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7531发布日期:2022-04-14 22:3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背景技术:

2.病毒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位置,其能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危险环境,为了保证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受病毒侵害,通常需要使用消毒药剂进行定期消毒查杀。
3.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喷洒消毒剂时,可以将大的雾化颗粒筛分出来回流到溶液池中,小的雾化颗粒快速的扩散到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充分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细菌、病毒)充分接触,提高灭菌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旋风粒径分离技术的消毒机为了保证喷雾效率、蒸发量等指标,出风发雾装置的尺寸较高,应用空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使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液体雾化的有效生成和扩散;应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既尺寸小巧,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发雾池,其还包括:壳体,其底部连接所述发雾池;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一内筒,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内筒的底部为开口使其能够连通所述发雾池;第二内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筒的外部;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密闭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为开口;所述第二内筒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内筒的底部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和所述发雾池;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二内筒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旋风叶片,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或第二内筒的侧壁上;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和第二内筒的顶端贯穿两者的壁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7.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壳体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溅环;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防溅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的尺寸。
8.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二内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防溅环;所述第二防溅环与所述第一防溅环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二防溅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防溅环的尺寸。
9.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第二内筒、连接板以及第二防溅环
一体化成型。
10.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二防溅环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防溅环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尺寸相等。
11.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防溅环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防溅环的高度之和大于所述顶盖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距离。
12.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为由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筒;所述第一内筒的高度≥85mm。
13.优选的,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一端为斜插口,另一端为平端口;所述出风口的内径由所述斜插口至所述平端口逐渐变小。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消毒机,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
1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16.优选的,前述的消毒机,所述出风发雾装置阵列设置多个。
17.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其包括上管和发雾池,其中上管内部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使由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气流在上管内部进行两次折叠,首先由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后向上行,通过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进入第二风道完成了一次折叠;进入第二风道的气流向下行,至第二风道的底部后气流向外围散开,进入第三风道完成气流的第二次折叠;气流由第二风道进入第三风道时经过旋风叶片对于喷雾的粒径进行筛分,粒径小的干雾随风被吹出至目标空间,粒径大的液滴回流至发雾池内。通过上述折叠气路的设计,使该出风发雾装置既能够满足所述第一内筒顶部开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被气流干扰而降低了喷雾的能量和效率,又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将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进行旋风粒径筛分的干雾自出风口吹出,保证了出风发雾装置的蒸汽量和喷雾效率。
19.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消毒机,其中使用了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的距离≥85mm,使来自内筒的顶部开口的气流有足够的空间以减少其对发雾池形成的雾化的干扰,减少了雾化的能量降低,保证了发雾的效率;同时,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仅130mm~180mm,安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消毒机的高度低,整体尺寸小巧;且液体雾化量大、效率高,空间扩散效果均匀。
20.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风路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仰视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俯视图(未带顶盖);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右视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上管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1;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2;
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出风发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3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发雾装置,如附图1至附图10所示,其包括发雾池7,所述发雾池7能够使液体,例如,消毒剂,形成喷雾。
33.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风机(附图中未示出),由发雾池7所形成的喷雾由风机驱动的气流吹至拟消毒杀菌的空间中。
34.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壳体1,其底部连接所述发雾池7;所述壳体1与所述发雾池7通过粘结剂粘结以保证其密封性。在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进风口2;在所述壳体1与设置进风口2的侧面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出风口6;所述出风口6与所述进风口2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35.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第一内筒3;所述第一内筒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为开口设计,以使其能够连通所述进风口2;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开口优选设置有滤网使其既能够顺畅进气又不会落入异物;所述第一内筒3的底部为开口设计,以使其能够连通所述发雾池7。
36.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第二内筒4,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筒3的外部;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内筒4的顶部密闭连接;所述第二内筒4的底部为开口;所述第二内筒4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内筒4的底部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内筒3的内腔12和所述发雾池7;所述第一内筒3与所述第二内筒4之间形成夹层空间13;所述夹层空间13连通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12;所述出风口6设置于所述壳体1和第二内筒4的顶端贯穿两者的壁与所述夹层空间13连通。
37.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旋风叶片5;所述旋风叶片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13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3或第二内筒4的侧壁上。
38.所述壳体1、进风口2、第一内筒3、第二内筒4、旋风叶片5和出风口6共同组成上管;所述进风口1和出风口6分别位于所述上管的相对端;所述上管的底部连接所述发雾池7;所述上管和所述发雾池共同组成所述出风发雾装置。
39.所述壳体1与所述第二内筒4之间的空间也称为第一风道11;在风机的作用下,由所述进气口2进入所述壳体1的空气

在该第一风道11内向上行流动。所述第一内筒3的内
腔12也称为第二风道;来自第一风道11的气流由第一内筒3的顶部开口进入第二风道12向下行流动。所述夹层空间13也称为第三风道;来自第二风道12的气流携带发雾池7的喷雾经由所述旋风叶片5的粒径筛分后,所述干雾进入第三风道13向上行流动,至出风口6后所述气流将被气流吹出的干雾

