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8708发布日期:2022-04-14 21:4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空调一般都只有一套出风系统,并且这类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一般都是直接对着人体的头部或胸腹部进行出风,尤其是立柜式空调,这类空调的出风方式,会让用户产生较强的受风感,头部或胸腹部长时间受风,会降低用户的舒适度,也不利于用户的身体健康。
3.针对头部或胸腹部直接受风的空调会给用户带来舒适度不高的问题,市场上也出现了可以避开人体头部或胸腹部进行送风的空调,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020417440.8公开的一种柜式空调器,这种柜式空调器在结构上主要是设计两个均不直接吹向用户的头部或胸腹部的出风口,其中一个出风口设置在机体的顶部,实现头顶上方远距离区域的送风,另外一个出风口设置在机体的底部,实现对人体腿脚或地面近距离区域的送风。
4.这种柜式空调器的双区域送风结构,虽然可以达到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向人体头部或胸腹部的目的,但是这种双区域送风结构的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基本是不变的,而底部出风口又不可避免的会吹到到人体的腿脚部分,特别是在启动快速制冷模式时,低温冷风直接对着人体腿脚部分进行送风,依旧会降低用户的舒适度,特别是用户为老年人时,对舒适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这显然也不利于用户的身体健康。也即是说现有具有双区域送风结构的空调器的等温送风形式依旧会存在舒适度不高而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如下技术问题:现有具有双区域送风结构的空调器的等温送风形式依旧会存在舒适度不高而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机体,所述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设有第一送风腔道,所述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第二送风腔道;以及对从所述供风口进入到所述机体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加热或制冷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机体内,其中,还包括:分区器和用于调节所述换热器内冷媒的流量大小以及供流方向的调温组件,分区器配置为将所述换热器分为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腔道上,所述第二换热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腔道上,所述调温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或第二换热区。
8.也即是说,调温组件既可以单独连接并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使得可以达到调节该第一换热区的换热功率的目的,当然,调温组件也可以单独可连接并调控流入第二换热区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使得可以达到调节该第二换热区的换热功率
的目的。
9.此外,调温组件也可以同时连接并综合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以及供流方向,进而达到同时综合调控第一、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的目的,使得分别流经该第一、二换热区并经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不同,从而达到差温调控的目的。
10.本实用新型的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在使用时,空气从供风口进入到机体内,流经换热器以进行热交换。由于换热器被分区器分割为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并且换热器上连接有调控第一、二换热区的换热功率大小的调温组件。因而,在调温组件的作用下,使得经由两换热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形成温差,使该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差温调控的目的。因此,当该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在实际使用时,只需通过控制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效率,使得流经该换热区热交换后的气体温度可以与人体温度相适应,如此即可实现提高用户舒适度的目的,以减少对用户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11.通过该室内空调机,利用调温组件对换热区换热效率的调节作用,在使用时,令吹向人体的送风口的供风温度保持在较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即可达到提升用户舒适度的目的。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来调控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两者的出风温度,以达到既满足舒适度要求又可达到快速降温或快速升温的目的,例如,需要进行快速降温时,通过调温组件,加大不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功率,以使该换热区换热后的空气具有更低的温度,如此,因两个出风口出来的空调风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在同一室内空间内,第一送风区域和第二送风区域的空气之间就会产生对流,以达到快速混合降温的目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强,显然有利于快速降温或快速升温。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区上设有供冷媒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区内的第一进管;所述第二换热区上设有供冷媒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进管;所述第一进管和所述第二进管均连通室外压缩机;所述调温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进管和/或第二进管。
13.进一步的,所述调温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管上,将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进管上,如此,通过调控第一控制阀,即可实现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的目的,进而实现调节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的目的;如果关闭第一控制阀,即可达到阻断第一进管的冷媒流动的作用,使得冷媒可以全部流向第二换热区,如此即可实现调温组件调控冷媒的供流方向的目的。
