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155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冷藏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存储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对常见的风冷冰箱来说,蒸发器室一般设置于冷冻室的后部,蒸发器、风机设置于蒸发器室中,蒸发器室通过风道盖板与冷冻室分隔开来。由于蒸发器和风机本身的尺寸要求、以及由风道前后盖板组成的风道厚度较大,蒸发器室占用了冷冻室后部太大的空间,造成可以冷冻室可使用的容积大幅降低。

现有技术中有两种常见的方式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中一种方式是将蒸发器室设置于门体内,由于门体为板状构件,因此蒸发器室的制造难度、蒸发器和风机的安装难度都比较大,并且蒸发器室具有一定的尺寸要求,该方案会导致门体特别厚,而且保温效果差、容易产生凝露。另一种方式是将蒸发器室由冷冻室的后侧改为冷冻室的底部,虽然扩大了冷冻室在进深方向上的厚度,然而却减小了冷冻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冷冻室整体的容积变化不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利用以大幅度增加存储容积的冷藏冷冻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改善蒸发器的形状来进一步增大冷藏冷冻装置的存储容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限定有:

用于存储物品的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机械室,其内容置有用于压缩冷媒的压缩机;以及

蒸发器室,其内容置有用于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形成用于供向所述至少一个储物间室的冷却气流的蒸发器和用于驱动气流在所述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和所述蒸发器室之间循环流动的风机;其中

所述机械室和所述蒸发器室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后侧下部。

可选地,所述箱体包括用于形成其外部的箱壳、用于形成其内部的内胆和形成在所述箱壳和所述内胆之间的发泡层;且

处于最下方的所述内胆后侧的底壁避开所述机械室向下凹陷形成所述蒸发器室,所述蒸发器室通过风道盖板与处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间室隔开。

可选地,所述风机水平地或倾斜地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风道盖板上开设有回风口,以供处于最下方的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回风返回所述蒸发器室;且

所述回风口在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蒸发器在该方向上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为在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高度、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且在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

可选地,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用于容置蒸发皿的蒸发皿仓,所述蒸发皿仓位于所述蒸发器室的下方;且

所述蒸发器室的底部设有用于排出冷凝水或化霜水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所述蒸发皿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

可选地,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由所述蒸发器室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处于最上方的所述储物间室,且所述送风风道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每个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送风口,以向每个所述储物间室输送冷却气流。

可选地,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由所述蒸发器室的底部延伸至处于最上方的所述储物间室的底部,且所述回风风道开设有多个分别与除最下方的所述储物间室之外的其他每个所述储物间室连通的回风口,以供除最下方的所述储物间室之外的其他每个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回风通过所述回风风道返回所述蒸发器室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室内还容置有用于对所述蒸发器进行除霜的除霜装置,所述除霜装置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箱壳具有用于将所述机械室与所述蒸发器室和处于最下方的储物间室分隔开的机械室壁。

本发明的设计人创造性地意识到,现有冷藏冷冻装置的机械室一般设置在箱体的后侧下部,且在横向(箱体的宽度方向)上贯穿整个箱体,空间相对较大,其内的结构布局不是很紧凑,空间利用率较低。并且,机械室的空间主要用于容纳压缩机等结构,只要能够满足一定的散热要求即可。

为此,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将容置有蒸发器和风机的蒸发器室特别设计成使其与机械室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并排地设置在箱体的后侧下部,使得机械室和蒸发器室内的结构布置更加紧凑,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原有的部分机械室空间,从而将传统的冷藏冷冻装置中最下方储物间室后方的用作蒸发器室的空间空出来,用于容纳物品,大幅度地增加了最下方储物间室的存储容积。

