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62230阅读:来源:国知局
度方向中央部更靠上方的部位设有在高度方向较长的两块垂直挡板22。
[0052]在两块垂直挡板22的后方、即背面侧设有供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E。若在制冷时,则冷气从吹出口E吹出,若在制热时,则暖气从吹出口E吹出。
[0053]将两块垂直挡板22合在一起的宽度与下部面板盖23的宽度是相同的,将两块垂直挡板22合在一起的左右两端和下部面板盖23的左右两端对齐。因此,产生优美的外观。
[0054]在前表面上部面板21a的靠近吹出口 E的部分设有凹陷部21d。
[0055](2 — 2)内部结构
[0056]图4是空调室内机10a在将前表面下部面板21c、下部面板盖23及垂直挡板22拆下后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0057]如图4所示,多叶片式风扇31设于空调室内机10a的比高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位于下部面板盖23及吸入口 I的后方。多叶片式风扇31将起居室R内的空气吸入至空调室内机I OOa的内部。吸入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I OOa内朝上方移动。
[0058]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图6是图3的V1-VI线剖视图。
[0059]利用多叶片式风扇31将起居室R内的空气吸入至空调室内机10a内部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0a内朝上方移动,并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在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吹出口 E被吹出至起居室R内。
[0060]吹出口E设于空调室内机10a的前表面的比高度方向中央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吹出口 E呈在高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形状,其是从空调室内机10a的内部朝起居室R的开口。吹出口 E由吹出口形成构件40形成。
[0061 ]如图5所示,在吹出口 E的里侧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5,在该室内热交换器5的前方设有水平挡板24。在水平挡板24的前方设有垂直挡板22。
[0062](2 — 3)水平挡板
[0063]水平挡板24在吹出口E内沿高度方向排列地设有多个。多个水平挡板24分别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61轴支承着,被未图示的致动器驱动而转动,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多个水平挡板24中的上半部分的水平挡板24a彼此利用连接构件63a连接,并一起动作。另外,下半部分的水平挡板24b也彼此利用连接构件63b连接,并一起动作。多个水平挡板24通过其上下方向的倾斜将来自吹出口 E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加以调节。另外,水平挡板24被控制成使吹出的冷气处于不与吹出口 E的上方及下方的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接触这样的倾斜。
[0064](2 — 4)垂直挡板
[0065]垂直挡板22设有左侧的第一垂直挡板22a和右侧的第二垂直挡板22b这两个垂直挡板。这两个垂直挡板22分别由在铅锤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62轴支承着,被未图示的致动器驱动而转动,从而各自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垂直挡板22通过其左右方向的倾斜将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加以调节。即,第一垂直挡板22a和右侧的第二垂直挡板22b绕着在铅锤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62旋转,以对由吹出口 E吹出的空气(制冷时为冷气)的左右风向进行调节。在未从吹出口 E吹出空气的情况下,两块垂直挡板22处于关闭吹出口 E的关闭状态。即,在关闭状态下,如图3及图6所示,第一垂直挡板22a覆盖吹出口 E的左端附近部(左半部分),第二垂直挡板22b覆盖吹出口E的右端附近部(右半部分)。另外,当两块垂直挡板22处于关闭状态时,吹出口 E隐藏于垂直挡板22的背面侧,无法从外部进行目视确认。
[0066]如图6所示,垂直挡板22从关闭状态朝内转动,使吹出口E处于能在外观上进行目视确认的打开状态。具体而言,左侧的第一垂直挡板22a以左端朝前方移动、右端朝后方移动的方式进行转动。右侧的第二垂直挡板22b以右端朝前方移动、左端朝后方移动的方式进行转动。在该打开状态时,能将从吹出口 E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后的空气吹出至起居室R内。
[0067](2 — 5)控制部
[0068]控制部50由CPU等构成,其进行垂直挡板22、水平挡板24的倾斜以及多叶片式风扇31的旋转等的空调室内机1 O a的控制。
[0069](2 — 6)吹出口形成构件
[0070]吹出口形成构件40是树脂制的构件,如上所述形成高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吹出口E。吹出口形成构件40具有:左右内侧壁部41,该左右内侧壁部41形成吹出口 E的左右的内侧壁;以及上下内侧壁部42,该上下内侧壁部42形成吹出口E的上下的内侧壁。另外,吹出口形成构件40是与壳体构件21分体的构件。因此,即便吹出口形成构件40被冷气冷却,该吹出口形成构件40的冷温也难以传递至壳体构件21。
