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4154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挤占水域面积,使河道过水断面减小,行洪能力降低。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城市景观水体造成污染日益加重。近年来很多城市对部分景观河道进行改造,但由于截污不彻底和面源污染问题没有解决,河道的生态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质难以保持,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由于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蓝藻水华、恶臭、死鱼现象时有发生,亟需进行有效治理,目前采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河道底泥持续的释放污染物和外源污染物的涌入,使得原有技术收效甚微,持续投资巨大。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适合城镇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复合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按如下步骤依次进行:

1).铺设防渗膜:将防渗膜铺设于河道底部及侧面,两侧固定于岸堤;

2).安装人工净水草:将人工净水草安装于河道底部;

3).异位净化:通过吸出管路和吸出泵将河道水体吸出,送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净化处理后,河水通过排出泵经循环管路送回至河道中。

所述防渗膜采用无纺布和聚乙烯土工膜复合材料,重量为 200-1000g/m2;所述人工净水草,采用无纺布与发泡板复合材料,裁剪成细条状,并捆扎于具有一定重量的圆筒状载体上,在河道底部间隔3-5m设置,平行排列;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好氧活性污泥集成工艺;所述循环管路出口与吸出管路直线距离为500-1000m。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能够有效克服景观河道底泥的内源污染,通过循环净化,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发明工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平面布置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复合修复的方法,按如下步骤依次进行:

1).铺设防渗膜:将防渗膜铺设于河道底部及侧面,两侧固定于岸堤,用于覆盖河道底泥,防止底泥内源污染的释放;

2).安装人工净水草:将人工净水草安装于河道底部,主体部分浸没于水体表面以下,净水草为河道内微生物提供载体,有利于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异位净化:通过吸出管路和吸出泵将河道水体吸出,送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净化处理后,河水通过排出泵经循环管路送回至河道中,促进河道水体的循环。

所述防渗膜采用无纺布和聚乙烯土工膜复合材料,重量为 200-1000g/m2;所述人工净水草,采用无纺布与发泡板复合材料,裁剪成细条状,并捆扎于具有一定重量的圆筒状载体上,在河道底部间隔3-5m设置,平行排列;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好氧活性污泥集成工艺,采用好氧处理工艺,还可使水体富氧,改善水体贫氧状态;所述循环管路出口与吸出管路直线距离为500-1000m,可促进缓流水体的流动,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