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2.工程设备上常采用空气冷却散热器,简称空冷散热器。这种空冷散热器在运行时存在热风回流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大多应用在可移动的设备平台上的散热装置而言,其热风回流现象尤为严重。
3.热风回流现象是指从空冷散热器排出的热空气还未完全冷却就又重新返回到空冷风机吸入口,被重新吸入到空冷散热器中,使得空冷散热器的吸入口的空气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减小了传热温差,也就削弱了空冷散热器的冷却能力。因此,如何减小热风回流现象的不利影响,成为工程设备用空冷散热器的一个待解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
5.本实用新型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顶罩,以及沿直线轴依次排列的吸风罩、风机、导风罩、散热器主体和出风罩;
6.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入风侧,所述散热器主体和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有所述导风罩;所述吸风罩与所述风机连接并设置在所述风机的入风侧,所述出风罩与所述散热器主体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出风侧;
7.所述顶罩设置在所述出风罩、所述散热器主体和所述导风罩的顶侧,所述导风罩的顶端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口,所述导风罩通过所述通气口与所述顶罩连通。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面积大于所述出风罩的入风口面积,所述吸风罩的入风口面积大于所述吸风罩的出风口面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靠近所述顶罩;所述吸风罩的入风口位于所述吸风罩的底侧。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直线轴方向,所述出风罩的横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出风罩的顶板为所述顶罩。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罩的边沿与同侧的所述出风罩的边沿间隔预设间距。
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利用其中的导风罩将风机与散热器主体隔开一定的距离,在导风罩的顶端设置通气口,使得从散热器主体反射回的部分热风可从通气口排入顶罩,并从出风罩的出风口附近排出,其余部分的经过散热器主体的热风从出风口排出,将热风尽可能集中且远离吸风口排出散热主体,能够尽可能降低工程设备上散热装置内的热风回流现象,使得散热装置具有尽可能高的散热效率。
14.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后续部分中给出,并将从后续的描述中详细得到理解,或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了解到。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能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已经通过附图描述的实施例。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用于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非必要技术的,则可能将这些技术细节予以省略。
17.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18.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19.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及该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顶罩100,以及沿直线轴依次排列的吸风罩200、风机300、导风罩400、散热器主体500和出风罩600。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大多应用在可移动的设备平台上,还具有其他的辅助设备,例如排风扇、空气净化装置和各种隔板等。吸风罩200、风机300等设备呈现为一字排开的状态,不仅便于布局,也能使得吸风罩200和出风罩600的距离较远。
21.风机300设置在散热器主体500的入风侧,散热器主体500和风机300之间设置有导风罩400;吸风罩200与风机300连接并设置在风机300的入风侧,出风罩600与散热器主体500连接并设置在散热器主体500的出风侧。顶罩100设置在出风罩600、散热器主体500和导风罩400的顶侧,导风罩400的顶端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口,导风罩400通过通气口与顶罩100连通。通常面对风机300的散热器主体500的热量最大,通过导风罩400形成的临时过渡空间,能够使得从风机300上到达散热器主体500的第一批次冷风部分被阻挡反射,从导风罩400的顶端通气口出排出。热风经过顶罩100与散热器主体500等形成的空间,从顶罩100的出口处排出,能够形成一定的吸力,吸引周围的空气,也即能够对出风罩600流出的热风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
22.可以将风机300的覆盖面积缩小到散热器主体500的一部分,使得从风机300上流出的冷风从散热器主体500的底部向上流动,大部分进入散热器主体500,小部分带走散热器主体500最外侧的热量,从通气口中流出。
23.散热器主体500通常为立方体形,顶罩100可以设置为立方体形,也可设计为穹顶形,顶罩100的横向两侧边缘或者内侧壁与散热器主体500、出风罩600以及导风罩400连接,可具体采用焊接的方式形成封闭结构,顶罩100与散热器主体500、出风罩600和导风罩400之间均存在间隙,以方便部分热风从间隙中流动。在导风罩400的顶端设置通气口,而不将导风罩400的顶端完全开口,能够控制经此处流过的空气量,避免大部分空气从此处逃逸。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工程设备的散热装置利用其中的导风罩400将风机300与散热器主体500隔开一定的距离,在导风罩400的顶端设置通气口,使得从散热器主体500反射回的部分热风可从通气口排入顶罩100,并从出风罩600的出风口附近排出,其余部分的经过散热器主体500的热风从出风口排出,将热风尽可能集中且远离吸风口排出散热主体,能够尽可能降低工程设备上散热装置内的热风回流现象,使得散热装置具有尽可能高的散热效率。
25.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出风罩600的出风口面积大于出风罩600的入风口面积,吸风罩200的入风口面积大于吸风罩200的出风口面积。出风罩600可设置为宽口的喇叭状,而吸风罩200可设置为收窄的喇叭状,可使得从出风罩600流出的热风尽可能不返回到吸风罩200内。当然,还可将出风罩600的出口与整个散热装置的其他部分用隔板隔离开。
26.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现方式中,出风罩600的出风口靠近顶罩100;吸风罩200的入风口位于吸风罩200的底侧。热风通常背向重力方向流动,而冷风则朝向重力方向流动,采用此种形式的出风罩600和吸风罩200,也能尽可能使得吸风罩200的入风口与出风罩600的出风口尽可能远离。
27.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又一具体实现方式中,沿直线轴方向,出风罩600的横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出风罩600的顶板为顶罩100。
28.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顶罩100的边沿与同侧的出风罩600的边沿间隔预设间距。将顶罩100的边沿伸出出风罩600的出风口边沿一部分,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用从顶罩100流出的热空气吸引从出风罩600内流出的热空气,充分利用散热器主体500上的热量所产生的机械能。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