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0018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厂及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热电厂及化工企业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石灰混凝处理工艺进行软化,即,通过向沉淀池内添加石灰以及辅助反应剂,从而使得污水分别与石灰以及辅助反应剂发生化学反应以生成矾花。通过继续向沉淀池内加入辅助反应剂,以使得该辅助反应剂与生成的矾花继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质量更大的矾花。

然而,由于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均是在同一个沉淀池中进行,这就会使得生成的矾花因与沉淀池内的液体接触的时间较短,致使矾花生成的速度较为缓慢,造成处理的污水中因存在未完全反应的泥渣,从而使得污水在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污水的处理过程均在同一个沉淀池内,因而会使得污水与辅助反应剂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矾花因与沉淀池内的液体接触的时间较短,造成沉淀池内的污水未能完全反应,从而存在污水的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其中,在所述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呈间隔式设有分隔板和折流板,从而将所述池体依次从左至右分隔成凝聚池、絮凝池和沉淀池,所述凝聚池、所述絮凝池以及所述沉淀池依次连通,其中,所述分隔板和所述折流板均与所述池体内的流体的过流方向相垂直。

其中,在所述池体的上端口设有支撑梁。

其中,在所述支撑梁上且对应所述凝聚池的区域设有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搅拌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的第一驱动电机和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所述凝聚池的内部延伸的第一搅拌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延伸端的第一搅拌片。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第一端与所述凝聚池的底壁相连通,所述导流筒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絮凝池的底壁并能伸入到所述絮凝池的内部。

其中,在所述支撑梁上且对应所述絮凝池的区域设有第二搅拌器,所述第二搅拌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的第二驱动电机和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所述絮凝池的内部延伸的第二搅拌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搅拌杆的延伸端的第二搅拌片。

其中,所述导流筒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搅拌片在纵向上相对设置并且间隔开。

其中,在所述沉淀池的底壁上构造有容纳腔。

其中,在所述沉淀池内设有能够将所述沉淀池内的沉淀物刮送到所述容纳腔内的刮泥机。

其中,所述刮泥机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的对应所述沉淀池的区域的第三驱动电机和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所述沉淀池的内部延伸的转动轴,以及设置在所述转动轴的朝向所述沉淀池的底壁的端部的刮泥板。

其中,所述刮泥板的外轮廓面与所述沉淀池的内轮廓面相匹配。

其中,在所述沉淀池内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上端口与所述沉淀池的上端口相齐平,在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上呈间隔式设有多个导流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处理污水的方法,包括:通过向凝聚池内投放絮凝剂以使得所述絮凝剂与所述凝聚池内的液体相接触;通过启动第一搅拌器以使得所述絮凝剂与所述凝聚池内的液体发生凝聚反应从而生成第一絮状物;通过动力泵将含有所述第一絮状物的液体泵送到所述絮凝池内;通过向所述絮凝池内投放助凝剂以使得所述助凝剂与所述第一絮状物相接触;通过启动第二搅拌器以使得所述助凝剂与所述第一絮状物发生凝聚反应从而生成第二絮状物;通过动力泵将含有所述第二絮状物的液体泵送到所述沉淀池内以进行沉淀,从而在所述沉淀池的底层形成沉淀物,在所述沉淀池的上层形成清液;通过启动刮泥机以将所述沉淀物输送到容纳腔内,通过动力泵将所述清液泵送到集水槽内。

其中,所述第二絮状物的质量大于所述第一絮状物的质量。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在池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呈间隔式设有分隔板和折流板,从而将池体依次从左至右分隔成凝聚池、絮凝池以及沉淀池。其中,该凝聚池、絮凝池以及沉淀池依次连通。这样,由于将池体构造成相对独立式的多个池体,从而通过依次向每个池体内加入相应的反应剂,以使得该反应剂与相应的池体内的污水充分接触并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絮状物,这样便可使得污水中的杂质能够彻底的发生凝聚反应,这样,便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可循环利用的水。

此外,通过在凝聚池内设置第一搅拌器,从而能够加快凝聚池内的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并且使得反应较为彻底,在絮凝池内设置第二搅拌器,从而能够加快第一絮状物和助凝剂的反应,并使得反应彻底。这样,该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的设置,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另外,通过在沉淀池内增设刮泥机,从而能够提高沉淀物的处理效率,节省了人工处理沉淀物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污水的方法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中,100:污水处理装置;1:池体;11:凝聚池;12:絮凝池;13:沉淀池;121:絮凝池的底壁;131:内轮廓面;132:沉淀池的上端口;133:沉淀池的底壁;134:容纳腔;2:分隔板;3:折流板;4:支撑梁;5:第一搅拌器;51:第一驱动电机;52:第一搅拌杆;53:第一搅拌片;6:导流筒;61:导流筒的第一端;62:导流筒的第二端;7:第二搅拌器;71:第二驱动电机;72:第二搅拌杆;73:第二搅拌片;8:刮泥机;81:第三驱动电机;82:转动轴;83:刮泥板;831:刮泥板的外轮廓面;9:集水槽;91:集水槽的上端口;92:集水槽的侧壁;921:导流孔;10:动力泵;101: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污水处理装置100包括池体1、分隔板2、折流板3、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

池体1构造为内部具有腔体的方形或矩形结构,该池体1的设置,主要用于容纳液体。容易理解,该液体被定义为经电厂或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带有杂质的污水。