14.进一步的,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进管上,第二进管作为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区的管道,将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进管上,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即可实现调控第二换热区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的目的,进而实现调控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的目的,同时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即可起到整体调控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上的冷媒流量和冷媒流向的作用。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区上设有供冷媒流出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出管;所述第二换热区上设有供冷媒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出管;所述第一出管和所述第二出管均连通所述室外压缩机,以实现冷媒的回流目的。
16.进一步的,所述分区器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第一风机所吸取的气体流经所述换热器的区域形成第一换热区;第二风机设置在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第二风机所吸取的气体流经换热器的区域形成第二换热
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用于使机体内形成流动的空调风;只需通过第一、二风机的离心吸风作用,即可使流经换热器的气体被自然分流,因此,只需对这两组气体分别流经的两个换热器区域的冷媒流量进行相应的调节,以控制该两个换热区域的相应的换热效率,即可达到差温送风的目的。
17.同时,通过分别调控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功率,可以达到独立调控两个出风口的风力大小的目的,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舒适度。
18.进一步的,所述分区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内的隔板,且所述隔板的其中一侧端接触所述换热器,以将所述换热器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一送风腔道,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腔道中,在隔板的隔离作用下,流经第一部分的气体将会被第一风机所吸取,从而使得该所述第一部分可以直接形成所述第一换热区;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二送风腔道,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腔道中,在隔板的隔离作用下,流经第二部分的气体将会被第二风机所吸取,从而使得该所述第二部分可以直接形成为所述第二换热区。
19.通过隔板对换热器的结构分割作用,可以起到便于快速成形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作用,并且有利于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结构稳定性,方便分别搭接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便于调节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
20.具体的,隔板的另一侧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机体的内腔壁,结合隔板的其中一侧端接触换热器的结构,以及流经换热器时空气的定向流动性,从而达到换热器与机体内腔壁之间的空间被隔板所分割的目的,以成形第一送风腔道和第二送风腔道,以使空气经过换热器后即可被分送至第一送风腔道内和第二送风腔道内,隔板起到成形第一送风腔道和第二送风腔道的作用。
21.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有通气口;所述分区器还包括用于启闭所述通气口的开合板,所述开合板活动设置在所述隔板上。
22.如此,在一些使用情况下,通过控制开合板在隔板上活动,以使通气口被打开,即第一送风腔道和第二送风腔道相连通,此时,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出来的空调风的温度大体相同,可以满足同温混合出风的目的,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出风需求。
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机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将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机体的下部位置处,可以实现往人体腿脚或者地面近距离送风的目的;将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机体的上部位置处,可以实现头顶上方远距离区域送风的目的,一个用于远距离送风,一个用于近距离送风,除了具有可以提高舒适度的作用外,该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较为具体的应用功能,特别是对不同送风区域具有不同温度送风需求的场景,例如,应用于餐馆等空间较大的场所,对于离该空调较近的餐桌,可以将近距离送风的出风口的空调风温度调整为较高的温度,以满足较近距离的具体温度需求,将远距离送风的出风口处的空调风温度调整为较低的温度,以满足整个空间的整体调温需求。
24.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顶部设有透风口,所述第二送风腔道通过所述透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形成完整的气流通路。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分区器对换热器的分区作用,将换热器配置为第一
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再结合调温组件对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换热功率的调控作用,实现分区域差温送风的目的,在实际使用时,只需通过控制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效率,使得流经该换热区热交换后的气体温度可以与人体温度相适应,如此即可实现提高用户舒适度的目的,以减少对用户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视图下的左视图;
28.图3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29.图4为图1中c-c向的剖视图;
30.图5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的差温调控的原理示意图。
