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8575发布日期:2021-04-21 05:3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通常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通过冷媒在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部件(如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等)

蒸发器

压缩机形成的回路中的循环,可以向室内提供温度适合的空气。具体而言,在室内换热器为冷凝器的情形下,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而在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形下,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
3.除了基本的温度调节的需求,考虑到更舒适的体验,空调器的用户还有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需求,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99112401.4)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除湿控制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内、外换热器和节流机构,所述的室外换热器连接的主节流机构处于完全开通状态;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分为两段,在该两段换热器之间串接副节流机构。本系统确保室内机中总是有一段换热器处在制冷模式运转,实现除湿,同时又有一段室内换热器放热,确保不降温除湿。不过,在该方案中,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两段中的其中一个是升温段,另一个是除湿段;而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时,制冷模式中的除湿段切换为升温段。
4.可以看出,该方案中:在空调器处于制冷除湿模式时,室内空气的处理方式为合理的先除湿后加热,但是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空气的处理方式为在除湿之前首先被加热,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实现除湿,这是因为:进入空调器内的室内空气在被加热的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不变,因此这部分空气被加热的温度越高,与当前的露点温度的差距便会越大。也就是说,在水分含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凝露。这样一来,被升温段加热之后的空气在经过除湿段的时候,只是将空气的温度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并不会达到露点温度,因此除湿段的除湿功能失效,因此空调器在模式切换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5.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对换热器的结构和模式配置的方式进行改进,从而改善空调器的模式切换机制。
8.解决方案
9.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围绕式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风扇,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其围绕设置于所述风扇;盘管,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风扇的位置,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风扇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串接,从而使冷媒在进入所述换热器
的第二部分之后,须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流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隔区,其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划分为远离所述风扇的第一区域和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以便:阻止冷媒在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流出换热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
10.通过这样的设置,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温度差别比较明显的情形下,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过于接近甚至贴合而发生热交换从而导致换热器的性能受到影响。基于这样的换热器结构,能够谋求通过与风扇以及冷媒流向的配合改善空调器的模式切换机制,进而优化空调器的性能。
11.此外,由于分隔区无需增加新的结构,因此,一方面,通过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隔开了固定接触导致的内部的热交换。另一方面,在空气的流动路径为由外侧的第一部分向内侧的第二部分流动的情形下,还避免了由于结构的增加导致空气的流动顺畅性受到影响。
12.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以如下方式串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通过串接管路串接,所述串接管路上配置有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配置有切换机构,以便:冷媒在进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部分之后,以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式和/或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13.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一种具体的串接方式。从而在将该换热器组件应用于空调器时,使通过第一节流部件与空调器已有的节流部件相结合来优化空调器的性能成为了可能。
14.可以理解的是,提到的冷媒的三种可能的路径中,可以通过第一节流部件和切换机构的形式从而保留全部或者只保留其中的一部分。
15.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机构具体为:所述串接管路在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该段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四阀门,从而通过切换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关状态的方式使冷媒在进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部分之后,只能以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式或者依次经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式流出换热器。
16.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切换机构的方式。
17.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
18.通过这样的设置,直接通过切换第四阀门的开关状态即可实现两种路径之间的切换。
19.第一节流部件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需要同时切换第四阀门的开关状态以及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实现两种路径之间的切换。
20.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盘管的厚度方向观察,所述分隔区的宽度为3

10mm之间的任意值。
21.通过这样的设置,给出了能够较佳地降低两个部分之间发生内部热量换热的可能性的方案。
22.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多个单体,多个单
体彼此拼接从而形成围绕设置于所述风扇的结构。
23.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围绕式结构的实现。
24.对于上述换热器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
25.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
26.可以理解的是,该空调器具有前述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7.对于上述空调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四通阀、节流组件和阀门组件,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空气依次经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进入室内空间,所述节流组件包括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所述四通阀具有a、b、c、d四个侧,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其中,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四通阀的c侧相连,四通阀的a侧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四通阀的b侧与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相连,第一部分的第二侧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侧通过所述串接管路串接,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相连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部件,室外换热器的第二侧与四通阀的d侧相连;其中,在四通阀的b侧和第一部分的第一侧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阀门,第二部分的第二侧和第二节流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节流部件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其中,第三阀门的一端接入第五阀门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之间的管路上,第三阀门的另一端接入第二阀门与第二节流部件之间的管路上;其中,第一阀门的一端接入第七阀门和第二节流部件之间的管路上,第一阀门的另一端接入四通阀的d侧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侧之间的管路上;其中,第六阀门的一端接入四通阀的b侧与第五阀门之间的管路上,第六阀门的另一端接入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
28.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两个节流部件(其中的第一节流部件属于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一个四通阀、七个阀门(其中的第四阀门属于围绕式换热器组件)和相关管路的配合实现了空调器的空气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通过切换四通阀的四个侧的接通方式以及阀门组件中各个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中的换热器(作为室内换热器)之间形成不同的循环回路,并且在形成的任一种循环回路中,冷媒均是先流经第二部分后流经第一部分。
29.对于上述空调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第三、第六)阀门关闭、(第二、第四、第五、第七)阀门打开,使四通阀的a

