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618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能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



背景技术:

集能装置可以分为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在现有技术中,目前的集能装置一般均是通过电能或者化学能运行,虽然电能或者化学能能够满足一般的需求,但是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具体为:化学能装置虽然对装备的要求较低,但是使用过程中耗能大且污染环境;电能装置具有功率大、无污染的优势,但是其成本较大,尤其是加热装置中需要增设电加热的元器件进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电能装置还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如加热元器件上形成了冰霜),尤其是在极低温度下,电能装置启动较为困难,同时电能转换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该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能够利用电能和太阳能能够同时对冷库和烘干机提供能量,进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包括:空气能热泵集成、冷库和烘干机;空气能热泵集成包括多个热泵模块,热泵模块的一端通过冷风管道与冷库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热风管道与烘干机相连接;热泵模块包括壳体A和壳体B,壳体A和壳体B上均设置有空气入口;壳体A和壳体B组成的一体结构中设置有空气能转换机构,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壳体A内的空气转换为冷空气并排入至冷风管道,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壳体B内空气转换为热空气并并排入至热风管道;空气入口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敞口的集热板。

优选地,集热板上设置有多个连续的波浪凸起块,波浪凸起块的表面涂刷有集热层。

优选地,集热层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矿棉层和黑铬涂层。

优选地,空气能转换机构包括通过管道依次循环连接的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其中,膨胀阀、蒸发器位于壳体A内,冷凝器和压缩机设置于壳体B内。

优选地,热泵模块还包括隔热板,壳体A设置于隔热板的一侧上,壳体B设置于隔热板的另一侧上。

优选地,壳体A的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排风扇,排风扇的出口与冷风管道相连接。

优选地,壳体B的两侧均设置有空气入口,且两个空气入口之间设置有热风出口,热风出口与热风管道相连接。

优选地,壳体B内还设置有自动补温恒温器。

优选地,冷风管道的外部包裹有石棉保温层,热风管道的管道的外部设置有炭黑吸热层。

优选地,集热板铰接于所述空气入口的两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首先通过集热板对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使得加热后的空气进入壳体A和壳体B,通过较为热的空气能够客服在寒冷天气下空气能转换机构启动困难的缺陷,进而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使得壳体A内的空气转换为冷空气并排入至所述冷风管道以向冷库提供冷空气,同时,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所述壳体B内空气转换为热空气并并排入至所述热风管道以向烘干机提供热空气。在此基础上,即通过电能和太阳能的双重能源分别向冷库和烘干机提供冷空气和热空气,由此便可使得太阳能得以充分地利用,进而使得能源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热泵模块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热泵模块 2、冷风管道

3、冷库 4、热风管道

5、烘干机 6、壳体A

7、壳体B 8、膨胀阀

9、蒸发器 10、冷凝器

11、压缩机 12、空气入口

14、热风出口 15、隔热板

16、排风扇 17、集热板

18、波浪凸起块 19、自动补温恒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空气能热泵集成、冷库3和烘干机5;空气能热泵集成包括多个热泵模块1,热泵模块1的一端通过冷风管道2与冷库3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热风管道4与烘干机5相连接;热泵模块1包括壳体A6和壳体B7,壳体A6和壳体B7上均设置有空气入口12;壳体A6和壳体B7组成的一体结构中设置有空气能转换机构,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壳体A6内的空气转换为冷空气并排入至冷风管道2,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壳体B7内空气转换为热空气并并排入至热风管道4;空气入口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敞口的集热板17。

上述的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首先通过集热板17对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使得加热后的空气进入壳体A6和壳体B7,通过较为热的空气能够客服在寒冷天气下空气能转换机构启动困难的缺陷,进而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使得壳体A6内的空气转换为冷空气并排入至所述冷风管道2以向冷库3提供冷空气,同时,空气能转换机构能够将所述壳体B7内空气转换为热空气并并排入至所述热风管道4以向烘干机5提供热空气。在此基础上,即通过电能和太阳能的双重能源分别向冷库3和烘干机5提供冷空气和热空气,由此便可使得太阳能得以充分地利用,进而使得能源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在上述集热板17中,集热板17的具体结构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集热板17对于空气的加热效果,优选地,集热板17上设置有多个连续的波浪凸起块18,波浪凸起块18的表面涂刷有集热层。这样便可通过波浪凸起块18的凹凸结构能够提高集热板17的内表面的面积,进而提高对于太阳光的采集面积,进而使得集热板17的表面具有优异的温度,进而使得空气具有更优异的加热效果即具有更高的温度,从而使得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具有更优异的集能效率。

其中,上述集热层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空气的加热效果,优选地,集热层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矿棉层和黑铬涂层,一方面矿棉层能够起到保温的效果,另一方面黑铬涂层具有吸热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空气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集热板17的具体安装结构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加热效果,优选地,集热板17铰接于所述空气入口12的两端;这样在不同的风速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调节两个集热板17的角度,进而使得空气便可有更加适用的进风速率以使得全天候双能一体化供集系统具有更优异的太阳能使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气能转换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地使得壳体A6能够提供温度更低的冷空气,壳体B7能够提供温度更高的热空气,优选地,如图2所示,空气能转换机构包括通过管道依次循环连接的膨胀阀8、蒸发器9、冷凝器10和压缩机11;其中,膨胀阀8、蒸发器9位于壳体A6内,冷凝器10和压缩机11设置于壳体B7内。这样,热空气进入壳体A6和壳体B7中能够便于蒸发器9、冷凝器10和压缩机11的启动,一旦蒸发器9、冷凝器10和压缩机11启动后,蒸发器9便可将管道中的制冷剂由液态转换为气态进而使得壳体A6的空气温度降低,接着制冷剂进入冷凝器10和压缩机11,进而使得制冷剂由气态转换为液态,这样便可将壳体B7内的空气的温度升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A6和壳体B7具体的安装位置和连接关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节省装置的占据空间以及避免能量的散失,优选地,热泵模块1还包括隔热板15,壳体A6设置于隔热板15的一侧上,壳体B7设置于隔热板15的另一侧上。由此便可将壳体A6和壳体B7设置成一体机构便可极大地降低其占据的空间,同时隔热板15的存在也能够避免能量的散失,进而提高能量的使用率。

此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壳体A6的冷空气的排出效率,优选地,壳体A6的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排风扇16,排风扇16的出口与冷风管道2相连接;由此便可通过排风扇16能够极大效率地将冷空气排入至冷风管道2中。

同时,壳体B7的的热空气的排出方式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热空气的排出效率,优选地,壳体B7的两侧均设置有空气入口12,且两个空气入口12之间设置有热风出口14,热风出口14与热风管道4相连接。通过热风出口14以及空气入口12的设置,能够极大地提高热空气的生成效率以及排出效率。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阴雨天气下,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为了进一步保证壳体B7内热空气的排出量,优选地,壳体B7内还设置有自动补温恒温器19。这样便可通过自动补温恒温器19的电加热以克服阴雨天气太阳能利用率存在低下的缺陷。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能量的使用率,优选地,冷风管道2的外部包裹有石棉保温层,热风管道4的管道的外部设置有炭黑吸热层,这样便可克服空气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散失的缺陷。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