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热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采用热转换装置实现地热利用。地热转换装置包括水泵和热交换器。地热管道和热转换器的换热管道之间采用法兰连接。
3.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安装高度和地热管道接入端的高度均不可调整,需要预先根据现场情况,定制好换热器的安装高度,采用该结构,需提高加工制作的精度,且装配的灵活性差,施工难度大。
4.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其能够提高热转换装置与地热管道之间装配的灵活性,降低施工难度。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包括地热管道和换热器,所述地热管道和换热器通过法兰相连,所述法兰包括:与地热管道相连的泵端法兰和与换热器相连的换热端法兰,所述泵端法兰和所述换热端法兰可拆卸相连;其中,所述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器下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方设有至少1套可调支撑组件,所述可调支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下部的上支柱,正对所述上支柱设置的下支柱,所述上支柱的下部具有凸起的柱定位凸起,所述下支柱正对所述柱定位凸起的位置设有与所述柱定位凸起形状相匹配的柱定位槽,所述上支柱和下支柱之间还设有增高垫片,所述增高垫片顶部正对所述柱定位凸起的位置设有与所述柱定位凸起形状相匹配的垫片定位槽,所述增高垫片顶部正对所述柱定位槽的位置设有与所述柱定位槽形状相匹配的垫片定位凸起,所述增高垫片的底部设有环状缺口,所述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设有至少2个插孔,所述固定套环绕所述垫片及所述上支柱的下部和下支柱的上部,所述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同时贯穿所述插孔和环状缺口的定位销。
7.优选的,所述增高垫片为多个。
8.优选的,所述可调支撑组件为两套。
9.优选的,所述上支柱整体为圆柱状,所述下支柱整体为圆柱状,增高垫片整体为圆片状,所述固定套整体为圆柱环状。
10.优选的,所述换热器的顶部设有吊耳。
11.优选的,所述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泵端法兰一侧的高度定位杆。
12.优选的,所述高度定位杆为两端可折叠杆。
13.优选的,所述高度定位杆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高度定位杆的顶部与所述泵端法兰的顶部平齐。
14.优选的,所述高度定位杆上设有标尺线。
15.优选的,所述垫片包括三种不同的厚度,三种厚度分别为1mm、2mm和5mm。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7.采用实用新型的结构后,不需要使用复杂的结构,就能灵活调整换热端法兰的高度,因此能匹配不同的泵端法兰的高度,提高装配的灵活性,降低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加装增高垫片的状态);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未装增高垫片的状态);
20.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吊装换热器的状态);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中的增高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地热管道,2.换热器,3.泵端法兰,4.换热端法兰,5.支撑板,6.上支柱,7.下支柱,8.增高垫片,9.固定套,10.定位销,11.吊耳,12.高度定位杆;
26.61.柱定位凸起;
27.71.柱定位槽;
28.81.垫片定位槽,82.垫片定位凸起,83.环状缺口;
29.91.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1.请参附图1-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包括地热管道1和换热器2,地热管道1和换热器2通过法兰相连,法兰包括:与地热管道1相连的泵端法兰3和与换热器2相连的换热端法兰4,泵端法兰3和换热端法兰4可拆卸相连;其中,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换热器2 下部的支撑板5,支撑板5下方设有至少1套可调支撑组件,可调支撑组件包括固定于支撑板5下部的上支柱6,正对上支柱6设置的下支柱7,上支柱6的下部具有凸起的柱定位凸起61,下支柱7正对柱定位凸起61的位置设有与柱定位凸起61形状相匹配的柱定位槽71,上支柱6和下支柱7之间还设有增高垫片8,增高垫片8顶部正对柱定位凸起61的位置设有与柱定位凸起61形状相匹配的垫片定位槽81,增高垫片8顶部正对柱定位槽71的位置设有与柱定位槽71形状相匹配的垫片定位凸起82,增高垫片8的底
