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55111发布日期:2022-07-23 06:5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提升,单一功能的电暖器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求。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单使用电暖器时,容易造成房间内湿度太低,长时间在干燥环境中,容易产生不适感,故需要在加热使房间内温度升高的同时,湿度也同时升高,当温度和湿度同时达到理想状态时,居住更加舒适。
3.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在加热房价温度时,也不让屋内显得干燥,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加湿功能的电暖器。在这些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电暖器中集成一些加湿模块,加湿模块和加热模块共用风道,长期使用会导致加湿模块的水汽对于加热模块造成影响,危害加热模块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气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暖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暖器存在的加湿模块容易影响加热模块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暖器,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内形成有相对独立的加热空间和加湿空间,主壳体上开设有与加热空间相连通的加热回风口和加热出风口,主壳体上还开设有与加湿空间相连通的加湿回风口和加湿出风口,加热空间和加湿空间在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加热组件,安装在加热空间内;加湿组件,安装在加湿空间内。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空间位于加湿空间的上方。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壳体还包括挡板,挡板设置在加热空间和加湿空间之间。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回风口和加热出风口分别开设在主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湿回风口和加湿出风口分别开设在主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回风口和加湿回风口位于主壳体的后侧,加热出风口和加湿出风口位于主壳体的前侧。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支架,设置在主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之间;发热体,安装在发热体支架上。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湿组件包括:风力部件,安装在加湿回风口和加湿出风口之间;加湿部件,安装在风力部件的相邻位置处。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湿部件安装在加湿回风口处。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力部件包括:蜗壳,安装在加湿回风口和加湿出风口之间,用于导风;风机,安装在蜗壳内。
15.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空间和加湿空间相对独立,那么分别安装在两个空间中的
加热组件和加湿组件的工作也相对独立,加湿组件的工作就不会再影响到加热组件的使用寿命或者电气安全。而且,在只需要某项功能时,也可以通过控制,实现单加热或者单加湿的功能,互不影响。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的电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1的电暖器的加热空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1的电暖器的加湿空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图2的电暖器的加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3.10、主壳体;20、加热组件;30、加湿组件;a、加热空间;b、加湿空间;11、加热出风口;12、加湿回风口;13、加湿出风口;14、加热回风口;15、挡板;21、发热体支架;22、发热体;31、风力部件;32、加湿部件;311、蜗壳;312、风机;321、湿帘支架;322、湿帘;323、供水水箱;321a、供水槽;321b、下水孔;321c、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的实施方式,该电暖器包括主壳体10、加热组件20和加湿组件30。主壳体10内形成有相对独立的加热空间a和加湿空间b,加热组件20安装在加热空间a内,加湿组件30安装在加湿空间b内。主壳体10上开设有与加热空间a相连通的加热回风口14和加热出风口11,主壳体10上还开设有与加湿空间b相连通的加湿回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加热空间a和加湿空间b在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2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加热空间a和加湿空间b相对独立,那么分别安装在两个空间中的加热组件20和加湿组件30的工作也相对独立,加湿组件30的工作就不会再影响到加热组件20的使用寿命或者电气安全。而且,在只需要某项功能时,也可以通过控制,实现单加热或者单加湿的功能,互不影响。
27.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加热空间a位于加湿空间b的上方。作为其他的图中未示出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加热空间a也可以位于加湿空间b的下方。
28.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主壳体10还包括挡板15,挡板15设置在加热空间a和加湿空间b之间,通过挡板15可以更好的隔绝加热空间a和加湿空间b相连通。
2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加热回风口14和加热出风口11分别开设在主壳体10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在加热组件20的加热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加热回风口14进入到加热空间a内,再通过加热出风口11通往室内。
30.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4所示,加湿回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分别开设在主壳体10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在加湿组件30的作用下,室内空气通过加湿回风口12进入到加湿空间b内,再通过加湿出风口13通往室内。
31.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加热回风口14和加湿回风口12位于主壳体10的后侧,加热出风口11和加湿出风口13位于主壳体10的前侧。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加热出风口11也可位于主壳体10的顶部。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加湿回风口12也可位于主壳体10的底部。
3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20包括发热体支架21和发热体22。其中,发热体支架21设置在主壳体10相对的两个侧面之间,发热体22安装在发热体支架21上。在使用时,发热体22通过发热体支架21安装在主壳体10相对的两个侧面之间,以对通过加热空间a的空气进行加热。
33.如图4所示,在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加湿组件30包括风力部件31和加湿部件32。其中,风力部件31安装在加湿回风口12和出风栅之间,加湿部件32安装在风力部件31的相邻位置处。在使用的过程中,风力部件31用于在加湿回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之间产生气流,加湿部件32用于对气流进行加湿。可选的,风力部件31由电机和贯流风轮组成。
3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加湿部件32安装在加湿回风口12处。
35.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风力部件31也可以安装在加湿回风口12处。
36.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风力部件31包括蜗壳311和风机312。蜗壳311安装在加湿回风口12和出风栅之间,风机312安装在蜗壳311内。在使用时,通过风机312产生对于气流的吸引力,通过蜗壳311实现对于气流的导向。更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风机312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配合蜗壳311可以实现对于室内空气更好的吸引效果。
37.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加湿部件32包括湿帘支架321和湿帘322,湿帘322安装在湿帘支架321上,供水水箱323用于对湿帘322供水。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供水水箱323对湿帘支架321进行供水,让湿帘支架321对湿帘322进行湿润。
38.优选的,如图5所示,湿帘支架321的顶部设置有供水槽321a,供水槽321a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下水孔321b,供水槽321a与供水水箱323相连通,下水孔321b用于对湿帘322供水。在使用的过程中,供水水箱323中的水供应到供水槽321a上,然后通过供水槽321a上的下水孔321b对湿帘322供水,保持湿帘322的湿润。更为优选的,多个下水孔321b在供水槽321a上等间距的分布,从而可以让湿帘322湿润的更加均匀,提高对于气流的加湿效果。
39.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湿帘支架321的底部还设置有接水槽,接水槽用于接收湿帘322上的水,接水槽与供水水箱323通过出水口321c相连通。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湿帘322上的水供应过多,因此通过接水槽可以接住从湿帘322上留下的水,最后通过出水口321c将多余的水回流到供水水箱323。
40.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为:当整机通电时,开启发热模式后,发热体22快速升温发热使经加热回风口14进来的空气迅速升温,在自然对流的作用下经加热出风口11出去。与此同时也开启加湿模式,加湿部件32开始工作,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风力部件31包括电机和风叶,风叶在电机的带动下,将吸入经加湿回风口12再经加湿部件32进来的空气,此时的空气由于经过了加湿部件32,因此湿度比较高,在风叶的旋向导流下经加湿
出风口13向上出去,再经过上方从加热出风口11出来温度较高的热气流,以此将热气流与湿气流充分混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使周围环境升温加湿的目的,此循环即为整机加湿取暖工作模式。
41.因此,当用户冬天需要取暖时,开启加湿取暖模式,即可使周围环境温湿度升高,达到人体舒适的环境,从而避免了单加热取暖时的干燥环境;同时用户也可根据需求单独开启加热取暖模式或加湿吹风模式,以此可实现了多功能化的需求,另外也大大提高了周围环境的舒适度。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