处对第一接头104限位,两个第二装卡部122可在开口130处对第一接头104限位,避免装卡件110从开口130脱离第一接头104。
136.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连接处使用o型的密封圈132密封,并且通过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具体地,o型的密封圈132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o型的密封圈132与第一接头104的外壁相抵接,o型的密封圈132与第二接头108的内壁相抵接,进而通过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
137.此处需特殊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o型的密封圈132的设套在第一接头104上,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并且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连接方式为插接,无需工作人员调整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重叠部分的长度来o型的密封圈132的压缩量,使得o型的密封圈132的压缩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降低漏水风险。
138.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换热器组件,可有效提升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效率,并且可有效降低漏水风险。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换热器组件,在装配换热器102和管路106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工装拆装,工作人员能够徒手拆装。
139.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装卡件110上设置有开口130,装卡件110的两个插接部128位于开口130的两侧,并且开口130与两个插接部128之间的开口130相连通。其中,在开口130处两个插接部128之间的距离为l,且l小于第一接头104的直径。当工作人员在装配管路106与换热器102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使得装卡件110发生变形,才可将第一接头104卡接到开口130内。而当第一接头104卡接到开口130内后,装卡件110恢复原有形状,此时两个插接部128在开口130处可对第一接头104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装卡件110从开口130脱离第一接头104。并且,通过两个插接部128可使得第一接头104与第二接头108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两个限位位置,有效提升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意外脱落。
140.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连接处使用o型的密封圈132密封,并且通过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具体地,o型的密封圈132套设在第一接头104上,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内壁与第一接头104的外壁相抵接,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外壁与第二接头108的内壁相抵接,进而通过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
141.此处需特殊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o型的密封圈132的设套在第一接头104上,o型的密封圈132的径向变形实现密封,并且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的连接方式为插接,无需工作人员调整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108重叠部分的长度来控制o型的密封圈132的压缩量,使得o型的密封圈132的压缩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降低漏水风险。
142.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第一接头102’和第二接头20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需要把手拧紧,而且拧紧活动空间很窄,不好活动扳手,生产效率很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04和第二接头202的连接方式为卡接,不需要扳手能够快速插接,提高生产效率。
143.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第一接头102’和第二接头202’的密封方式为矩形密封垫400’端面密封,并且矩形密封垫400’位于第一接头102’和第二接头202’的轴向端面之间,通过控制螺纹连接的力度来调节矩形密封垫400’的压缩量,以达到密封效果,但矩形密封垫400’的压缩量调节力度不好控制,容易漏水。
1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4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4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