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热交换部件的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5259发布日期:2022-08-09 21:37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具有热交换部件的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通风设备的热交换部件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通风设备可以利用风机把室内空气向室外强行排出。当家里门窗紧闭时,只把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有可能导致室内缺氧,所以提出了一种换气通风设备。该换气设备利用排风机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又利用送风机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在排风风路和送风风路的交叉部位还可以设计热交换芯,这样在寒冷的冬季,从室外引入的冷空气会预先被室内排出的热空气预先加热,然后才会送入室内,从而不会让室内的人感觉不舒服。在送风风路上通常还会设置滤芯,主要用于过滤室外空气中携带的尘埃。热交换芯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性能下降,需要定期更换。所以,如何在更换热交换芯后仍能确保可靠密封,以避免影响到热交换率和换气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时所着重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设备,其能在热交换芯和壳体之间实现可靠密封。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热交换部件的通风设备,其具有纵向延伸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将外部空气从室外送至室内的供气通路、将室内空气从室内送至室外的排气通路、以及位于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交叉位置处的热交换部件;壳体内还形成有用于收容热交换部件的收容腔。收容腔内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包括硬质的固持部、以及从固持部上延伸出的一对柔性的密封条。该对密封条在热交换部件组入收容腔内时被挤压变形以紧密抵靠在热交换部件的表面。
5.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沿横向延伸设置在收容腔的侧壁上,其固持部包括沿纵向并略微倾斜延伸的一对固持臂、以及连接上述一对固持臂的连接臂;每一固持臂在其自由末端形成有扣勾,上述一对密封条分别自所述一对固持臂与连接臂的衔接处倾斜相向延伸。
6.进一步地,收容腔的侧壁的上、下表面在靠近侧壁端部处设有横向延伸的一对沟槽,以相应收容上述一对固持臂的扣勾;上述连接臂呈内凹设置,其凹陷区域底部抵靠于所述侧壁端部。
7.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部件安装于收容腔内后,其与密封件接触的端部延伸入固持部的连接臂的上述凹陷区域内,上述一对密封条的自由末端也被其端部挤压而进入所述凹陷区域内。
8.优选地,密封件的固持部呈m形。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软硬复合的密封件,使得热交换部件在多次插拔替换后仍能实现可靠的密封,从而,确保较佳的热交换率和换气效率
(经测试整机的有效换气效率达97%,远高于标准要求的90%)。此外,由于这种软硬复合的密封件较常规的海绵强度高,所以,自身也可以拆卸并清洗。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有关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设备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12.图2是图1所示通风设备在上盖板被移除后的俯视示意图;
13.图3是图1所示通风设备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14.图4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5.图5是图1所示通风设备沿纵向剖切的剖视示意图;
16.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图7与图6类似,其中热交换部件被移除;
18.图8是图3中的分段检修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19.图9是图8所示的分段检修门的立体分解图;
20.图10与图1类似,其中分段检修门被部分拆卸下来;
21.图11是图3中所示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放大立体示意图;