33.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4.1、机体;101、供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3、第二出风口;104、第一送风腔道;105、第二送风腔道;106、前壳;107、后壳;2、换热器;201、第一换热区;202、第二换热区;203、第一进管;204、第二进管;205、第一出管;206、第二出管;207、透风口;3、分区器;301、隔板;302、开合板;303、通气口;4、调温组件;401、第一控制阀;402、第二控制阀;5、室外压缩机;6、第一风机;7、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9.参见图1-7,一种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的机体1,其中,将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分别设置在机体1的不同位置处,以实现至少可以同时对不同区域进行送风的目的,为方便表述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出风口102所对应的供风区域定义为第一送风区域,将第二出风口103对应的供风区域定义为第二送风区域,参见图1-4和图6,供风口101与第一出风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送风腔道104,供风口101与第二出风口103之间设有第二送风腔道105,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为机体1内成形送往不同区域的风流提供流动空间;以及对从供风口101进入到机体1内腔中的气体进行加热或制冷的换热器2,换热器2位于机体1内,并且与
供风口101的位置相对应,以提高换热流畅度,其中,还包括分区器3和用于调节换热器2内冷媒的流量大小以及供流方向的调温组件4,其中,分区器3配置为将换热器2分割为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第一换热区201设置在第一送风腔道104上,第二换热区202设置在第二送风腔道105上,调温组件4连接第一换热区201和/或第二换热区202,也即是说,调温组件4既可以单独连接并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201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使得可以达到调节该第一换热区201的换热功率的目的,当然,调温组件4也可以单独可连接并调控流入第二换热区202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使得可以达到调节该第二换热区202的换热功率的目的,此外,调温组件4也可以同时连接并综合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以及供流方向,进而达到同时综合调控第一、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的目的,使得分别流经该第一、二换热区并经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不同,从而达到差温调控的目的。
40.本实施例的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在使用时,空气从供风口101进入到机体1内,流经换热器2以进行热交换,由于换热器2被分区器3分割为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并且换热器2上连接有本质目的为调控第一、二换热区的换热功率大小的调温组件4,因而,在调温组件4的作用下,使得流经第一换热区201后的空气的温度可以达到不同于流经第二换热区202后的空气的温度的目的,使得该具有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差温调控的目的,因此,当该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在实际使用时,只需通过控制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效率,使得流经该换热区热交换后的气体温度可以与人体温度相适应,如此即可实现提高用户舒适度的目的,以减少对用户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41.通过该室内空调机,利用调温组件4对换热区换热效率的调节作用,在使用时,令吹向人体的送风口的供风温度保持在较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即可达到提升用户舒适度的目的,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来调控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两者的出风温度,以达到既满足舒适度要求又可达到快速降温或快速升温的目的,例如,需要进行快速降温时,通过调温组件4,加大不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功率,以使该换热区换热后的空气具有更低的温度,如此,因两个出风口出来的空调风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在同一室内空间内,第一送风区域和第二送风区域的空气之间就会产生对流,以达到快速混合降温的目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强,显然有利于快速降温或快速升温。
42.本实施例中,机体1至少包括前壳106和后壳107,供风口101设置在后壳上,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均设置在前壳106上。
43.供风口101与换热器2之间的空间形成进风腔,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均连通进风腔。即两个送风腔道共用一个进风腔。
44.优选地,参见图7,第一换热区201上设有供冷媒流入第一换热区201内的第一进管203;第二换热区202上设有供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区202的第二进管204;第一进管203和第二进管204均用于连通室外压缩机5,室外压缩机5通过第一进管203对第一换热区201提供冷媒,室外压缩机5通过第二进管204对第二换热区202提供冷媒;
45.调温组件4连接第一进管203和/或第二进管204,第一进管203和第二进管204均为冷媒的流通管道,将调温组件4有选择的设置在第一进管203和/或第二进管204上,即可实现调控第一换热区201和/或第二换热区202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以及供流方向的目的,进而达到调控第一换热区201和/或第二换热区202的换热功率的目的。
46.优选地,参见图7,调温组件4包括第一控制阀401,第一控制阀401设置在第一进管203上,将第一控制阀401设置在第一进管203上,如此,通过调控第一控制阀401,即可实现调控流入第一换热区201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的目的,进而实现调节第一换热区201的换热效率的目的;如果关闭第一控制阀401,即可达到阻断第一进管203的冷媒流动的作用,使得冷媒可以全部流向第二换热区202,如此即可实现调温组件4调控冷媒的供流方向的目的。
47.优选地,参见图7,调温组件4还包括第二控制阀402,第二控制阀402设置在第二进管204上,第二进管204作为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区202的管道,将第二控制阀402设置在第二进管204上,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402,即可实现调控第二换热区203内的冷媒的流量大小的目的,进而实现调控第二换热区202的换热效率的目的,同时控制第一控制阀401和第二控制阀402,即可起到整体调控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上的冷媒流量和冷媒流向的作用。
48.优选地,参见图7,第一换热区201上设有供冷媒流出第一换热区201的第一出管205;第二换热区202上设有供冷媒流出第二换热区202的第二出管206;第一出管205和第二出管206均用于连通室外压缩机5,以实现冷媒的回流目的。
