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2067发布日期:2022-02-23 20: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


背景技术:

2.换热机是一种采暖供水设备,由换热器、补水泵、循环泵等部件构成,主要用于学校、宾馆、工厂等场所的供暖和供水,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3.换热机工作原理是将热源厂产生的热水通过管道输送至换热器,同时将采暖和供水所需的水输送至换热器,而后在换热器的作用下,将热源厂热水的热量传递给供暖或供水所用的水中,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热源厂所生产的热水在经过换热器后仍然含有较多的热量,其热量难以被充分交换,换热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底端固定设有底座,所述换热器一侧固定设有一次网输入管和一次网输出管,所述一次网输入管上固定设有阀门,所述换热器另一侧固定设有二次网输入管和二次网输出管,所述换热器一侧设有限速机构;
7.所述限速机构包括热敏开关,所述热敏开关固定设在一次网输出管外端,所述一次网输入管包括第一节管和第二节管,所述第一节管和第二节管之间设有套管,所述第一节管和第二节管一端均延伸至套管内部并与套管内壁通过密封轴承活动连接,所述套管内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叶轮,所述套管外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套管顶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电机与一次网输出管电性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底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第二节管和第一节管外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底端固定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一端与第二节管顶端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顶部设有智能控制面板,所述智能控制面板底端固定设有两个立柱,所述立柱固定设在底座顶端。
10.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网输入管上固定设有循环泵,所述二次网输入管一端固定设有净水器,所述净水器一侧固定设有进水管。
11.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网输出管顶端固定设有补水管和补水泵,所述补水泵固定设在补水管上。
12.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网输出管顶端固定设有压力管,所述压力管设在补水泵一侧,所述压力管内部顶端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外端固定设有电极片,所述压力管内壁上镶嵌有电阻,所述电阻内侧与电极片外端相接触,所述电极片、
电阻与补水泵电性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速机构,当热源厂的热水在经过换热器后仍然较热时,热敏开关便会控制电机打开,以此使得第二齿轮转动,并带动第一齿轮随之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后再带动套管及其内壁上的叶轮转动,由于热水需要经过套管才能进入换热器中,因此当叶轮转动后,便会对热水的流动起到阻碍的作用,延缓其流速,使其经过换热器中的时间变长,以此确保它的热量被充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管与二次网输出管相通,压力管中的水压与二次网输出管相同,因此二次网输出管内部的水压变化将会使得滑块和电极片在压力管中上下移动,电极片在移动的过程中与电阻接触,且接触位置不断变化,以此对补水泵的功率进行调节,在水压不足进行补水的同时,可根据水压的变化对补水的效率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立体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立体半剖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管立体半剖图。
21.附图标记为:1、换热器;2、智能控制面板;3、热敏开关;4、一次网输出管;5、套管;6、一次网输入管;7、底座;8、二次网输入管;9、净水器;10、循环泵;11、进水管;12、二次网输出管;13、补水管;14、补水泵;15、压力管;16、电阻;17、滑块;18、电极片;19、弹簧;20、第一节管;21、第一齿轮;22、连接杆;23、第二节管、24、第二齿轮;25、电机;26、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包括换热器1,所述换热器1底端固定设有底座7,所述换热器1一侧固定设有一次网输入管6和一次网输出管4,热源厂的热水通过一次网输入管6进入换热器1中,而后再经过一次网输出管4排出,以此将水的热量传递给换热器1,所述一次网输入管6上固定设有阀门,所述换热器1另一侧固定设有二次网输入管8和二次网输出管12,供暖所需的水通过二次网输入管8导入换热器1中,再通过二次网输出管12排出,换热器1便再次将热量传导给供暖所需的水中,所述换热器1一侧设有限速机构;
