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4875发布日期:2022-07-30 01:0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塔。


背景技术:

2.冷却塔在工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器作业原理在于利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冷却塔内热量吸收后再通过空气流动将热量排放至大气中,利用水和空气作为冷却的主要原料来进行冷却作业。
3.现有的冷却塔大多由换热管道、位于换热管道上的喷淋管道、位于换热管道下方的集水槽三大主要构件换热模组,在换热模组的上方架设排气扇来加快空气流动,在集水槽和换热模组之间安装填料来对循环水进行降温,但是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排出的热空气温度较高,且其中包含的水气过大,容易在冷却塔的顶部聚集后形成白雾。
4.冷却塔的顶部形成白雾后会阻碍空气流动,这样会影响到冷却塔下部的冷空气进入,进而导致安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冷却塔的上部白雾聚集的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除白雾模组、排气模组、湿冷换热模组和水冷却模组;
7.所述排气模组包括位于壳体的上部中间位置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中部设置有排气扇,所述定位座的外部设置有导流环板;
8.所述除白雾模组包括位于壳体顶部的换热管道一,所述换热管道一的下方设置有与导流环板的上端面连接的导流套筒;
9.所述湿冷换热模组包括换热管道二,所述换热管道二的上方设置有喷淋管道,所述换热管道二的下方设置有位于壳体底部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喷淋管道之间通过循环泵连接;
10.所述水冷却模组包括位于集水槽与换热管道二之间的填料和位于壳体侧壁上的进风阀,所述填料朝向壳体中部的一侧设置有收水器。
11.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环板与定位座之间设置有收水腔,所述收水腔与填料的进水端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套筒朝向换热管道一的一端设置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设置在导流套筒直径上的横撑,所述横撑与导流套筒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导流槽。
13.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槽与换热管道一同向分布,所述导流槽的数量为多个且以横撑为轴对称分布,每个导流槽朝向导流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导向槽。
14.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导向槽的一端与导流槽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导流套筒的侧壁延伸。
15.进一步地,所述收水器通过可调节支架进行固定,所述可调节支架包括安装板一和安装板二,所述安装板一和安装板二朝向湿冷换热模组的一端均与湿冷换热模组的外端面铰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一位于收水器的上方,所述安装板一的前端设置有与收水器的外侧壁贴合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安装板一的端部铰接。
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二位于收水器的下方且朝向湿冷换热模组的一端与湿冷换热模组的下端铰接,所述安装板二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收水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安装板二滑动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二与填料的进水端设置有引流板。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包括壳体,壳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除白雾模组、排气模组、湿冷换热模组和水冷却模组,通过多个模组的配合来对循环水进行降温,避免水气在冷却塔的顶部凝结形成白雾,进而减少对空气流速的影响,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种导流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壳体;2-排气扇;3-导流环板;4-换热管道一;5-导流套筒;6-换热管道二;7-喷淋管道;8-集水槽;9-循环泵;10-填料;11-进风阀;12-收水腔;13-横撑;14-导流槽;15-弧形导向槽;16-安装板一;17-安装板二;18-收水器;19-定位板;20-限位槽;21-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如图1-4所示,一种多模组散热的闭式冷却塔,包括壳体1,壳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除白雾模组、排气模组、湿冷换热模组和水冷却模组;
29.排气模组包括位于壳体1的上部中间位置的定位座,定位座的中部设置有排气扇2,定位座的外部设置有导流环板3,排气扇2的作用在于为壳体1内的湿热空气向上排出提
供动力;
30.除白雾模组包括位于壳体1顶部的换热管道一4,换热管道一4的下方设置有与导流环板3的上端面连接的导流套筒5,导流套筒5的上端位于换热管道的下方与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下单与导流环板3连接,在起到导流作用的同时将湿冷换热模组与除白雾模组进行分隔,避免湿冷换热模组的热量直接向上散失后导致壳体1上端的温度升高;
31.湿冷换热模组包括用于输送待冷却介质的换热管道二6,换热管道二6的上方设置有喷淋管道7,换热管道二6的下方设置有位于壳体1底部的集水槽8,集水槽8与喷淋管道7之间通过循环泵9连接,通过循环泵9将集水槽8内的冷却水输送至喷淋管道7后对换热管道二6进行喷淋冷却,通过冷却水的循环来对换热管道二6进行冷却降温;
32.水冷却模组包括位于集水槽8与换热管道二6之间的填料10和位于壳体1侧壁上的进风阀11,填料10朝向壳体1中部的一侧设置有收水器18,填料10的上端设有与湿冷换热模组连通的进水端,外侧与风阀连通,通过填料10来减缓冷却水的下落速度,在此过程中外界冷空气在经过填料10式对回收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后再次进行循环使用。
33.导流环板3与定位座之间设置有收水腔12,收水腔12与填料10的进水端连通,在除白雾模组处的凝结水汽聚集后凝结成水滴通过导流槽14后沿着导流套筒5的侧壁回流至收水腔12内,通过收水腔12进入填料10内后进行回收,以此来提升减小冷却塔作业时的水资源浪费。
34.导流套筒5朝向换热管道一4的一端设置有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设置在导流套筒5直径上的横撑13,横撑13与导流套筒5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导流槽14。
35.导流槽14与换热管道一4同向分布,导流槽14的数量为多个且以横撑13为轴对称分布,每个导流槽14朝向导流套筒5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导向槽15。
36.弧形导向槽15的一端与导流槽14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导流套筒5的侧壁延伸,弧形导向槽15的安装起到导向作用,能够避免回收水在下落时发生与导流套筒5的侧壁发生碰撞后导致飞溅。
37.收水器18通过可调节支架进行固定,可调节支架包括安装板一16和安装板二17,安装板一16和安装板二17朝向湿冷换热模组的一端均与湿冷换热模组的外端面铰接,通过收水器18将冷风携带的水气进行回收,减少水分散失。
38.安装板一16位于收水器18的上方,安装板一16的前端设置有与收水器18的外侧壁贴合的定位板19,收水器18与安装板一16的内侧壁贴合后使用螺栓连接,定位板19与安装板一16的端部铰接,方便对收水器18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收水器18与安装板一16之间预留有活动间隙。
39.安装板二17位于收水器18的下方且朝向湿冷换热模组的一端与湿冷换热模组的下端铰接,安装板二1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收水器18的限位槽20,限位槽20与安装板二17滑动连接,限位槽20能够加强收水器18与安装板二17的连接强度,滑动安装的限位槽20方便对收水器18进行角度调节。
40.安装板二17与填料10的进水端设置有引流板21,引流板21位于安装板二17朝向湿冷换热模组的一端,通过引流板21对收水器18收集到的水分进行导流回收,减少水分的散失。
41.作业原理:需要降温的介质通过换热管道二6输送至冷却塔内,此时通过喷淋管道
7对换热额管道二进行降温,喷淋水在吸热后会经过填料10回流至集水槽8内机内进行回收,在喷淋水流经填料10时延长下落的时间,外界的凉风自风阀进入,经过填料10的分散后对填料10内的喷淋水进行降温,为了提升空气流速,打开排气扇2来加快冷气进入和热气排出,热气在排出时会经过处白雾组件,经过换热管道一4堆热气进行换热后使得热气与外界温差减小,进而减少白雾在冷却塔顶部的形成和聚集。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