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4960发布日期:2020-04-07 15:5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由两根集流管、多条扁管及翅片组成,扁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扁管的两端与圆形集流管相连通。集流管一般竖直放置,集流管内设置水平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

换热器用于蒸发器时,两相态冷媒从集流管下部进入,由于重力影响,在同一流程下液态冷媒分流是不均匀的,下部的扁管中液态冷媒相对较多,上部的扁管中液态冷媒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这样就导致换热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整机制热的性能。

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上部加装喷射器,下部接引射管,由此在壳程和引射管之间形成循环回路,以此消除管外部空气富集膜对换热的影响,但该循环回路并不涉及液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还有在集流管内部分成可贯穿的两个空间,通过进口冷媒的带动作用,在集流管的内部形成冷媒循环,以此使液态冷媒分流均匀,但内部循环的动力仅依靠冷媒进口的吸引力可能不足,使得液态冷媒很难达到分流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能使得液态冷媒分流均匀,换热器性能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所述集流部的第一流程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上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中的上部流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下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中的下部流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上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喷射器的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

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集流部的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流程位于所述第一流程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所述集流部的第一流程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通过喷射器引射集流部中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使冷媒在集流管中循环,从而液态冷媒在换热器扁管中分配更均匀,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充分发挥,相应整机制热性能也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制冷系统的压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制冷系统的压焓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微通道换热器;11、扁管;12、集流部;121、第一流程;1211、第一开口;1212、第二开口;122、第二流程;2、压缩机;3、冷凝器;4、节流装置;5、喷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微通道换热器1所应用的两个制冷系统中,该微通道换热器1的结构为,微通道换热器1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12,所述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还包括有喷射器5,所述喷射器5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1211连通,所述喷射器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1212连通。

在集流部12的同一流程侧壁上设置两个开口,均与喷射器5连接,促使冷媒在集流部12的这一流程内循环流动,使得液态冷媒能在扁管11中分配均匀,从而充分发挥微通道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提升了换热效率。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第一流程121上两个开口设置不同位置进行描述,以及不同开口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第一开口1211开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上部,基于第一流程121内上部主要为气体冷媒,经喷射器5的引射口连通而导出,引入喷射器5中与喷射器5进口输入的冷媒混合,由喷射器5出口以及第二开口1212送入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

由于引射气体的作用,流体的循环使得集流管内冷媒流速加快,集流部12内的液态冷媒因此可克服重力而输送到更远处,使得顶部来不及进入扁管液态冷媒重新进入集流管参与冷媒分配,或使得液态冷媒更均匀进入扁管11,因此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及系统的性能。

优选地,

第一流程121侧壁上的第二开口1212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与第一流程121内的液态冷媒所处位置导通;在喷射器5出口输出的混合冷媒高速进入第二开口1212,促使液态冷媒翻滚,方便气态冷媒携带液态冷媒输送至更远处。

尤其是,控制引射系数来调节引射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态冷媒携带液态冷媒,输送至第一流程121最上部的扁管11的最低流速为引射气流的最佳流速。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第一开口1211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基于重力作用,液态冷媒堆积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经喷射器5的引射口连通而导出,送入喷射器5中,与喷射器5进口输入的冷媒混合,由喷射器5出口及第二开口1212送入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

由于第一开口1211连通的主要是液态冷媒,甚至可能是始终未进入扁管11中的液态冷媒,在引射的作用下,底部液态冷媒重新进入集流管12,重新分配进入扁管11而蒸发换热,使得液态冷媒分配更均匀,改善了换热器换热性能。

优选地,

第一流程121侧壁上的第二开口1212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上部,与第一流程121内的两相态冷媒所处位置导通;在喷射器5出口输出的混合冷媒高速进入第二开口1212,促使液态冷媒由上部进入第一流程121内,能进行多次重新分配,从而使得冷媒在扁管11得到分布均匀,换热性能更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制冷系统实施例,包含上述微通道换热器1。

该制冷系统还包括节流装置4、压缩机2和冷凝器3,节流装置4与喷射器5的进口连通。制冷系统循环中,冷媒经节流装置4,如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进喷射器5,经降压加速成低压高速流体,由于喷射器5引射口连通的第一开口1211位于第一流程121中的上部位置,进而引射从换热器集流管上部出来的气态冷媒为主的两相态冷媒,在喷射器5内部混合扩压后排出喷射器5,排出喷射器5的两相态冷媒进入换热器集流管,由于引射的作用,使得换热器集流管的冷媒流速增加,其中的液态冷媒可以克服重力的作用输送到更远处,未进入扁管的液态冷媒可通过引射重新进入集流管参与分配,使得液态冷媒进入扁管11的分布更均匀,如此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及系统的性能。

如图3和4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制冷系统实施例,包含上述微通道换热器1。

与上述制冷系统实施例不同的是,喷射器5引射的是液态冷媒,即引射口连通在第一流程121中的下部液态冷媒位置。由于引射的作用,使得先前未进入换热器扁管11的集流管底部液态冷媒重新进入换热器集流管,重新分配进入扁管11蒸发换热而不是积压在集流管底部,使液态冷媒分配更均匀,以此改善换热器换热及系统性能。

上述两种类型的制冷系统中,压缩机2与集流部12的第二流程122连通;第二流程122位于第一流程121的上方,确保进入压缩机2中的冷媒为气态。

上述的制冷系统包括空调器,或类似的制冷设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