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6751发布日期:2022-04-09 08:1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集中供热的管网系统是能够保障民生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网络规模呈扩大之势,集中供热是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和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区域的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方式,供热系统中的换热装置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换热器的流动阻力,热源处的高温热水流经热力站处的楼宇换热装置再通过楼宇内部的用户网到达采暖末端,此时热源可以为楼宇内的用户供热。
3.现有的换热装置采用扰流元件对换热装置进行强化传热,但是扰流元件会使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增大,热流速度减慢导致传热效率降低,热流体流经换热装置的管道时流体会形成漩涡,漩涡区域会形成较大的低速尾流区,这个区域换热性能差,并且还会产生很大的流动阻力,严重时会引起涡激振动,减少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导致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差较小,用于循环热媒的循环泵也会大幅消耗电能,部分楼宇的用热需求得到满足,然而另外一部分楼宇得到的热量远超其用热需求,过量供热造成了热量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从而使换热装置传热均匀,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浪费。
5.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液体混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连通,液体混流管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混流板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
6.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液体混流管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7.进一步,壳体为长方体结构,壳体包含内板和外板,外板位于壳体的四周,内板位于壳体的内部,内板和外板的板厚相等,内板分隔在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之间。
8.进一步,液体混流管设置有扰流凹槽,扰流凹槽为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等距离分布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
9.进一步,进水口与液体混流管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含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第一密封件位于进水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液体混流管之间,第二密封件位于进水口和第二换热组件的液体混流管之间,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
10.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对液体分流时能降低水流声音和流动阻力,起到稳定流量的作用,每个分流管对应一个热用户单元的热力入口,实现稳定传热,不会相互干扰,热用户单元之间的用户管网也不会存在热力不平衡问题。
11.进一步,壳体与换热组件为可拆卸式连接,壳体的两侧设置有滑块,换热组件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滑块和滑槽相互匹配连接,滑槽和滑块均位于壳体和换热组件的两侧。
12.进一步,密封件包含第一压紧环、第二压紧环和密封圈,密封圈位于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之间。
13.进一步,第一压紧环和进水口密封连接,第二压紧环和液体混流管密封连接。
14.进一步,密封件的压紧环为与进水口同轴的圆环,第一压紧环的外圆周与液体混流管的内壁连接。
15.进一步,第二压紧环的外径与进水口的直径大小一致,压紧环的外壁与进水口的表面贴合。
1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液体混流管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附图说明
17.图1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一种集中供热管网隔压换热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识:壳体1,第一换热组件2,第二换热组件3,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液体分流器6,混流板7,分流管8。
具体实施方式
2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从而使换热装置传热均匀,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浪费。
2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装置,包括壳体1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通过壳体1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安装于壳体1内,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和液体分流器6;液体混流管5的一端与进水口4连通,液体混流管5的另一端与液体分流器6连通,液体混流管5为空心圆管,空心圆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7,混流板7倾斜安装于空心圆管的内表面,液体分流器6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6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8,分流管8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6,多个分流管8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6的圆柱体上。
24.优选的,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通过壳体1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4、液体混流管5和液体分流器6,液体混流管5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板7,液体混流管5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5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
2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壳体1为长方体结构,壳体1包含内板和外板,外板位于壳体1的四周,内板位于壳体1的内部,内板和外板的板厚相等,内板分隔在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之间。
26.优选的,液体混流管5设置有扰流凹槽,扰流凹槽为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等距离分布在液体混流管5的内表面。
27.优选的,壳体1与换热组件为可拆卸式连接,壳体1的两侧设置有滑块,换热组件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滑块和滑槽相互匹配连接,滑槽和滑块均位于壳体1和换热组件的两侧。
28.优选的,密封件包含第一压紧环、第二压紧环和密封圈,密封圈位于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之间。
29.优选的,第一压紧环和进水口4密封连接,第二压紧环和液体混流管5密封连接。
3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进水口4与液体混流管5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含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第一密封件位于进水口4和第一换热组件2的液体混流管5之间,第二密封件位于进水口4和第二换热组件3的液体混流管5之间,液体分流器6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6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8,分流管8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6,多个分流管8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6的圆柱体上。
31.优选的,液体分流器6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6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8,分流管8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6,多个分流管8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6的圆柱体上,对液体分流时能降低水流声音和流动阻力,起到稳定流量的作用,每个分流管8对应一个热用户单元的热力入口,实现稳定传热,不会相互干扰,热用户单元之间的用户管网也不会存在热力不平衡问题。
32.优选的,密封件的压紧环为与进水口4同轴的圆环,第一压紧环的外圆周与液体混流管5的内壁连接。
33.优选的,第二压紧环的外径与进水口4的直径大小一致,压紧环的外壁与进水口4的表面贴合。
3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通过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包含进水口、液体混流管和液体分流器,液体混流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混流
板,液体混流管对换热装置进行均匀传热,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小,热流速度稳定均匀,传热效率高,热流体流经液体混流管时流体不会形成漩涡,延长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避免热量的大量浪费;液体分流器为圆柱体,液体分流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管,分流管贯穿圆柱体的液体分流器,多个分流管相互平行均匀分布于液体分流器的圆柱体上,对液体分流时能降低水流声音和流动阻力,起到稳定流量的作用,每个分流管对应一个热用户单元的热力入口,实现稳定传热,不会相互干扰,热用户单元之间的用户管网也不会存在热力不平衡问题。
35.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专利和出版物都表示这些是本领域的公开技术,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用。这里所引用的所有专利和出版物都被同样列在参考文献中,跟每一个出版物具体的单独被参考引用一样。这里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缺乏任何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一种限制或多种限制的情况下实现,这里这种限制没有特别说明。例如这里每一个实例中术语“包含”,“实质由......组成”和“由......组成”可以用两者之一的其余2个术语代替。这里采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所为描述方式,而不受其限制,这里也没有任何意图来指明此书描述的这些术语和解释排除了任何等同的特征,但是可以知道,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任何合适的改变或修改。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子都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子和特点,任何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都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描述的精髓下做一些更改和变化,这些更改和变化也被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独立权利要求以及附属权利要求所限制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