吹出至目标空间,粒径较大的液滴回流至所述发雾池内。也就是说,在风机的作用下,空气在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内形成了三折叠气流,空气

由进风口2进入第一风道11向顶部吹,并沿顶部四周进入第二风道12向下吹动,至第二风道底部时向外围扩散,带着发雾池的干雾经旋风叶片筛分后,沿第三风道13旋转上升,最后经出风口6将干雾

由侧面吹出。在所述第三风道内,气流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螺旋上升。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3和所述第二内筒4的径向截面为圆形。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还包括顶盖8;所述顶盖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溅环81;所述第一防溅环81与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开口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开口的尺寸。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顶盖8与所述壳体1为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盖8为方形设计,其四角设置有上定位孔;所述壳体1的四角也设置下定位孔;所述顶盖8和所述壳体1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所述顶盖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溅环81;所述第一防溅环81设置于顶盖8的中间部位,其直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的尺寸;所述顶盖8与所述壳体1安装之后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环体应位于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的外周以防止出风发雾装置内的液体由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飞溅而发生溢液。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筒4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内筒3的顶部通过连接板31连接;所述连接板31上设置有第二防溅环32;所述第二防溅环32与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形状相同,中心重合;所述第二防溅环3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尺寸。所述第二防溅环32与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尺寸配合,可以共同避免出风发雾装置内的液体飞溅问题,有效地防止出风发雾装置内的液体由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飞溅而发生溢液。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3、第二内筒4、连接板31以及第二防溅环32一体化成型。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3、第二内筒4、连接板31、第二防溅环32以及旋风叶片5一体化成型。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溅环81与所述连接板31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防溅环81与所述第二防溅环32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防溅环32与所述顶盖8之间的间隙尺寸匹配或者尺寸相当。控制上述三个间隙的尺寸匹配或者尺寸相当的目的在于通过由间隙所形成的窄缝来控制风速,以使气流速度稳定。优选的,所述间隙为1.5~5mm。优选的,所述间隙为2~3mm。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防溅环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二防溅环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第二风道。
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溅环81与所述连接板31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防溅环81与所述第二防溅环32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防溅环32与所述顶盖8之间的间隙尺寸相等。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溅环81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防溅环32的高度之和大于所述顶盖8与所述连接板3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防溅环与所述第二防溅环通过环体的高度相互配合,有效地防止液体外溅。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为由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筒;所述第一内筒的高度≥85mm。所述第一内筒的内腔为锥形筒,其顶部开口的内径大于其底部开口的内径;所述内腔壁为尺寸连续变化的光滑表面。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内腔设置为锥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大雾区的体积使其能够在有限的高度范围内充分雾化;目的之二是为了降低旋转风速;目的之三则是便于喷雾撞击时产生的液滴回流。
50.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发雾装置可以将气流折叠,以节省其高度空间。一方面,所述折叠气流既能够满足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被气流干扰而降低了喷雾的能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将发雾池形成的喷雾进行旋风粒径筛分的干雾自出风口吹出,保证了出风发雾装置的蒸汽量和喷雾效率。
51.优选的,所述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的高度≥85mm;同时,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高度130mm~180mm。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在保证所述第一内筒的顶部开口与所述发雾池之间距离,也即保证第二风道的长度≥85mm的基础上,通过折叠气路的设计,使所述的喷雾经旋风筛分后再通过第三风道被吹出,实现了所述出风发雾装置整体高度为130mm~180mm的设计,从而能够制造出整体尺寸小巧的出风发雾装置。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一端为斜插口,另一端为平端口;所述出风口的内径由所述斜插口至所述平端口逐渐变小。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为包括四个侧面的横截面呈矩形的方管,其一端为平端口,另一端为斜插口;组成所述斜插口的四个侧面中,相对的一组侧面一个面较长另一个面较短;相对的另一组侧面均为弧形边,所述弧形边将较长的侧面与较短的侧面连接成光滑的斜插口。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内筒的一端设置为斜插口,其目的旨在控制二者连接的角度使第三风道的出风顺畅。所述出风口的内径由斜插口至平端口逐渐变小,该种逐渐缩径的设计旨在逐步提高出口的风速。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包括旋风叶片5;所述旋风叶片5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13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3或第二内筒4的壁上。由所述发雾池7形成的喷雾在气流携带下经过所述旋风叶片5进行粒径筛分,粒径小的喷雾,也即干雾,由气流携带自出风口吹出;粒径大的液滴则被甩至夹层空间13的壁上回流至所述发雾池7中。
55.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5沿着所述第一内筒3的外侧面的底端均匀排列;每个旋风叶片之间弧度角间距30
°
~60
°