进一步地,由于冷藏冷冻装置需要具有较好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因此对蒸发器的有效换热部分的尺寸有一定的要求。本发明将蒸发器设计成具有预定高度、预定厚度和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减小了蒸发器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了其厚度,从而降低了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对蒸发器室的要求,使蒸发器的形状与蒸发器室的形状更加吻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蒸发器室的空间,避免继续采用板状蒸发器导致蒸发器室的容积过大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蒸发器室设置在与机械室横向并排的位置处,其空间形状相较于现有技术有较大改变,若蒸发器还保持原有的板状,则其换热面积会大大减小。本发明根据蒸发器室的形状,将蒸发器特别设计成具有预定高度、预定厚度和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可使蒸发器的换热翅片尽可能地充满蒸发器室内的除风机和其他必要部件之外的空间,从而增大了蒸发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和图2中的直线箭头和曲线箭头均表示冷藏冷冻装置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和门体20,门体20可枢转或可推拉地连接与箱体10的前侧。箱体10内限定有用于存储物品的至少一个储物间室、机械室11和蒸发器室12。机械室11内容置有用于压缩冷媒的压缩机30。蒸发器室12内容置有蒸发器40和风机50,蒸发器40用于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形成用于供向上述至少一个储物间室的冷却气流,风机50用于驱动气流在上述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和蒸发器室12之间循环流动。

本发明的设计人创造性地意识到,现有冷藏冷冻装置的机械室一般设置在箱体的后侧下部,且在横向(箱体的宽度方向)上贯穿整个箱体,空间相对较大,其内的结构布局不是很紧凑,空间利用率较低。并且,机械室的空间主要用于容纳压缩机等结构,只要能够满足一定的散热要求即可。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将机械室11和蒸发器室12特别设计成使机械室11和蒸发器室12沿箱体10的宽度方向并排地设置于箱体10的后侧下部,即机械室11和蒸发器室12沿箱体10的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以使得机械室11和蒸发器室12内的结构布置更加紧凑,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原有的部分机械室空间,从而将传统的冷藏冷冻装置中最下方储物间室后方的用作蒸发器室的空间空出来,用于容纳物品,大幅度地增加了最下方储物间室的存储容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用于形成其外部的箱壳13、用于形成其内部的内胆14和形成在箱壳13和内胆14之间的发泡层15。处于最下方的内胆14后侧的底壁避开机械室11向下凹陷形成蒸发器室12,蒸发器室12通过风道盖板16与处于最下方的储物间室17隔开。具体地,处于最下方的内胆底壁可以呈不同于传统平面形状的异形,其位于蒸发器室12下方的区域所处的高度低于位于机械室11上方的区域所处的高度,即本发明可通过简单地改变内胆底壁的形状即可形成与机械室11并排的蒸发器室12,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较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风机50水平地设置于蒸发器40的上方,以确保经过蒸发器40换热后的冷却气流都能够经过风机50的驱动输送至送风风道中,更为重要的是,风机50水平设置可减小其在箱体10高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缩小了蒸发器室12的体积,尽可能地扩大了储物间室17的储存容积。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中的直线箭头和曲线箭头均表示冷藏冷冻装置1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机50还可倾斜地设置于蒸发器40的上方,同样能够保证经过蒸发器40换热后的冷却气流都能够经过风机50的驱动输送至送风风道中,更为重要的是,风机50倾斜设置可减小其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上所占用的厚度空间,从而进一步缩小了蒸发器室12的体积,尽可能地扩大了储物间室17的储存容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40为在箱体1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高度、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且在箱体1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蒸发器40的高度、厚度和宽度可根据蒸发器室12的大小而预先确定。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蒸发器40相比于现有板状蒸发器来说,增大了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减小了沿横向的宽度和沿竖直方向的高度。

由于冷藏冷冻装置1需要具有较好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因此对蒸发器40的有效换热部分的尺寸有一定的要求。本发明将蒸发器40设计成具有预定高度、预定厚度和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减小了蒸发器40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了其厚度,从而降低了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对蒸发器室12的要求,使蒸发器40的形状与蒸发器室12的形状更加吻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蒸发器室12的空间,避免继续采用板状蒸发器导致蒸发器室12的容积过大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蒸发器室12设置在与机械室11横向并排的位置处,其空间形状相较于现有技术有较大改变,若蒸发器还保持原有的板状,则其换热面积会大大减小。本发明根据蒸发器室12的形状,将蒸发器40特别设计成具有预定高度、预定厚度和预定宽度的块状蒸发器,可使蒸发器的换热翅片尽可能地充满蒸发器室内的除风机和其他必要部件之外的空间,从而增大了蒸发器4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内还限定有用于容置蒸发皿60的蒸发皿仓19,蒸发皿仓19位于蒸发器室12的下方。具体地,蒸发皿仓19可以与机械室11连通,以利用容置在机械室11内的压缩机30产生的热量将位于蒸发皿仓19内的蒸发皿60收集的水蒸发掉,既能够避免水溢出蒸发皿60,又有助于机械室11内的散热,从而避免压缩机60的温度过高。