[0071]在左右内侧壁部41的左右各自的表面形成有相对于正面吹出方向的台阶部。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具有比靠近的壳体构件21(前表面上部面板21a)的外表面更朝前方突出、并以吹出口E朝前方在左右方向上扩大的方式朝左右方向斜向延伸的面。换言之,左右内侧壁部41具有以吹出口 E朝前方在左右方向上扩大的方式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左侧的前端41a朝右斜向后方延伸的面和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右侧的前端41 a朝左斜向后方延伸的面。即,当从正面观察吹出口 E时,在左右的侧壁设有使吹出口 E朝里侧变得狭小的台阶部(包括倾斜)。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Ia的朝左右方向斜向延伸的面与处于后述最大左右角度Θ的状态下的垂直挡板22平行。即,左右内侧壁部41的从左侧的前端41a朝右斜向后方延伸的面与处于后述最大左右角度Θ的状态下的第一垂直挡板22a平行。另外,左右内侧壁部41的从右侧的前端41a朝左斜向后方延伸的面与处于后述最大左右角度Θ的状态下的第二垂直挡板22b平行。另外,在吹出口E被垂直挡板22关闭的关闭状态下,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隐藏于垂直挡板22的背面侧,从外观上无法目视确认。
[0072]另外,在上下内侧壁部42的上下各自的表面形成有相对于正面吹出方向的台阶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上下内侧壁部42具有在设置有水平挡板2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附近上下分别突起的两个突起部42a。因此,吹出口 E在设有突起部42a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的尺寸LI比外侧、即前方的上下方向的尺寸L2小。即,当从正面观察吹出口E时,在上下的侧壁设有使吹出口E暂时变得狭小的台阶部(包括倾斜)。
[0073]通过这样在吹出口 E的内侧壁设置上下左右的台阶部,至少在正面吹出时,可抑制从吹出口 E吹出的冷气与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接触。
[0074](2 — 7)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
[0075]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是供从吹出口E吹出后的空气(例如在制冷运转时为冷气)行进的空间。
[0076]吹出口形成构件40、壳体构件21、垂直挡板22及水平挡板24以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位于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的外部的方式构成,可有效地抑制冷气与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接触。
[0077]在壳体构件21表面的靠近吹出口形成构件40的左右内侧壁部41的区域形成有上述凹陷部21d,更具体而言,在壳体构件21表面的靠近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的区域形成有上述凹陷部21d。因此,如图6所示,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形成为比壳体构件21的与吹出口 E靠近的外表面更朝前方突出这样的结构。
[0078]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Ia到形成凹陷部21 d的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中的朝后方最为凹陷的部分为止的尺寸(图6的符号D1)、即凹陷部21d的深度至少为10mm。另外,从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中的位于最前方的部分到假想面A为止的距离(图6的符号D2)至少为1mm。即,壳体构件21与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至少分离1mm。
[0079]垂直挡板22的相对于正面吹出方向的左右方向的最大角度即最大左右角度Θ被控制成使壳体构件21位于比假想面A更靠后方的位置,该假想面A包括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朝最大左右角度Θ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且在铅锤方向上扩展。供从吹出口 E吹出之后的冷气行进的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位于从该假想面A起靠前侧的位置。
[0080]S卩,垂直挡板22被控制成相对于其正面吹出方向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垂直挡板22a朝左方向,第二垂直挡板22b朝右方向)最大程度倾斜最大左右角度Θ。此外,壳体构件21位于比假想面A更靠后方的位置,该假想面A包括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前端41a沿最大左右角度Θ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且在铅锤方向上扩展。即,如图5那样,壳体构件21位于比假想面A更靠后方的位置,该假想面A包括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左侧的前端41a沿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左侧倾斜最大左右角度Θ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且在铅垂方向上扩展。另外,如图5那样,壳体构件21位于比假想面A更靠后方的位置,该假想面A包括从左右内侧壁部41的右侧的前端41a沿相对于正面方向朝右侧倾斜最大左右角度Θ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且在铅垂方向上扩展。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位于比这些假想面A更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壳体构件21的外表面位于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Z(离开吹出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