56.所述旋风叶片5固定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13的底部所述第一内筒3的外侧面上;所述旋风叶片5均匀设置以使其布满所述第一内筒3外侧壁的底部周边。或者,所述旋风叶片5固定设置于所述夹层空间13的底部所述第二内筒4的内侧面上;所述旋风叶片5均匀设置以使其布满所述第二内筒4内侧壁的底部周边。
57.所述旋风叶片5优选设置为6片至12片,每片之间间隔弧度角30
°
至60
°
。所述弧度角的计量,以相邻两片旋风叶片的同一位置在内筒径向截面内投影之间形成的圆心角。在
所述出风发雾装置作业时,所述旋风叶片5固定不旋转,而是风沿着旋风叶片5的间隙旋转上升。风由所述旋风叶片之间穿过进行粒径筛分,干雾由风携带着由所述出风口吹出,而大颗粒液滴则由所述旋风叶片之间的空隙流回至所述发雾池内。
58.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与所述内筒径向截面的夹角(图中未示出)为30
°
~45
°

59.所述旋风叶片的设置角度与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风量需求有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30
°
~45
°
的范围内调整。所述旋风叶片与所述内筒径向截面的夹角是指旋风叶片的切线方向与其在内筒径向截面内的投影所形成的夹角。所述旋风叶片的上翘角度主要作用在于导风,该角度设计范围可以使气流所携带的喷雾中的干雾沿夹层空间螺旋式上升直至出风口后被吹出,而粒径稍大的液滴则会被筛分后甩至夹层空间的壁表面而自旋风叶片的间隙流回至所述发雾池中。
60.优选的,所述旋风叶片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的截形线中至少二分之一的曲线形状如下:(x2+y2)
2-2x(x2+y2)+n y2=0,其中x、y分别为x-y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n取值为8~10,x取值为0.8~1.1,y取值为正数。此处所述的截形线表示旋风叶片在纵向剖面后其上表面所对应的曲线。所述旋风叶片的上表面设计为该形状的目的旨在利用所述表面的流线减少气流流过该间隙时的阻力,从而使所述喷雾能够更好地通过,提高其粒径筛分的效果,提高蒸汽量。
6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消毒机,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前述的出风发雾装置。
62.优选的,根据消毒机的使用空间与面积,可以将若干个上述的出风发雾装置以阵列形式布置于所述消毒机内。
63.优选的,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2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3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两排,每排4个;或者所述出风发雾装置的阵列形式为排列三排,每排3个。
64.下面通过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说明其结构及其技术效果。
65.该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发雾装置,其中发雾池采用本公司现有产品(有市售),发雾用的液体采用纯净水。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第一内筒为锥筒形,其顶部开口的内径51.5mm,底部开口的内径41.2mm,内筒高度(含连接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的顶板的厚度)101.4mm;顶部开口设置有滤网。第二内筒为柱形,其内径87.2mm,高度同第一内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之间为夹层空间;在夹层空间底部的内筒侧壁上固定设置12个旋风叶片,12个旋风叶片间距相等,其与所述内筒径向截面的夹角为30
°
。上述第一内筒、第二内筒和旋风叶片一体化成型,安装在壳体内中间位置;壳体为方形,其长度152mm,宽度150mm,高度114mm。第二内筒的底部与壳体的底面连接,同时也与发雾池连接。壳体顶盖可拆卸,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内径为61mm、高度为4.5mm的第一防溅环。两个内筒的顶部连接板上设置有内径为78.7mm、高度为3.7mm的第二防溅环。第一防溅环与第二防溅环同圆心设置。在壳体一个侧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直径为35.6mm的进风口。在与其相对的壳体另一个侧面的顶部安装有截面为30mm
×
30mm的方形出风口,出风口较长的侧面长70mm、与较长的侧面相对设置的较短的侧面长48mm,出风口的四个侧面穿过壳体与第二内筒的侧壁连接;四个侧面与壳体的接口密封。
66.对上述出风发雾装置进行喷雾试验,试验方法采用本领域惯用试验方法进行。通
过调节风量,检测不同风量时该出风发雾装置的蒸发量以及粒径,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中所记载的蒸发量以及粒径值均为多次试验的平均值。
67.表1
68.序号风量m3/h蒸发量ml/sd50粒径μmd90粒径μm12.52.74.4710.91232.55.0712.93343.65.4213.19453.25.2712.98562.94.9910.85682.84.9810.4872.52.74.4710.91
69.表1中,m3/h为风量单位,立方米/小时;ml/s为蒸发量单位,毫升/秒;d50粒径表示累计50%的粒子的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单位微米;d90粒径表示累计90%的粒子的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单位微米。
70.根据上述的测试条件,本实施例所述的出风发雾装置在风量为4m3/h时,其蒸发量最高,可以达到3.6ml/s;其次为风量为5m3/h时,其蒸发量其次,可以达到3.2ml/s。所述结果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
7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2.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73.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申请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技术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申请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技术的单独实施例。
7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
75.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技术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76.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技术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77.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其组合方式不限于权利要求中通过引用关系得到的组合。通过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7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