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部件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9674阅读:1069来源:国知局
节流部件和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节流部件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通常在高压阀50和冷凝器40之间设置由节流毛细管和单向阀10构成的节流部件。如图1所示,单向阀10竖直向上设置,即:当流体从下端流入单向阀10时,单向阀10导通;当流体从上端流入单向阀10时,单向阀10关闭。其中,单向阀10具有位于上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一端口A和第二端口B以及位于下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在第一端口A和高压阀50之间,第一节流毛细管20连接在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之间,第三端口C连接至冷凝器40。正常情况下,制冷时,冷媒从冷凝器40流出,经第二节流毛细管30节流后流经单向阀10(从第三端口C进入并经过单向阀10内的流道从第一端口A流出)后流向高压阀50。但由于单向阀10竖直向上设置,其内部的阀芯受到重力作用,因而在冷媒从下端进入单向阀10时,阀芯受到重力和向上的冷媒压力。由于冷媒在进入单向阀10之前经过第二节流毛细管30的节流,冷媒压力有损失,因而可能导致无法平衡阀芯的重力,阀芯可能将单向阀10的流道内的孔堵住,导致冷媒无法流经单向阀10,而是流经第一节流毛细管20(从第三端口C进入,流经第四端口D、第一节流毛细管20和第二端口B,从第一端口A流出)后流向高压阀50。冷媒流经第一节流毛细管20后,增加了节流,将导致排气管的温度受到影响而忽高忽低,影响空调性能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流部件,以确保冷媒的正确流动,保持空调的性能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流部件,其中,所述节流部件包括单向阀、第一节流毛细管和第二节流毛细管,所述单向阀竖直设置并具有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阀芯,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与所述单向阀并联,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连接于所述单向阀的竖直方向的上端口。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上流过时导通。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下流过时导通。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上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下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凝器、高压阀和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和高压阀之间。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上流过时导通。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上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下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高压阀之间,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至所述冷凝器。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下流过时导通。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上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下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至所述高压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流体从单向阀的下端流入时,由于第二节流毛细管连接于单向阀的竖直方向的上端口,也就是说,第二节流毛细管在流体流动方向上位于单向阀的下游,使得当流体流经单向阀时未经过第二节流毛细管节流,压力不会损失。因此,在需要向上导通单向阀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压力来平衡阀芯的重力,确保了流体的正确流动路径和所需的节流方式,从而保持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说明现有技术的节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节流部件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节流部件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单向阀,20-第一节流毛细管,30-第二节流毛细管,40-冷凝器,50-高压阀,60-第一过滤器,70-第二过滤器,A-第一端口,B-第二端口,C-第三端口,D-第四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节流部件,其中,所述节流部件包括单向阀10、第一节流毛细管20和第二节流毛细管30,所述单向阀10竖直设置并具有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阀芯,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20与所述单向阀10并联,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于所述单向阀10的竖直方向的上端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凝器40、高压阀50和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0和高压阀50之间。

当流体从单向阀10的下端流入时,由于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于单向阀10的竖直方向的上端口,也就是说,第二节流毛细管30在流体流动方向上位于单向阀10的下游,使得当流体流经单向阀10时未经过第二节流毛细管30节流,压力不会损失。因此,在需要向上导通单向阀10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压力来平衡阀芯的重力,确保了流体的正确流动路径和所需的节流方式,从而保持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单向阀10包括位于所述单向阀10的上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一端口A和第二端口B以及位于所述单向阀10的下端且彼此连通的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口A,所述第一节流毛细管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单向阀10可以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上流过时导通。可选择地,如图3所示,所述单向阀10可以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下流过时导通。单向阀10的导通方向可以根据节流部件在空调系统中的安装设置,具体结合空调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单向阀10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上流过时导通。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A和所述高压阀50之间,所述第三端口C连接至所述冷凝器40。根据需要,可以在冷凝器40与第三端口C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一过滤器60,在高压阀50和第二节流毛细管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二过滤器70,以清除管路中的残留水分和杂质。

制冷时(见图2中单箭头所示流向),冷媒从冷凝器40流出,经第三端口C进入单向阀10,由于未经第二节流毛细管20节流,压力没有损失,能够克服阀芯的重力将单向阀10的阀芯向上顶起至单向阀10导通的状态,冷媒顺利经过单向阀10从第一端口A流入第二节流毛细管30(不经过第一节流毛细管20)并继续流向高压阀50。

制热时(见图2中双箭头所示流向),冷媒从高压阀50流出,经第二节流毛细管30节流后从第一端口A流入单向阀10,单向阀10的阀芯在均向下的冷媒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堵住单向阀10内通道的孔,确保单向阀10关闭,冷媒从第二端口B经第一节流毛细管20、第四端口D、第三端口C流出并流向冷凝器40。

无论制冷和制热,冷媒都能够按照预定的路线和所需的节流方式流动,确保了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单向阀10设置为当流体竖直向下流过时导通。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节流毛细管30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A和所述冷凝器40之间,所述第三端口C连接至所述高压阀50。根据需要,可以在冷凝器40与第二节流毛细管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一过滤器60,在高压阀50和第三端口C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二过滤器70,以清除管路中的残留水分和杂质。

制冷时(见图3中单箭头所示流向),冷媒从冷凝器40流出,经第二节流毛细管30节流后从第一端口A进入单向阀10,单向阀10的阀芯在均向下的冷媒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确保单向阀10导通,冷媒顺利经过单向阀10从第三端口C流向高压阀50。

制热时(见图3中双箭头所示流向),冷媒从高压阀50流出,从第三端口C流入单向阀10,由于冷媒未经节流,压力没有损失,能够克服阀芯的重力将单向阀10的阀芯向上顶起至单向阀10关闭的状态,使得冷媒从第四端口D经第一节流毛细管20、第二端口B、第一端口A流出并流经第二节流毛细管30后流向冷凝器40。

同样的,无论制冷和制热,冷媒都能够按照预定的路线和所需的节流方式流动,确保了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