22.图12是图11所示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收纳盒与尾部打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4.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通风设备100可以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方的空间内。通风设备100可以为一全热式换气设备,其包括纵向延伸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的纵向两端的若干风口管件。该等若干风口管件包括设置在壳体的纵向一端定义有用于供室外空气进入的供气入口102、和用于供室内空气排出的排气出口101,以及设置在壳体的纵向另一端定义有用于供室内空气进入的排气入口104、和用于供室外空气排出的供气出口103。如图2中箭头所示,在壳体内形成有风路,包括在供气入口102和供气出口103之间定义的、将外部空气从室外送至室内的供气通路,和在排气入口104和排气出口101之间定义的将室内空气从室内送至室外的排气通路。在壳体内还设有排气风机80和供气风机90。排气风机80可以设置在排气通路中的任意位置,供气风机90可以设置在供气通路中的任意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排气风机80靠近排气出口101设置,供气风机90靠近供气出口103设置。
25.配合参照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一泡沫框架11、以及分别覆盖在泡沫框架的顶部和底部的上盖12和底盖13。框架11可以由泡沫塑料发泡制成,典型的如发泡聚丙烯(expended polypropylene,简称epp),其具有比重轻、弹性好、抗震抗压、变形恢
复率高、绝缘、耐热等特性。上盖12和底盖13同样可由epp制成。在竖向上,泡沫框架被一中层隔板分隔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通过供气入口102的外部空气先进入下层空间(如图2中虚线所示),而后进入上层空间并经由供气出口103排出,以定义供气通路;通过排气入口104的室内空气同样先进入下层空间(如图2中虚线所示),而后进入上层空间并经由排气出口101排出,以定义排气通路。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的交叉位置处还布置有热交换部件31、32。该等热交换部件31、32在竖向上部分位于下层空间、部分位于上层空间,以使得通过供气通路的从室外引入的外部空气和通过排气通路从室内排出的室内空气在热交换部件内进行非接触式地热交换,从而使外部空气被加热后供入室内,在寒冷的冬季不会给用户带来不舒服感。配合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部件有两个,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布置,并可沿横向顺着密封件112(将在后文中详细描述)形成的导轨插入和抽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热交换部件也可以仅有一个或更多个。上述泡沫上盖12或泡沫底盖13上形成有理线槽121以供电连接导线通过,同时,还形成有与理线槽121连通的冗余区122,以收容过长的导线部分。
26.配合参照图2、图3、图8至图10所示,壳体内沿横向上、在热交换部件31、32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设有第一过滤单元51和第二过滤单元52。其中,第二过滤单元52位于供气入口102和热交换部件31、32之间,用于过滤外部空气中杂物,以提高供给热交换部件31、32的空气的清洁度;第一过滤单元51位于排气入口104和热交换部件31、32之间,用于过滤供给热交换部件31、32以向室外排出的空气的清洁度,以保护热交换部件并延长其寿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过滤单元也可以仅有一个或有更多个。热交换部件31、32和第一、第二过滤单元51、52均可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插入或抽取,以在性能降低后进行替换。分段检修门20设置在壳体的横向一侧,其包括并排布置的主检修门21、第一分检修门22和第二分检修门23。其中,主检修门21与热交换部件31对应;第一、第二分检修门22、23分布于主检修门21的纵向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过滤单元51和第二过滤单元52对应。在主检修门21和第一分检修门22之间、主检修门21和第二分检修门23之间设有相同的限位机构,以下以主检修门21和第一分检修门22之间的限位机构为例进行说明。
27.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主检修门和第一分检修门之一上的限位缺口,以及自主检修门和第一分检修门的另一个上的凸伸出、以与上述限位缺口配合的限位凸块。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凸块213自主检修门21的纵向一端凸伸出,上述限位缺口222在第一分检修门22的与主检修门21相对的端部以及面向壳体的一侧凹陷形成。类似地,主检修门21和第二分检修门23之间的限位机构包括自主检修门21的纵向一端凸伸出的限位凸块214、以及在第二分检修门23的与主检修门21相对的端部以及面向壳体的一侧凹陷形成的限位缺口232。主检修门21在面向壳体的一侧凸伸设有凸块211,且在凸块211的周侧表面上设有筋条2111,以嵌入壳体上相应的凹槽内从而确保主检修门21可靠固定至壳体上。类似地,在第一分检修门22和第二分检修门23的面向壳体的一侧同样分别凸设有凸块221、231,且在凸块221、231侧表面上设有筋条2211、2311,以嵌入壳体上相应的凹槽内从而确保第一、第二分检修门22、23可靠固定至壳体上。此外,主检修门21的凸块211在面向壳体的一侧设有呈“十”字形分布的海绵212,以在主检修门21安装至壳体上后抵押热交换部件31以避免热交换部件在壳体内晃动。
