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9879发布日期:2022-08-31 09:5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壁挂式空调柔风类空调器,均采用的是缩小出风口或者增加挡板或者细小微孔的方式减小风量,从而达到柔风或者细微风量的要求。但使用上述方式所达到的制冷情况,容易导致空调附近温度低,但空调远端位置温度较高的问题,温度在使用的房间内呈现远热近冷的情况,影响房间整体温度均匀性,导致用户体验及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空调器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扇和蒸发器,所述壳体正面的前壳与底面的底壳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一风扇之间设有第一风道,所述前壳顶部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设有与第一风道相连通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内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位置设有第二风扇。
6.进一步的是,所述前壳与蒸发器之间设有中框,所述中框上端与前壳顶部固定连接,下端延伸到第一风道上沿,所述第二风道由中框和前壳以及空调器壳体左右两端的端板构成。
7.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风道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口形,所述中框下端在靠近第一风道上沿的位置设有弧形过渡面。
8.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三导风摆叶。
9.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第一导风摆叶和第二导风摆叶,所述第一导风摆叶的上端与前壳下端铰接,所述第二导风摆叶位于底壳前端,且中部与底壳铰接,当第一导风摆叶处于竖直位置,第二导风摆叶处于水平位置时,两者刚好将第一出风口关闭。
10.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的连通位置位于第一出风口上方,所述第一导风摆叶向上转动可关闭第二风道。
11.进一步的是,所述蒸发器整体呈弧形,罩在第一风扇的上方,所述蒸发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的底部同时作为第一风道的上沿。
12.进一步的是,所述中框的下端靠近蒸发器的一侧设有排水板,所述排水板向下倾斜,并伸入到第一排水槽内。
13.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风道内位于前壳一侧的侧壁上设有epe保温层。
14.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导风摆叶、第二导风摆叶和第三导风摆叶包括以下几种组合吹风形式:第一导风摆叶和第二导风摆叶均处于水平状态,第二风道被第一导风摆叶关闭,此时为全风量水平送风;第一导风摆叶处于水平状态,第二导风摆叶处于竖直状态,第
二风道被第一导风摆叶关闭,此时为全风量垂直送风;第一导风摆叶处于竖直状态,第二导风摆叶处于水平状态,第一风道被关闭,第三导风摆叶开启,此时为二次远距离投风;第一导风摆叶和第二导风摆叶均处于向内倾斜状态,第三导风摆叶开启,第一出风口底部开启,此时为二次远距离投风+贴壁流风;第一导风摆叶向内倾斜,第二导风摆叶水平,第三导风摆叶开启,此外为二次远距离投风+水平柔风。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普通的壁挂式空调内增加第二风道,并在第二风道内设置第二风扇,从而实现空调的二次远距离投风,有效的解决了柔风或微风情况下,房间温度呈现远热近冷的问题,提高了室内温度传递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舒适感。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空调器全风量水平送风模式示意图;
18.图3是本发明空调器全风量垂直送风模式示意图;
19.图4是本发明空调二次远距离投风模式示意图;
20.图5是本发明空调二次远距离投风+贴壁流风模式示意图;
21.图6是本发明空调二次远距离投风+水平柔风模式示意图。
22.图中标记为,11-第一风扇,12-第一出风口,13-第一风道,14-第一导风摆叶,15-第二导风摆叶,21-第二风扇,22-第二出风口,23-第二风道,24-第三导风摆叶,25-epe保温层,31-前壳,32-底壳,33-中框,34-排水板,41-蒸发器,51-第一排水槽,52-第二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4.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具有二次远投风结构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扇11和蒸发器41,所述壳体正面的前壳31与底面的底壳32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出风口12与第一风扇11之间设有第一风道13,所述前壳31顶部设有第二出风口22,所述第二出风口22内设有与第一风道13相连通的第二风道23,所述第二风道23内靠近第二出风口22的位置设有第二风扇21。
