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10156077阅读:来源:国知局
;将受液箱51内分割成第I空间66和第3空间68的第2分隔部件26 ;以及具有使第2空间67与第3空间68连通的制冷剂通过路28的制冷剂流通部件27。
[0082]配置在受液箱51内的制冷剂流通部件27的上端与第I分隔部件25相比位于上方(第2空间67内),并且下端与第2分隔部件26相比位于下方且位于受液箱51的下端部(第3空间68内),配置成跨过第I?第3空间66、67、68。在制冷剂流通部件27中的存在于第2空间67内的部分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使制冷剂通过路28与第2空间67连通的第I连通口 31,在制冷剂流通部件27中的存在于第3空间68内的部分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使制冷剂通过路28与第3空间68连通的第2连通口 32,制冷剂流通部件27的制冷剂通过路28与第I空间66成为非连通状态。
[0083]此外,在图10?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50的情况下,第I分隔部件25也一体形成在制冷剂流通部件27上,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与第2分隔部件26同样地由铝板构成,钎焊在受液箱51的基础部件59的周壁上。在该情况下,在第I分隔部件25中的与中心相比靠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圆形的贯穿孔,制冷剂流通部件27从上方紧密地穿插至该贯穿孔中。
[0084]冷凝器50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以及蒸发器一同构成制冷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而搭载在车辆上。
[0085]在具有上述构成的冷凝器50的汽车空调中,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部件17以及制冷剂入口 15通过而流入至右集液箱53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3内,并在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3内向左方流动而流入至左集液箱52的第I中间集液部42内。流入至第I中间集液部42内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3内向右方流动而流入至右集液箱53的第2中间集液部43内,而且在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3内向左方流动而流入至左集液箱52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内。
[0086]流入至左集液箱52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内的制冷剂从基础部件59的上连通部件62的连通路69通过而以横向流入至受液箱51的第I空间42内。此时,连通路69作为节流部而发挥作用,当制冷剂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流入至第I空间66时产生压力损失。
[0087]流入至受液箱51的第I空间66内的制冷剂从第I分隔部件25的制冷剂通过孔35通过而流入至第2空间67内,在第2空间67内分离为气相和液相,液相制冷剂蓄留在第2空间67内。此时,制冷剂通过孔35作为节流部而发挥作用,当制冷剂从第I空间66流入至第2空间67时产生压力损失。另外,制冷剂从第I空间66内以朝向上方流动而流入至第2空间67内,因此提高第2空间67中的气液分离功能。
[0088]在受液箱51的第2空间67内被气液分离并蓄留的液相制冷剂从制冷剂流通部件27的第I连通口 31进入至制冷剂通过路28内并在制冷剂通过路28内向下方流动,不会流入至第I空间66地从第2连通口 32流入至第3空间68内。流入至第3空间68内的制冷剂从基础部件59的下连通部件63的连通路71通过,并进入至左集液箱52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1内。进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1内的制冷剂进入至第4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3内,并在热交换管3内向右方流动的过程中被过冷却,然后,进入至右集液箱53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4内,并从制冷剂出口 16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8通过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输送至蒸发器。
[0089]在上述冷凝器50中,当制冷剂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流入至第I空间66时,以及在制冷剂从第I空间66流入至第2空间67时分别会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与第I空间66内、以及在第I空间66内与第2空间67内,分别会在制冷剂压力条件上产生明确的差,其结果为,能够明确与第I空间66连通的第3热交换通路P3的制冷剂状态与第2空间67内的制冷剂状态的差。因此,与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I同样地,第3热交换通路P3中的下部的热交换管3内的制冷剂状态、与受液部51的第2集液箱空间67内的制冷剂状态之间的差变得明确,能够抑制在作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第3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3内被冷凝并被过冷却的液相制冷剂蓄留的情况,冷凝器50内的制冷剂不易受到温度或风速等外部环境的变动。其结果为,在谋求冷凝器50的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提高冷凝部50A的冷凝能力相对于外部环境变动的稳定性,由此即使在特殊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冷凝部50A也能够稳定发挥被期待的制冷剂冷凝能力。
[0090]本实用新型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0091]I) 一种冷凝器,具有: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和设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且由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上下两端部被封闭的筒状体构成的受液部,在冷凝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I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受液部而流入至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其中,
[0092]在受液部内设有:供制冷剂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的第I空间;与第I空间相比位于上方且供制冷剂从第I空间内流入并分离为气相和液相的第2空间;和位于第I空间的下方且供制冷剂从第2空间流入并且向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出的第3空间,在制冷剂从第I空间流入至第2空间的部分上设有节流部。
[0093]2)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受液部内设有:将受液部内分割成第I空间和第2空间的第I分隔部件;将受液部内分割成第I空间和第3空间的第2分隔部件;以及具有使第2空间与第3空间连通的制冷剂通过路的制冷剂流通部件,在第I分隔部件上形成有使第I空间与第2空间连通的制冷剂通过孔,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至第I空间内的制冷剂通过第I分隔部件的制冷剂通过孔而流入至第2空间,接着通过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制冷剂通过路而流入至第3空间内,然后流入至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第I分隔部件的制冷剂通过孔成为当制冷剂从第I空间流入至第2空间时的节流部。