b侧导通、c

d侧导通,从而形成对应于制冷模式的第一循环回路;和/或通过使(第一、第二、第五)阀门关闭、(第三、第四、第六、第七)阀门打开,使四通阀的a

d侧导通、b

c侧导通,从而形成对应于制热模式的第二循环回路;和/或通过使(第一、第二、第四、第五)阀门关闭、(第三、第六、第七)阀门打开,使四通阀的a

d侧导通、b

c侧导通,从而形成对应于制热除湿模式的第三循环回路;和/或通过使(第三、第四、第六、第七)阀门关闭、(第一、第二、第五)阀门打开,使四通阀的a

b侧导通、c

d侧导通,从而形成对应于不降温除湿模式的第四循环回路。
30.通过这样的切换,实现了空调器的正常制冷功能、正常制热功能、制热除湿功能以及不降温除湿功能。
附图说明
3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附图中:
32.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34.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
36.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
37.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热除湿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以及
38.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
39.附图标记列表:
40.10、压缩机;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300、壳体;301、第一部分;302、第二部分;303、分隔区;3041、第一单体;3042、第二单体;3043、第三单体;3051、换热管;3052、弯头;3053、发卡管;40、四通阀;50、气液分离器;51、室外风扇;52、室内风扇;601、毛细管;602、电子膨胀阀;1、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4、第四电磁阀;5、第五电磁阀;6、第六电磁阀;7、第七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以阀门组件的各个阀门均为电磁阀、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为例来进行阐述的,显然,阀门中的部分或者全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第一节流部件还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等。
42.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是结合由七个电磁阀组成的阀门组件来描述的,显然,单独针对换热器组件的结构这一要点而言,在将其应用于室内部分以优化空调器的性能时,阀门组件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节,如:将阀门的种类、个数、设置位置以及配合方式等进行调节。以及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适用于与挂机的进出风方式相近的空调器。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空调器通常包括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室外部分主要包括压缩机、室外风扇和室外换热器(通常称作冷凝器),室内部分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通常称作蒸发器)、室内风扇和电控箱等,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压缩机形成冷媒的循环回路。当冷媒沿压缩机

室外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

压缩机循环流动时,空调器处于制冷循环。当冷媒沿压缩机

室内换热器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循环流动时,空调器处于制热循环。在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针
对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扇的换热器组件进行了改进。基于该改进,进一步结合节流组件、阀门组件以及相关管路等,从而改善了空调器的性能,具体地:在空调器无需引入除湿功能时,能够满足正常的制冷制热需求。而在空调器需要引入除湿功能时,能够在满足温度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除湿需求,特别地,在下文中的不降温除湿模式中,在满足除湿需求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用户不期望的温度降低的现象。
45.参照图1和图2,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围绕式换热器组件包括室内换热器30和室内风扇,本实施例中,室内风扇52为贯流风扇,室内换热器主要包括沿周向围绕设置于贯流风扇的壳体300,示例性地:壳体包括三个单体,分别为竖向设置的第一单体3041、自下而上向右倾斜的第二单体3042以及自上而下向右倾斜的第三单体3043,三个单体彼此拼接从而形成围绕设置于贯流风扇的结构。每个单体内设置有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分隔区303,分隔区的宽度能够明显地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外侧的第一区域和内侧的第二区域,盘管包括用作实现换热功能的多根换热管3051以及主要用作实现连接功能的弯头3052和发卡管3053,每个单体的盘管均包括被分隔区在物理上明显地隔开的、分别设置于外侧的第一区域和内侧的第二区域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如:发明人通过多次实验,为了避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发生内部交换热量的现象,分隔区应当具有3