25.本发明二次投风的原理是,在空调器的前壳顶部设置第二出风口,该出风口位置高,同时配合第二风扇21,便可实现远距离送风。第二出风口22也为长条形,第二风扇21优选贯流风扇,可提高送风效果。二次投风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出风模式,能够将二次远距离送风与正常送风相结合,从而解决柔风或微风情况下,房间温度呈现远热近冷的问题,提高了室内温度传递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舒适感。
26.对于第二风道23的布置形式,根据现有空调器的结构,在所述前壳31与蒸发器41之间设有中框33,所述中框33上端与前壳31顶部固定连接,下端延伸到第一风道13上沿,所述第二风道23由中框33和前壳31以及空调器壳体左右两端的端板构成。该方式不影响空调器原有的布置结构,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不会过大的增加空调器体积。
27.为了方便第一风道13的空气进入第二风道23,可将所述第二风道23设计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口形,所述中框33下端在靠近第一风道13上沿的位置设有弧形过渡面。该结构形式可减少空气阻力,降低风量损失,从而提高二次投风的送风距离。
28.为了方便调整二次远距离投风的吹风方向,在所述第二出风口22处设有第三导风摆叶24。
29.同样为了控制送风方向,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2处设有第一导风摆叶14和第二导风摆叶15,所述第一导风摆叶14的上端与前壳31下端铰接,所述第二导风摆叶15位于底壳32前端,且中部与底壳32铰接,当第一导风摆叶14处于竖直位置,第二导风摆叶15处于水平位置时,两者刚好将第一出风口12关闭。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23与第一风道13的连通位置位于第一出风口12上方,所述第一导风摆叶14向上转动可关闭第二风道23。利用第一导风摆叶14来控制第二风道23的开闭,可方便控制空调正常出风和二次投风两种模式的切换。
31.本发明的空调器可在第一导风摆叶14、第二导风摆叶15和第三导风摆叶24的配合下实现多种送风模式,具体如下:
32.第一种、如图2所示,第一导风摆叶14和第二导风摆叶15均处于水平状态,第二风道23被第一导风摆叶14关闭,此时为全风量水平送风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近距离送风,第二导风摆叶15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转动,从而实现风口大小及送风高度的调整;
33.第二种、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摆叶14处于水平状态,第二导风摆叶15处于竖直状态,第二风道23被第一导风摆叶14关闭,此时为全风量垂直送风模式,该模式风向大体朝下,可以在第二导风摆叶15的转动下调整送风方向,其优点是能够避免直吹;
34.第三种、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摆叶14处于竖直状态,第二导风摆叶15处于水平状态,第一出风口12被关闭,第三导风摆叶24开启,此时为二次远距离投风模式,可以调整第三导风摆叶24的开启角度,从而实现二次投风角度的调整;
35.第四种、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摆叶14和第二导风摆叶15均处于向内倾斜状态,第三导风摆叶24开启,第一出风口12底部开启,此时为二次远距离投风+贴壁流风模式,第一导风摆叶14和第二导风摆叶15大致平行,并可在10-30
°
范围内转动,该模式既能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贴壁出风,又能进行二次远距离投风,可使气流环绕房间,实现温度的均匀性,且能有效避免冷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体验感;
36.第五种、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摆叶14向内倾斜,第二导风摆叶15水平,第三导风摆叶24开启,此外为二次远距离投风+水平柔风模式,该模式能定位补偿水平出风温度区域,提升需要降温范围的用户体验感。
37.为了方便空调排水,所述蒸发器41整体呈弧形,罩在第一风扇11的上方,所述蒸发器4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排水槽51和第二排水槽52,所述第一排水槽51的底部同时作为第一风道13的上沿,从而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38.进一步的,由于增加了中框33,冷空气容易在中框33处凝结成水,因此,为方便中框33排水,在所述中框33的下端靠近蒸发器41的一侧设有排水板34,所述排水板34向下倾斜,并伸入到第一排水槽51内。
39.由于增加了第二风道23,且第二风道23的外侧壁为空调的前壳31,如果前壳31温度太低,会在其表面产生冷凝水,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所述第二风道23内位于前壳一侧的侧壁上设有epe保温层25。epe保温层25能够避免前壳31温度降低,从而避免在其表面产生冷凝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