部设有环状缺口83,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固定套9,固定套9上设有至少2个插孔91,固定套9 环绕垫片及上支柱6的下部和下支柱7的上部,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同时贯穿插孔91和环状缺口83的定位销10。
32.更具体地,增高垫片8为多个。
33.本实施方式中,泵通过地热管道1抽取地下热流,经换热器2换热后得到可利用的热能。支撑板5用于支撑换热器2,调节支撑板5的高度就可调节换热器2及其上的换热端法兰4的高度。
34.如图2及图4所示,当泵端法兰3与换热端法兰4的高度不一致时,参考图5,先将换热器2和支撑板5拆开,利用吊装工具将换热器2吊起,通过增加或减少增高垫片8的数量,实现换热器2高度的调整,从而调整换热端法兰4 的高度。具体为:将支撑板5连同上支柱6往上抬起,在上支柱6和下支柱7 之间放置增高垫片8,增高垫片8可为多块,或者单块,根据实际需求,搭配合适厚度的增高垫片8。每块增高垫片8上都具有垫片定位凸起82和垫片定位槽 81,当为多块垫片叠合使用时,上方增高垫片8的垫片定位凸起82正好收容于下方增高垫片8的垫片定位槽81内,如此,可实现上下垫片的定位。同样的,柱定位凸起61与位于最上方的增高垫片8的垫片定位槽81配合,实现定位。柱定位槽71与位于最下方的增高垫片8的垫片定位凸起82配合,实现定位。
35.当增高垫片8的整体高度调整好后,将预先套设于下支柱7上的固定套9 往上移动,将插孔91对齐最顶部的增高垫片8上的环状缺口83,在插入定位销 10。在定位销10的作用下,固定套9被固定在固定的高度上,且定位套的上部套在柱上支柱6的下部,定位套的下部套在下支柱7的上部,增高垫片8位于定位套的中部,采用该结构,可避免发生滑移,进一步提高增高垫片8之间,及增高垫片8分别与上支柱6、下支柱7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36.采用该结构后,不需要使用复杂的结构,就能灵活调整换热端法兰4的高度,因此能匹配不同的泵端法兰3的高度,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提高装配的灵活性,降低施工难度。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调支撑组件为两套。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套可调支撑组件,可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支柱6整体为圆柱状,下支柱7整体为圆柱状,垫片整体为圆片状,固定套9整体为圆柱环状。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该结构利于加工制作,同时,相互配合的结构均为圆柱状,利于安装。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换热器2的顶部设有吊耳11。吊耳11用于提高吊装的便利性。
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基于地热利用的热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支撑板5靠近水泵一侧的高度定位杆12。
41.在调整增高垫片8的整体高度时,由于换热端法兰4随着换热器2被吊起,因此不好确定换热端法兰4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增加的高度定位杆12的顶端靠近泵端法兰3设置,因此,可以将高度定位杆12的顶端作为位置参考,通过观察高度定位杆12的顶端与泵端法兰3的位置,从而选择合适的增高垫片8。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高度定位杆12为两端可折叠杆。采用该结构,当换热器2被吊起后,将高度定位杆12展开,使高度定位杆12的顶部更加靠近泵端法兰3,利于
更加精确的进行高度调节。
43.更具体地,高度定位杆12处于展开状态时,高度定位杆12的顶部与泵端法兰3的顶部平齐。
44.更具体地,高度定位杆12上设有标尺线。
45.采用该结构后,在进行高度调节时,可利用水平仪调高度,将水平仪的一端搭在泵端法兰3的顶部,将水平仪的另一端搭在高度定位杆12的顶部,当水平仪的气泡居中时,说明二者高度平齐。如此,可进一步提高高度调节的精度。
46.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垫片包括三种不同的厚度,三种厚度分别为l1、l2和l3,其中l1=1mm,l2=2mm,l3=5mm。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三种不同的高度,通过组合可形成mm级的任一高度值,比如,当需要增高垫片8的整体高度为14mm,则可通过2个5mm后的增高垫片8再加2个2mm 的垫片组合而成。
47.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