10mm(如7mm)的宽度。(第一、第二、第三)单体内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发卡管和弯头首尾顺次相连,第三单体内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与第二单体内的第二部分相连,第三单体内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侧的相对侧与第三单体内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相连,第三单体内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的相对侧与第二单体内的第一部分通过串接管路相连,该串接管路上设置有毛细管601,毛细管601配置有第四电磁阀4,具体地:串接管路在毛细管的两端并接入一段连接管路,第四电磁阀设置于连接管路上。通过这样的串接,从而使冷媒在进入换热器的第二部分之后,须依次经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流出换热器。
46.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换热器组件中,室内换热器内的盘管包括外侧的第一部分和内侧的第二部分。在此前提下,只要保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47.1)冷媒的流向始终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由第一单体的第二部分流入、第一单体的第一部分流出;
48.2)外侧的第一部分始终作为除湿段、内侧的第二部分始终作为升温段;
49.那么,在内侧的贯流风扇的吸力作用下,空气会依次经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后进入室内空间,即可保持空气始终处于先除湿后加热的处理顺序。
50.通常来讲,功能为加热的换热器(升温段)的平均温度约为50℃,功能为除湿的换热器(除湿段)的平均温度约为11℃,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度差。因此,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功能定位和物理方位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分隔区在本实用新型的围绕式换热器组件中的设置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51.参照图3,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空调器主要包括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30、四通阀40、气液分离器50、节流部件和阀门组件,室外换热器20配置有室外风扇51(吹风),室内换热器30的内侧配置有室内风扇52(前述的贯流风扇),在贯流风扇的作用下,空气会依次经过外侧的第一部分和内侧
的第二部分之后进入室内空间。四通阀40具有(a、b、c、d)侧,节流部件的个数包括两个,分别为前述的毛细管601和图3中示出的电子膨胀阀602,阀门组件中包括七个阀门,在本实施中,阀门均为电磁阀,即阀门组件包括电磁阀(1、2、3、4、5、6、7)。空调器的具体结构如下:
52.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四通阀的c侧相连,四通阀的a侧经气液分离器50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相连,四通阀的b侧与第一部分301的第一侧相连,第一部分301的第二侧和第二部分302的第一侧串接且串接管路上设置有毛细管601,串接管路在毛细管的两端接入另一段管路,该管路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4,第二部分302的第二侧与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侧相连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602,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侧与四通阀的d侧相连。
53.在四通阀的b侧和第一部分的第一侧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电磁阀5,第二部分的第二侧和电子膨胀阀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电子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七电磁阀7。
54.第三电磁阀3的一端接入第五电磁阀5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侧之间的管路上,第三电磁阀3的另一端接入第二电磁阀2与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管路上。
55.第一电磁阀1的一端接入第七电磁阀7和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管路上,第一电磁阀1的另一端接入四通阀的d侧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侧之间的管路上。
56.第六电磁阀6的一端接入四通阀的b侧与第五电磁阀5之间的管路上,第六电磁阀6的另一端接入第二部分的第二侧与第二电磁阀2之间的管路上。
57.基于上述结构,可以通过空调器的控制器切换四通阀的连接状态、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阀门组件中各个阀门的开关状态,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制热除湿/不降温除湿模式。具体地:
58.参照图4,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空调器处于对应于制冷模式的降温除湿或者制冷除湿工况时,控制器使阀门组件中的各个阀门分别处于如下的开关状态:电磁阀(1、3、6)关闭,电磁阀(2、4、5、7)打开。使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a

b侧导通,c

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一循环回路:压缩机

室外换热器

电子膨胀阀

第二部分

毛细管以及第四电磁阀4

第一部分

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此模式下,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制冷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
59.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毛细管通常是一个孔径很小的铜管,在制冷模式下,在第四电磁阀4被打开之后,相当于旁通打开,冷媒会通过第四电磁阀4顺畅地通过,因此不会再去流经毛细管,此时的毛细管相当于被短路,没有冷媒通过,也就起不到节流的作用。因此,正常情形下(起节流作用的情形),毛细管的上游侧是高压侧,下游侧是低压侧。但是在第四电磁阀4被打开之后,相当于两个蒸发器用一个粗管连接起来了,两边的压力几乎是相等的。因此上述冷媒的流动路径中的“毛细管以及第四电磁阀4”实质上应当是“第四电磁阀4”。
60.参照图5,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空调器处于对应于制热模式的不包含除湿需求的制热工况时,控制器使阀门组件中的各个阀门分别处于如下的开关状态:电磁阀(1、2、5)关闭,电磁阀(3、4、6、7)打开。使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b