进一步地,蒸发器室12的底部设有用于排出冷凝水或化霜水的排水孔121,排水孔12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蒸发皿6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即排水孔121位于蒸发皿60正上方的区域内,以使得从排水孔121排出的化霜水能够全部流入蒸发皿60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盖板16上开设有回风口161,以供处于最下方的储物间室17内的回风返回蒸发器室12。回风口161在箱体10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低于蒸发器40在该方向上的高度。也就是说,回风口161可与蒸发器室12的底部连通,以供储物间室17内的回风经回风口161返回至蒸发器室12的底部,并再次与蒸发器40进行换热,形成冷却气流。

进一步地,风道盖板16的上部还可开设有送风口162,以供部分冷却气流通过送风口162进入储物间室17的底部储物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内还限定有送风风道70,送风风道70由蒸发器室12的顶部向上延伸至处于最上方的储物间室18,且送风风道70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每个储物间室连通的送风口71,以向每个储物间室输送冷却气流。具体地,送风风道70可形成在箱体10的后部,其下端与蒸发器室12连通,以允许蒸发器室12内产生的冷却气流流入其中,其上端可向上延伸至最上方的储物间室18的顶部,以便于开设多个与储物间室18连通的送风口71,从而相储物间室18内均匀送风。

当储物间室的数量为多个时,送风风道70可具有与储物间室数量相同的多个区段,每个区段上均开设有多个与相应的储物间室相连通的送风口71。例如,当冷藏冷冻装置1仅具有上部的储物间室18和下部的储物间室17这两个储物间室时,储物间室18的内部可具有冷藏储物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冷藏室,其内的温度区间可以为2~14℃,储物间室17的内部可具有冷冻储物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冷冻室,其内的温度区间可以为-24~-10℃。此时,送风风道70可具有冷藏送风风道和冷冻送风风道,冷藏送风风道上开设有与储物间室18连通的、且均匀分布的多个送风口71,冷冻送风风道上开设有与储物间室17连通的、且均匀分布的多个送风口71,以便于向每个储物间室均匀地送风,从而使得每个储物间室的各个区域内的温度更加均衡。

进一步地,冷藏送风风道和冷冻送风风道相连接的位置处还可以设有电控风门72,以选择性地导通和/或阻断冷藏送风风道,从而实现对储物间室18内的温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内还限定有回风风道80,回风风道80由蒸发器室12的底部延伸至处于最上方的储物间室18的底部,且回风风道80开设有多个分别与除最下方的储物间室17之外的其他每个储物间室连通的回风口81,以供除最下方的储物间室17之外的其他每个储物间室内的回风通过回风风道80返回蒸发器室12的底部。

最下方的储物间室17通常为冷冻室,其内的回风通过风道盖板16底部的回风口161返回蒸发器室,因此,回风风道80上无须开设与储物间室17连通的回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室12内还容置有用于对蒸发器40进行除霜的除霜装置,除霜装置位于蒸发器40的下方,以便于对蒸发器40进行化霜。除霜装置可以为加热丝或其他合适的能够产生热量的发热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壳13可包括u壳、后背板和底板。进一步地,箱壳13还具有用于将机械室11与蒸发器室12和储物间室17分隔开的机械室壁131。机械室壁131与最下方的内胆底壁之间形成有发泡层,以隔绝机械室11与蒸发器室12之间的热传递、以及机械室11与储物间室17之间的热传递。

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1可以为风冷冰箱、风直冷冰箱或其他具有冷藏和/或冷冻功能的储物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