[0094]3)根据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制冷剂流通部件由上端与第I分隔部件相比位于上方并且下端与第2分隔部件相比位于下方且内部成为制冷剂通过路的筒状体构成,第I分隔部件以及第2分隔部件以将受液部的内周面与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封堵的方式设置,在制冷剂流通部件中的与第I分隔部件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使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制冷剂通过路与第2空间连通的第I连通口,在制冷剂流通部件中的与第2分隔部件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形成有使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制冷剂通过路与第3空间连通的第2连通口,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制冷剂通过路与第I空间处于非连通状态,从第I连通口进入至制冷剂通过路内的制冷剂不会流入至第I空间而从第2连通口流入至第3空间内。
[0095]4)根据上述I)?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具有与受液部独立地设置且供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在左右某一侧为同一侧且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相比设在下方并且供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受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受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受液部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之间设有具有连通路的连通部件,并且受液部的第I空间内和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经由连通部件的连通路而连通,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连通部件的连通路而流入至受液部的第I空间内,连通部件的连通路成为当制冷剂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入至受液部的第I空间时的节流部。
[0096]5)根据上述4)所述的冷凝器,连通部件的连通路的流路截面面积成为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的总流路截面面积以下。
[0097]6)根据上述4)或5)所述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的一端部侧,以使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2集液箱与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I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设有第I集液箱和第2集液箱,第2集液箱兼作受液部,在第I集液箱上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第2集液箱的下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第2集液箱的上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靠上方的部分设有第I空间,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靠下方的部分设有第3空间,第2集液箱的第3空间兼作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
[0098]7)根据上述6)所述的冷凝器,在冷凝部设有I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在第I集液箱的整体上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连接有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在过冷却部上设有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的整体上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并且在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上连接有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
[0099]8)根据上述4)或5)所述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的一端部侧配置有:连接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集液箱;和与集液箱独立地形成的受液部,集液箱内通过分割部件而分割成上下2个集液箱部,在集液箱的上集液箱部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并且在集液箱的下集液箱部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在集液箱的上集液箱部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在集液箱的下集液箱部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在受液部中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靠上方的部分设有第I空间,受液部的第3空间内和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经由具有连通路的第2连通部件而连通,从受液部的第3空间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2连通部件的连通路而流入至集液箱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
[0100]9)根据上述I)?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冷凝部具有:至少2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和供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至少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在左右某一侧为同一侧且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相比设在下方并且供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受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受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左右任意的一端部侧,以使连接有冷凝部中的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2集液箱与连接有冷凝部中的除了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之外的热交换管的第I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有第I集液箱和第2集液箱,第2集液箱兼作受液部,第2集液箱的下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第2集液箱的上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连接有冷凝部中的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靠下方的部分上,以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位于上方的方式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以及过冷却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