c侧导通,a

d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二循环回路:压缩机

第二部分

毛细管以及第四电磁阀4

第一部分

电子膨胀阀

室外换热器

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与前述的制冷模式相同,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根据制热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同前文中的制冷模式,上述冷媒的流动路径中的“毛细管以及第四电磁阀4”实质上应当是“第四电磁阀4”。
61.参照图6,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热除湿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空调器处于对应于制热除湿模式的包含除湿需求的制热工况时,控制器使阀门组件中的各个阀门分别处于如下的开关状态:电磁阀(1、2、4、5)关闭,电磁阀(3、6、7)打开。使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b

c侧导通,a

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三循环回路:压缩机

第二部分

毛细管

第一部分

电子膨胀阀

室外换热器

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同时,为了保证除湿效果,此时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可以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
62.参照图7,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空调器处于对应于不降温除湿模式的仅除湿不降温工况时,控制器使阀门组件中的各个阀门分别处于如下的开关状态:电磁阀(3、4、6、7)关闭,电磁阀(1、2、5)打开。使四通阀的(a、b、c、d)侧的连通状态切换为:a

b侧导通,c

d侧导通。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如下的第四循环回路:压缩机

电子膨胀阀

第二部分

毛细管

第一部分

室外换热器

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同时,为了保证除湿效果,此时使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与前述的制热除湿模式类似,可以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
63.可以看出,在空调器处于不降温除湿模式时候,相当于此时的室外换热器被短路,由于冷媒不再流经室外换热器,因此没有热量被流散到室外环境,而室内换热器的两个部分中,第二部分变成冷凝器,第一部分变成蒸发器,此时,整个空调器相当于一个除湿机,从而使得空调器既可以实现除湿,又可以在实现除湿的过程中不影响室内空间的温度。
64.通常,在春、夏、秋季节,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用户可能会选择的模式主要包括制冷模式和不降温除湿模式,这就会存在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模式切换后的空调器的性能,可以作这样的处理:
65.1)当需要空调器由制冷模式切换为不降温除湿模式时,控制器首先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以便降低冷凝器的冷凝压力。延迟第一设定时间之后,再将第七电磁阀7关闭、第一电磁阀1打开,同时将第四电磁阀4关闭,模式切换即完成。
66.2)当需要空调器由不降温除湿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控制器首先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预设的第一基础开度,以使电子膨胀阀两侧迅速建立压差,延迟第二设定时间之后,后将第七电磁阀7打开,第一电磁阀1关闭,第四电磁阀4打开,模式切换即完成。切换至制冷模式后,根据制冷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等参数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即可。
67.通常,在春、冬、秋阶段,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用户可能会选择的模式主要包括制热模式和制热除湿模式,这就会存在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同样,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模式切换后的空调器的性能,可以作这样的处理:
68.1)当需要空调器由制热模式切换为制热除湿模式时,控制器首先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某一高值,如使电子膨胀阀持续处于最大开度,以降低蒸发器的压力。延迟第三设定时间之后,再将第四电磁阀4关闭,模式切换即完成。
69.2)当需要空调器由制热除湿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时,控制器首先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预设的第二基础开度,以使电子膨胀阀的两侧迅速建立压差,延迟第四设定时间之后,后将第四电磁阀4打开,模式切换即完成。切换至制热模式后,根据制热需求对应的具体温度和压缩机运行频率等参数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即可。
70.优选地,为了保证模式切换时压差的迅速建立,第一基础开度和第二基础开度通常为20

30%之间的某个值,如25%。第二设定时间和第四设定时间通常为不大于20s的某个值,如优选为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设定到第一基础开度和第二基础开度之后直接进行阀门切换,即取零值。为了保证模式切换的及时促成,第一设定时间和第三设定时间通常为5

15s之间的某个值,如10s。
71.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如上具体方式所构成的具体结构的空调器作为示例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情形灵活地调整空调器的具体结构等。
72.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