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热能取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
背景技术:2.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热能也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和增强型地热系统,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能主要包括∶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天然通道或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水热型地热能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能。
3.现有的地热能取热结构,需要将管道插入到较深的地底,由于长多过长,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热量的丧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取热效果低,保温效果差,降低了地热能取热结构的使用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热量的丧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取热效果低,保温效果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包括工作箱、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水泵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箱的内腔底部左侧,所述第二水泵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箱的内腔底部右侧,所述控制器镶嵌在所述工作箱的前侧壁上侧中间,所述工作箱的顶部右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存水箱,所述第二存水箱的顶部右侧中间插接有连接管,所述第二存水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层,所述工作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一水泵输出端插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的末端贯穿所述工作箱的内腔底部左侧中间,并延伸至其下侧,所述第二水管的末端插接有取热箱,所述取热箱的顶部和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吸热片,所述取热箱的内腔底部右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电子温度计,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插接有第三水管,且所述第三水管贯穿所述工作箱的内腔顶部右侧中间,并插接在所述第二存水箱的底部右侧中间,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插接有第四水管,所述第四水管的末端贯穿所述工作箱的内腔底部右侧中间,并插接在所述取热箱的顶部右侧中间,所述第二水管和所述第四水管的外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三保温层。
6.优选的,所述工作箱的顶部左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存水箱,所述第一存水箱的顶部左侧中间插接有进水管,所述工作箱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7.优选的,所述工作箱的前侧壁中间铰接有门体,所述门体的前侧壁左侧镶嵌有观察窗。
8.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插接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顶端贯穿所述工作箱的内腔顶部左侧中间,并插接在第一存水箱的底部左侧中间。
9.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温层采用酚醛泡沫材质制成,所述第二保温层采用聚氨酯泡沫材质制成,所述第三保温层采用玻璃棉材质制成。
10.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与第一水泵、电子温度计和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通过第一水泵将水源从第一存水箱内抽出,送往取热箱内,通过取热箱和吸热片将水源加热,并通过第二水泵将水源运输至第二存水箱内部,会用热量的转移来进行对地热能的取热,取热效果好,并且通过安装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和第三保温层,保证的热量在运输途中不易流失,保温效果好,提高了地热能取热结构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00、工作箱;110、第一存水箱;111、进水管;120、第二存水箱;121、连接管;122、第一保温层;130、门体;131、观察窗;140、第二保温层;150、支撑腿;200、第一水泵;210、第一水管;220、第二水管;230、取热箱;231、吸热片;232、电子温度计;300、第二水泵;310、第三水管;320、第四水管;321、第三保温层;4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取热结构,取热效果好,保证的热量在运输途中不易流失,保温效果好,提高了地热能取热结构的使用效率,请参阅图1-4,包括工作箱100、第一水泵200、第二水泵300和控制器400;
19.请再次参阅图1-4,工作箱100的顶部右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存水箱120,第二存水箱120的顶部右侧中间插接有连接管121,第二存水箱1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层122,工作箱10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层140,工作箱100用于支撑第一水泵200、第二水泵300和控制器400,第二存水箱120用于储存热水,连接管121用于运输水,第一保温层122用于保温,第二保温层140用于保温;
20.请再次参阅图1-4,第一水泵200固定连接在工作箱100的内腔底部左侧,第一水泵200输出端插接有第二水管220,第二水管220的末端贯穿工作箱100的内腔底部左侧中间,并延伸至其下侧,第二水管220的末端插接有取热箱230,取热箱230的顶部和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吸热片231,取热箱230的内腔底部右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电子温度计232,第一水泵200用于将水送入取热箱230内,第二水管220用于运输水,取热箱230用于使热能加热水,吸热片231用于吸热,电子温度计232用于检测温度;
21.请再次参阅图1-4,第二水泵300固定连接在工作箱100的内腔底部右侧,第二水泵300的输出端插接有第三水管310,且第三水管310贯穿工作箱100的内腔顶部右侧中间,并插接在第二存水箱120的底部右侧中间,第二水泵300的输入端插接有第四水管320,第四水
管320的末端贯穿工作箱100的内腔底部右侧中间,并插接在取热箱230的顶部右侧中间,第二水管220和第四水管320的外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三保温层321,第二水泵300用于将热水抽入第二存水箱120内,第三水管310用于运输水,第四水管320用于运输水,第三保温层321用于保温;
22.请再次参阅图1-4,控制器400镶嵌在工作箱100的前侧壁上侧中间,控制器400用于控制用电设备。
23.请再次参阅图1-4,为了便于水进入取热箱230,工作箱100的顶部左侧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存水箱110,第一存水箱110的顶部左侧中间插接有进水管111,工作箱100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50。
24.请再次参阅图1-4,为了便于维修,工作箱100的前侧壁中间铰接有门体130,门体130的前侧壁左侧镶嵌有观察窗131。
25.请再次参阅图1-4,为了便于水的加热,第一水泵200的输入端插接有第一水管210,第一水管210的顶端贯穿工作箱100的内腔顶部左侧中间,并插接在第一存水箱110的底部左侧中间。
26.请再次参阅图1-4,为了便于保温,第一保温层122采用酚醛泡沫材质制成,第二保温层140采用聚氨酯泡沫材质制成,第三保温层321采用玻璃棉材质制成。
27.请再次参阅图1-4,为了便于控制器400控制第一水泵200、电子温度计232和第二水泵300的启停,控制器400与第一水泵200、电子温度计232和第二水泵300电性连接。
28.该领域技术人员在进行使用时,先将地热能取热结构接通电源,将第一存水箱110的内部装满水,首先通过控制器400启动第一水泵200,第一水泵200通过第一水管210和第二水管220,将水运输至取热箱230内部,取热箱230配合吸热片231将地热能吸收并开启加热水,通过电子温度计232检测水的温度,接着通过启动第二水泵300,第二水泵300通过第三水管310和第四水管320,将加热后的水运输至第二存水箱120的内部,即完成地热能取热结构的使用。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