49.优选地,参见图4和图6,所述分区器3包括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第一风机6设置在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之间,第一风机6所吸取的气体流经所述换热器2的区域形成第一换热区201;第二风机7设置在供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3之间,第二风机7所吸取的气体流经换热器2的区域形成第二换热区202,只需通过第一、二风机的离心吸风作用,即可使流经换热器2的气体被自然分流,因此,只需对这两组气体分别流经的两个换热器区域的冷媒流量进行相应的调节,以控制该两个换热区域的相应的换热效率,即可达到差温送风的目的。
50.同时,通过分别调控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功率,可以达到独立调控两个出风口的风力大小的目的,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舒适度。
51.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5,分区器3还包括设置在机体1内的隔板301,且隔板301的其中一侧端接触换热器2,以使换热器2被隔板301分割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一出风口103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送风腔道104,第一风机6设置在第一送风腔道104中,在隔板301的隔离作用下,流经第一部分的气体将会被第一风机6所吸取,从而使得该第一部分可以直接形成为第一换热区201;第二部分与第二出风口10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送风腔道105,第二风机7设置在第二送风腔道105中,在隔板301的隔离作用下,流经第二部分的气体将会被第二风机7所吸取,从而使得该第二部分可以直接形成为第二换热区202。
52.通过隔板301对换热器2的结构细化分割作用,可以起到便于快速成形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的作用,并且有利于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的结构稳定性,方便分别搭接第一进管203和第二进管204,便于调节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的换热效率。
53.此外,在具体的结构中,还可以通过将隔板301设计为移动式的结构,通过换热面积的变化来调节相应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和送风效率,如此,可以实现差温送风的目的。
5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隔板301的另一侧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机体1的内腔壁,结合隔板301的一侧端接触换热器2的结构,以及流经换热器2时空气的定向流动性,从而达到换热器2与机体1内腔壁之间的空间被隔板301所分割的目的,以成形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以使空气经过换热器后即可被分送至第一送风腔道104内和第二送风腔道
105内,隔板301起到成形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的作用。
55.优选地,参见图5,隔板302上设有通气口303,分区器3还包括用于启闭通气口303的开合板302,开合板302活动设置在隔板301上,在一些使用情况下,通过控制开合板302在隔板301上活动,以使通气口302被打开,即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相连通,此时,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出来的空调风的温度大体相同,可以满足同温混合出风的目的,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出风需求。
56.具体的,需要进行分区域差温送风时,只需控制开合板302,使其在隔板301上可以覆盖遮挡住通气口302,以隔绝第一送风腔道104和第二送风腔道105。如此,控制相应的调温组件4,即可实现差温送风的目的。
57.对于开合板302在隔板301上的活动连接结构,可以采用滑动式的连接方式,例如通过电机驱动连杆滑块的结构形式,或者通过电机驱动齿轮齿条运动的结构形式(齿条设置在开合板302上,开合板302与隔板301滑动设置,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进而实现带动开合板302在隔板301上滑动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如下之一的连接方式:
58.1.旋转式,电机直接驱动转动,电机驱动齿轮弧形齿条,类似开门结构;
59.2.卷帘式,电机驱动卷帘布收合,类似卷闸门结构;
60.3.百叶窗片式,电机曲柄连杆结构,驱动百叶窗开合;
61.4.百褶式,电机驱动百褶片开合,气泵对中空百褶结构体充气吸气。
62.优选地,参见图1,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在机体1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将第一出风口102设置在机体1的下部位置处,可以实现往人体腿脚或者地面近距离送风的目的;将第二出风口103设置在机体1的上部位置处,可以实现头顶上方远距离区域送风的目的,一个用于远距离送风,一个用于近距离送风,除了具有可以提高舒适度的作用外,该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较为具体的应用功能,特别是对不同送风区域具有不同温度送风需求的场景,例如,应用于餐馆等空间较大的场所,对于离该空调较近的餐桌,可以将近距离送风的出风口的空调风温度调整为较高的温度,以满足较近距离的具体温度需求,将远距离送风的出风口处的空调风温度调整为较低的温度,以满足整个空间的整体调温需求。
63.优选地,参见图4和图6,换热器2顶部设有透风口207,第二送风腔道105通过透风口207连通第二出风口103,以形成完整的气流通路。
64.工作原理: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例如,需要快速差温制冷时,启动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以使机体1外面的空气通过供风口101进入到机体1内部中,并经过第一换热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同时通过调温组件4的调控,以使经过第一换热区201的空气的温度不同于经过第二换热区202的空气的温度,之后在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经过第一换热器区201和第二换热区202换热后的空调风分别通过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实现不同区域的差温送风目的。
65.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可差温调控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分区器对换热器的分区作用,将换热器配置为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再结合调温组件对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换热功率的调控作用,实现分区域差温送风的目的,在实际使用时,只需通过控制吹向人体的出风口相对应的换热区的换热效率,使得流经该换热区热交换后的气体温度可以与人体温度相适应,如此即可实现提高用户舒适度的目的,以减少对用户身体健康带来的不
利影响。
66.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