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20087阅读:来源:国知局
孔,以将电机20固定于背板12上。且在电机20固定于背板12后,电机20的输出轴背离背板12设置。优选地,电机20的输出轴垂直于背板12。
[0032]电机20的输出轴与离心风轮30可以卡合固定连接,也可以螺钉连接,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离心风轮30的轴线垂直于背板12。
[0033]优选地,换热器40 —端与背板12贴合设置,换热器40另一端与面板13贴合设置。更为优选地,换热器40在离心风轮30轴线的投影长度大于或等于离心风轮30的轴向长度。
[0034]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换热器40设置于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处,使得通过离心风轮30送出的风经过换热器40后通过壳体10上设置的出风口 11排出,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送风速度较为均匀,因此经由换热器40的风速也较为均匀,有效地提高了换热器40的换热效率。此外,由于换热器40设于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处,而未设置在离心风轮30的入风口处,有效地减小了空调室内机的面板13与背板12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机身厚度。
[0035]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离心风轮30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机20的容置槽32,所述电机20完全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2内,且所述电机20的驱动轴固定于所述容置槽32的底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32大体呈半球形设置,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槽3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将电机20完全容置于容置槽32内部即可。本实施例通过容置槽32将电机20完全容置于内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机身厚度。
[0036]进一步地,上述换热器40的数量、形状、位置等,以及壳体10内对应的风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下提出几种换热器40的设置方式:
[0037]I)方式一,如图3所示,所述换热器40包括第一换热器42和第二换热器43,所述壳体10内设有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所述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包括第一送风区域(图中未标示)和第二送风区域(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一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一风道14,且所述第一换热器42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内,所述第二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二风道15,且所述第二换热器43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5内,所述壳体10上开设的出风口 11数量为两个,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的出风末端,另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5的出风末端。
[0038]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40的数量为两个,每一换热器40对应设置一个风道。优选地,背板12上设有用于形成风道的风道板123,风道板123的数量为两个,且风道板123大体呈人字形设置,风道板123具有一尖端部1231,一所述风道板123设置于离心风轮30的上方,且该风道板123的尖端部1231朝下设置,且该风道板123的尖端部1231靠近离心风轮30的上方出风口 11设置;另一所述风道板123设置于离心风轮30的下方,且该风道板123的尖端部1231朝上设置,且该风道板123的尖端部1231靠近离心风轮30的下方出风口 11设置。从而在两个风道板123的导风作用下,形成了两个风道,分别为上述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相应的,以两个尖端部1231为分界线,将离心风轮30的出风口 11划分为上述第一送风区域和第二送风区域。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左右两个风道,从而有效地扩大了送风范围。
[0039]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42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43可以呈与所述离心风轮30适配的弧状设置,从而能够使得通过第一换热器42或第二换热器43的风速较为均匀,进一步提尚了换热效率。
[0040]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换热器42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43还可以呈平板状设置,比较便于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一换热器42和/或第二换热器43可平行于离心风轮30的轴线设置。优选地,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一换热器42和/或第二换热器43还可以与所述离心风轮3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更为优选地,第一换热器42的靠近背板12的一端与离心风轮30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换热器42的靠近面板13的一端与离心风轮30轴线的距离,第二换热器43的靠近背板12的一端与离心风轮30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换热器43的靠近面板13的一端与离心风轮30轴线的距离。
[0041]进一步地,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所述第一风道14和/或所述第二风道15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 11的出风段16,所述出风段16呈弯曲状设置,以使经由所述出风口 11送出的风向与所述面板13的正面之间的角度小于180度。优选地,所述面板13的靠近出风口 11的端部呈弯曲状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风道14和/或第二风道15的出风段16为弯曲状。上述出风段16的背离换热器40的一端向空调室内机的前方弯曲,从而更加便于将出风口 11处的风向向空调室内机的前方引导。
[0042]2)方式二,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换热器40包括第一换热部44、第二换热部45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44和第二换热部45之间的连接部46,所述壳体10内设有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所述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包括第一送风区域和第二送风区域,所述第一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一风道14,且所述第一换热部44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内,所述第二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二风道15,且所述第二换热部45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5内,所述壳体10上开设的出风口 11数量为两个,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的出风末端,另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5的出风末端。
[0043]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方式一不同的是,换热器40的数量为一个,其他结构均可参照方式一。应当说明的是,上述连接部46位于离心风轮30下方的风道板123的下方,连接部46不参与换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一个换热器40,从而更加便于安装和生产,进一步提尚了生广效率。
[0044]3)方式三,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所述壳体10内设有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所述离心风轮30的送风口 31包括第一送风区域和第二送风区域,所述第一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一风道14,所述第二送风区域朝向所述第二风道15,所述壳体10上开设的出风口 11数量为两个,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的出风末端,另一所述出风口 1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15的出风末端,所述换热器40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4或第二风道15内。
[0045]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方式一不同的是,换热器40的数量为一个,且换热器4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换热器42或第二换热器43。其他结构均可参照方式一。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两个风道,且其中一个风道未设置换热器40,其中另一个风道设置换热器40,从而在关闭设有换热器40的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11,且开启未设有换热器40的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11时,能够使得该空调室内机具有换气功能;在关闭未设有换热器40的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11,且开启设有换热器40的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11时,能够使得该空调室内机具有制冷或制热功能,从而丰富了该空调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