28.如图10所示,分段设置的检修门使得主热交换部件31、32和第一、第二过滤单元
51、52被分别单独替换成为可能。此外,主检修门和分检修门之间的限位机构可使得各检修门保持平齐,且无法从外部观测到,从而确保检修门以及整机外观的一致性。
29.如图3至图7所示,壳体内形成有用于收容热交换部件31、32的收容腔111,在收容腔111内设有密封件112。该密封件112包括硬质的固持部1122、以及从固持部上延伸出的一对柔性的密封条1121。固持部1122和密封条1121系由不同材质的物料通过共挤方式一体成型。例如,两种物料沿各自独立的流道流动,在接近共挤模具出口处汇合,共同挤出共挤模具以一体成型。其中,硬质固持部1122可以由聚丙烯(pp)或高强度聚氯乙烯(hpvc)制成,柔性密封条1121可以由热塑性弹性体(tpe)或软质聚氯乙烯(spvc)制成。密封件112沿横向延伸设置在收容腔的侧壁1111上,以形成供热交换部件31、32沿横向插入或拔出的导轨。密封件的固持部1122呈m形,其包括沿纵向并略微倾斜延伸的一对固持臂、以及连接该对固持臂的连接臂。每一固持臂在其自由末端形成有扣勾。收容腔的侧壁1111的上、下表面在靠近侧壁端部处设有横向延伸的一对沟槽1112,以相应收容上述一对固持臂的扣勾。上述连接臂呈内凹设置,其凹陷区域底部抵靠于侧壁1111的端部。
30.如图5至图7所示,上述一对密封条1121分别自上述一对固持臂与连接臂的衔接处倾斜相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部件包括盒体与收容在盒体内的热交换芯。盒体可由硬质塑料制成,其截面呈六边形。上述一对密封条1121在热交换部件31、32组入收容腔内时被挤压变形以紧密抵靠在热交换部件的表面。具体地,热交换部件31、32安装于收容腔内后,其与密封件接触的端部延伸入固持部1122的连接臂的凹陷区域内,该对密封条1121的自由末端也被其端部挤压而进入上述凹陷区域内。通过设置软硬复合的密封件,使得热交换部件在多次插拔替换后仍能实现可靠的密封,从而,确保较佳的热交换率和换气效率(经测试整机的有效换气效率达97%,远高于标准要求的90%)。此外,由于这种软硬复合的密封件较常规的海绵强度高,所以,自身也可以拆卸并清洗。
31.如图2、图3、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壳体内对应第一分检修门52的位置处还设有可插拔的空气净化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负离子发生装置40,可用于杀菌、清新空气等。负离子发生装置40可沿垂直于纵向的横向插入或抽取。负离子发生装置40包括绝缘本体和负离子发生模块。绝缘本体包括收纳主体42、以及自收纳主体延伸出的尾部43,其中尾部43上形成有若干通气孔4311、4321。负离子发生模块包括高压单元451、离子发生单元452、以及连接高压单元451和离子发生单元452的导线。其中,高压单元451和导线收容在收纳主体42中,离子发生单元452被包覆在尾部43内。收纳主体42包括将高压单元451封闭收容在内的收纳盒、以及自收纳盒延伸出的用于收容导线的长形收纳槽,上述尾部43设置在收纳槽的末端。收纳盒具有盖体421,可打开使高压单元451装入收纳盒本体内,而后盖上以防止发生触电危险。尾部43包括可枢转的两部分431、432,两部分上都设有通气孔4311、4321,以便于收容在尾部43中的离子发生单元452释放负离子。绝缘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收纳盒末端的固定部41,该固定部上设有弹性卡扣,以在负离子发生装置40安装到壳体内后与壳体扣持使负离子发生装置可靠固定在壳体中。通过在供气通路中设置负离子发生装置,可对室外进入的空气进一步杀菌、提升空气质量;此外,在内循环模式(即室外空气进入被阻断,仅室内空气循环)时也可触发负离子发生装置,以对室内循环空气进行杀菌、提高负氧离子浓度、清新空气。
32.如图2和图3所示,在供气通路中、且位于热交换部件31、32的下游设有空气净化装
置,如负离子发生装置40。在供气通路中、热交换部件的下游还设有供气风机90和一扰流部件14。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扰流部件14位于供气风机90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4之间、且靠近热交换部件31、32的横向中部设置。该扰流部件具有尖部141和与尖部相对的钝部142,其中,尖部141靠近热交换部件31、32设置,钝部142相对于尖部141远离热交换部件设置。通过在热交换部件下游设置扰流部件,使通过热交换部件后的气流被分流,而不是集中涌向供气风机90,从而,分散风机的进风通道,以提高热交通风的均匀性,即通过两个热交换部件31、32的风量不致相差太大,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热交通道阻力。此外,通过设置扰流部件,也使得有充足的气流能够经过负离子发生装置40以带走生成的负离子。
33.上述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上述描述中,“若干”、“多个”等类似术语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上述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在上述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并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