24.所述限速机构包括热敏开关3,所述热敏开关3固定设在一次网输出管4外端,利用热敏开关3感应水温并控制电机25,所述一次网输入管6包括第一节管20和第二节管23,所述第一节管20和第二节管23之间设有套管5,所述第一节管20和第二节管23一端均延伸至套管5内部并与套管5内壁通过密封轴承活动连接,所述套管5内壁上固定设有两个叶轮26,
叶轮26转动后将会给流动的热水一个力,力的方向与热水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此对热水的流动进行阻碍,延缓热水的流速,所述套管5外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21,所述套管5顶部设有电机25,所述电机25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设有第二齿轮24,所述第二齿轮24与第一齿轮21相啮合,所述电机25与一次网输出管4电性连接。
25.所述套管5底部设有连接杆22,所述连接杆22两端分别与第二节管23和第一节管20外端固定连接,以此将第二节管23和第一节管20连接为整体,所述电机25底端固定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一端与第二节管23顶端固定连接。
26.实施场景具体为:在使用过程中,热源厂的热水通过一次网输入管6进入换热器1中,而后再经过一次网输出管4排出,以此将水的热量传递给换热器1,同时供暖所需的水通过二次网输入管8导入换热器1中,再通过二次网输出管12排出,换热器1便再次将热量传导给供暖所需的水中,完成热量的交换,当热源厂的热水通过一次网输出管4排出时,热敏开关3便会感应到它的温度,若此时它的温度仍然较高,则说明它在换热器1中停留的时间较短,热量并未被充分吸收利用,此时热敏开关3控制电机25打开,电机25打开后带动第二齿轮24转动,由于第二齿轮24与第一齿轮21啮合,因此第二齿轮24转动后将会带动第一齿轮21进而带动套管5转动,套管5转动的过程中,其内壁上的叶轮26也会随之转动,由于热源厂的热水在进入换热器1中之前必须经过套管5中,因此叶轮26转动后将会给流动的热水一个力,力的方向与热水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此对热水的流动进行阻碍,延缓热水的流速,当热源厂的热水流速变慢后,它经过换热器1中的时间就会变长,以此确保它的热量被充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通过设置限速机构,当热源厂的热水在经过换热器1后仍然较热时,热敏开关3便会控制电机25打开,以此使得第二齿轮24转动,并带动第一齿轮21随之转动,第一齿轮21转动后再带动套管5及其内壁上的叶轮26转动,由于热水需要经过套管5才能进入换热器1中,因此当叶轮26转动后,便会对热水的流动起到阻碍的作用,延缓其流速,使其经过换热器1中的时间变长,以此确保它的热量被充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27.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模块化智能变频换热机,所述底座7顶部设有智能控制面板2,所述智能控制面板2底端固定设有两个立柱,所述立柱固定设在底座7顶端,通过智能控制面板2对装置整体进行控制。
28.所述二次网输入管8上固定设有循环泵10,所述二次网输入管8一端固定设有净水器9,净水器9对水进行过滤净化,所述净水器9一侧固定设有进水管11。
29.所述二次网输出管12顶端固定设有补水管13和补水泵14,所述补水泵14固定设在补水管13上,以此进行补水,维持水压。
30.所述二次网输出管12顶端固定设有压力管15,所述压力管15设在补水泵14一侧,所述压力管15内部顶端固定设有弹簧19,所述弹簧19一端固定设有滑块17,所述滑块17外端固定设有电极片18,所述压力管15内壁上镶嵌有电阻16,所述电阻16内侧与电极片18外端相接触,所述电极片18、电阻16与补水泵14电性连接,对补水泵14的功率进行调节,在水压不足进行补水的同时,可根据水压的变化对补水的效率进行调节。
31.实施场景具体为:供暖所需的水在经过换热器1以后吸收热量而变热,随后通过二次网输出管12被排出,在此过程中,若供水的水压不足时就需要通过补水泵14和补水管13向二次网输出管12中补水,压力管15固定在二次网输出管12外端并与二次网输出管12相
通,压力管15中的水压与二次网输出管12相同,因此二次网输出管12内部的水压变化将会使得滑块17和电极片18在压力管15中上下移动,电极片18在移动的过程中与电阻16接触,且接触位置不断变化,以此对补水泵14的功率进行调节,在水压不足进行补水的同时,可根据水压的变化对补水的效率进行调节。
32.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3.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4.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