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路及第二流体的流路的概要图。
[0027]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路及第二流体的流路的概要图。
[0028]图5是用于说明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路及第二流体的流路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
[0030]如图1所示,板式热交换器具有主体部3,该主体部3包含被积层的多个传热板2。
[0031]如图2及图3所示,主体部3具有:第一流路30 ;第二流路31 对第一连通路32、33 对第二连通路34、35。第一流路30使第一流体A流通。第二流路31使第二流体B流通。一对第一连通路32、33与第一流路30连通,并使第一流体A相对于该第一流路30流入、流出。一对第二连通路34、35与第二流路31连通,并使第二流体B相对于该第二流路31流入、流出。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第一连通路32、33中的一侧的第一连通路32称作“第一流入连通路”。另外,将一对第一连通路32、33中的另一侧的第一连通路33称作“第一流出连通路”。另外,将一对第二连通路34、35中的一侧的第二连通路34称作“第二流入连通路”。另外,将一对第二连通路34、35中的另一侧的第二连通路35称作“第二流出连通路”。
[0032]第一流路30及第二流路31以传热板2为界交替形成。而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分别贯穿传热板2,并在多个传热板2的积层方向(以下,称作“第一方向”)上延伸。
[0033]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式交换器I具有:包含被积层的多个传热板2的主体部3 ;夹着主体部3的一对端板4、5。
[0034]如图2所示,多个传热板2分别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后的部件。各传热板2具有:划定第一流路30及第二流路31的传热部20 ;从该传热部20的外周向与传热部20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嵌合部21。
[0035]在各传热板2的传热部20的表里交错地形成有未图示的多个凹条及凸条。而且,在各传热板2的传热部20形成有用于形成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的开口(不编号)。S卩,在传热板2的传热部20的至少四个部位设有开口。该开口是用于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流路的开口,其贯穿传热部20。
[0036]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I具有多种传热板2。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1,如上所述,具有形成有开口的传热板2,所述开口是用于形成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的开口,除此以外,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I还具有形成有开口的传热板2,所述开口用于形成后述的一次分支路36a、36a或二次分支路36b、36b。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第二流出连通路35、一次分支路36a、36a、及二次分支路36b、36b等流路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用于形成这些流路的开口的数量、配置、及尺寸等与一般的板式热交换器同样地,能够根据该板式热交换器I的使用目的、第一流体A以及第二流体B的种类以及流量等适当地选择。
[0037]—对端板4、5分别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后的部件,与传热板2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具体地说,端板4、5具有密封部40、50和环状的嵌合部41、51。密封部40、50与传热部20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环状的嵌合部41、51从密封部40、50的外周全周向与该密封部40、50面交叉的方向延伸。
[0038]一侧的端板(以下,称作“第一端板”)4具有开口(不编号),该开口与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2上的开口、即用于形成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的开口对应。S卩,开口设在第一端板4的密封部40的四个部位。相应地,用于连接配管的筒状的管嘴(不编号)以与各开口对应的配置被连接于第一端板4的密封部40的外表面。
[0039]而在另一侧的端板(以下,称作“第二端板”)5的密封部50上没有设置开口。SP,第二端板5具有密封部50,该密封部50能够对由重合的传热板2的开口形成的流路进行密封。
[0040]而且,多个传热板2相互重合。该状态下,相邻的传热板2的传热部20的凸条彼此交叉对接,并且,相邻的传热板2的嵌合部21彼此嵌合。相应地,相邻的传热板2之间的密接部分通过钎焊被密封,形成主体部3。
[0041]而且,第一端板4及第二端板5以夹入积层的多个传热板2 (主体部3)的方式重合在多个传热板2上。在该状态下,第一端板4及第二端板5的各嵌合部21与相邻的传热板2的嵌合部21嵌合。相应地,第一端板4及第二端板5各自与相邻的传热板2 (主体部3)的密接部分通过钎焊被密封。
[0042]由此,如图2及图3所示,主体部3中,以传热板2为界,交替形成有第一流路30和第二流路3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30使氟利昂、氨等发生相变化的第一流体A流通。另外,第二流路31使水、卤水等液态的第二流体B流通。
[0043]另外,多个传热板2的开口相连,由此,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地形成。
[0044]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传热板2的传热部20形成为俯视(传热部20的法线方向观察)长方形。
[0045]第一流入连通路32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设在传热部20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作“第二方向”)的传热板2的一端侧。另外,第一流出连通路33及第二流入连通路34设在第二方向的传热板2的另一端侧。
[0046]此外,由于图3为示意图,所以在图3中,第一流入连通路32、第一流出连通路33、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在第二方向上并排(并排配置)。但是,实际上,第一流入连通路32及第二流出连通路35在传热部20的短边方向(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作“第三方向”)上并排。另外,第二流入连通路34及第一流出连通路33也在传热部20的短边方向(第三方向)上并排。
[0047]由此,板式热交换器I中,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30内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流通。另外,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31内沿第二方向流通。S卩,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I中,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30中在传热部20的长边方向上流通,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31中在传热部20的长边方向上流通。
[0048]在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I中,第一流路30彼此相互连通,形成从第一流入连通路32到第一流出连通路33的第一流体A的流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I中,位于第一方向的途中位置的至少一个(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一个)第一流路30为处于第一流体A的流路的分支位置的基准流路Ra。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途中位置是指除了第一方向的两端的第一流路30以外的任意的位置。
[0049]主体部3具有一对一次分支路36a、36a。一对一次分支路36a、36a使基准流路Ra和位于比该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一端侧的至少一个第一流路30连通,并且,一对一次分支路36a、36a使基准流路Ra和位于比该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另一端侧的至少一个第一流路30连通。即,主体部3具有使基准流路Ra和位于比该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一端侧的至少一个第一流路30连通(连接)的一次分支路36a、及使基准流路Ra和位于比该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另一端侧的至少一个第一流路30连通(连接)的一次分支路36a。本实施方式中,一次分支路36a、36a贯穿第二方向的传热部20的中央部。
[0050]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在比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多个第一流路30。
[0051]主体部3的多个第一流路30被区分成两个以上的区段B1、B2。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以基准流路Ra为界将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整体作为单独的区段(以下,将该区段称作“第一大区段BI”)进行区分。另外,主体部3以基准流路Ra为界将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整体作为单独的区段(以下,将该区段称作“第二大区段B2”)进行区分。
[0052]分别位于第一大区段BI及第二大区段B2 (第一方向上的比基准流路Ra靠第一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多个第一流路30被区分成一组区段則&、82&、8113、8213。各区段Bla、B2a、Bib, B2b分别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一流路30。
[0053]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大区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