分隔板2的外形大致呈矩形或方形,容易理解,该分隔板2的外轮廓面与池体1的内轮廓面相匹配,因而,该分隔板2的具体形状可由池体1的内轮廓面来确定。

折流板3的外形大致呈方形或矩形,其外轮廓面与池体1的内轮廓面相匹配。然而,该折流板3的上端面低于池体1的上端面。这样,当絮凝池12内的液体所处的液面高于折流板3的上端面时,则位于絮凝池12内的液体可以越过该折流板3而进入到沉淀池13内。这样,该折流板3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将絮凝池12和沉淀池13进行了分隔,当絮凝池12内的液体所处的液面高于折流板3的上端面后,便可越过该折流板3进入到沉淀池13内,从而实现了絮凝池12和沉淀池13的连通。

通过在池体1内从左至右依次呈间隔式设有分隔板2和折流板3,从而将池体1依次从左至右分隔成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其中,该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依次连通。这样,由于将池体1构造成相对独立式的多个池体,从而通过依次向每个池体内加入相应的反应剂,以使得该反应剂与相应的池体内的污水充分接触并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絮状物,这样便可使得污水中的杂质能够彻底的发生凝聚反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可循环利用的水。进一步地,由于经该污水处理装置100对污水进行处理后以得到的澄清的液体还可以再被回收利用,因而,大大地节约了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分隔板2和折流板3均与池体1内的流体的过流方向相垂直。也就是说,分隔板2和折流板3均与池体1的前后侧壁相垂直,从而能够将池体1分隔成上述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

如图1所示,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该池体1的上端口设有支撑梁4。具体地,该支撑梁4可直接搭接在池体1的上端口的左右两端,这样,便实现了该支撑梁4的固定安装。

容易理解,该支撑梁4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因而,该支撑梁4应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因而,该支撑梁4应当由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材质制造而成。例如,该支撑梁4可由合金钢材质制造而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该支撑梁4上且对应凝聚池11的区域设有第一搅拌器5。其中,该第一搅拌器5的设置,主要起到搅拌的作用。

该第一搅拌器5包括设置在支撑梁4上的第一驱动电机51和与该第一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凝聚池11的内部延伸的第一搅拌杆52,以及设置在该第一搅拌杆52的延伸端的第一搅拌片53。具体地,通过启动第一驱动电机51,在该第一驱动电机51的带动下,促使第一搅拌杆52进行同步的转动,从而通过该第一搅拌杆52的转动,带动第一搅拌片53的转动。这样,通过该第一搅拌片53的转动,从而使得位于凝聚池11内的污水与被加入的絮凝剂进行充分接触以发生凝聚反应,进一步地,加快如下所述的第一絮状物的生成。由此可见,该第一搅拌器5的设置,能够加快絮凝剂与凝聚池11内的污水的接触,从而使得该絮凝剂与污水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第一絮状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搅拌片53可为多个,各所述第一搅拌片53沿第一搅拌杆52的延伸端的圆周呈等距式分布。其中,各第一搅拌片53可焊接在第一搅拌杆52的延伸端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污水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导流筒6,该导流筒6的第一端61与凝聚池11的底壁111相连通,该导流筒6的第二端穿过絮凝池12的底壁121且能伸入到絮凝池12的内部。具体地,该导流筒6构造为孔径较大的管状结构,其主要起到引导流体的流向的作用,即,能够将凝聚池11内的液体在如下所述的动力泵10的作用下输送到絮凝池12内。

另外,通过使得导流筒6的第二端62高出絮凝池12的底壁121并伸入到絮凝池12的内部,这样,便可有效地防止从凝聚池11内进入到絮凝池12内的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直接越过折流板3而流入到沉淀池13内,进一步地,避免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因未进行再一次的凝聚反应而直接进入到沉淀池13内,造成污水内的杂质由于未得到充分反应而使得杂质存在处理的不彻底的问题。

如图1所示,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该支撑梁4上且对应絮凝池12的区域设有第二搅拌器7。由于该第二搅拌器7起到的作用与上述第一搅拌器5起到的作用相同,为节约篇幅起见,此处不做详述。

该第二搅拌器7包括设置在支撑梁4上的第二驱动电机71和与该第二驱动电机71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絮凝池12的内部延伸的第二搅拌杆72,以及设置在第二搅拌杆72的延伸端的第二搅拌片73。具体地,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71,在该第二驱动电机71的带动下,促使第二搅拌杆72进行同步的转动,从而通过该第二搅拌杆72的转动,带动第二搅拌片73的转动。这样,通过该第二搅拌片73的转动,从而使得位于絮凝池12内的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与被加入的助凝剂进行充分接触以发生凝聚反应,进一步地,加快如下所述的第二絮状物的生成。由此可见,该第二搅拌器7的设置,能够加快助凝剂与絮凝池12内的污水的接触,从而使得该助凝剂与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第二絮状物。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导流筒6的第二端62与第二搅拌片72在纵向上相对设置并且间隔开。这样,在如下所述的动力泵10的作用下,将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从凝聚池11泵送到絮凝池12后,可以使得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直接正对第二搅拌片73,从而方便对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污水能够与被加入的助凝剂发生充分的反应,从而生成质量更大的第二絮状物。

另外,通过使得导流筒6的第二端62与第二搅拌片72纵向相对设置并且间隔开。这样,也能避免第二搅拌片72在工作的过程中与导流筒6的第二端62发生运动干涉的弊端。

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沉淀池13的底壁133上构造有容纳腔134。具体地,该容纳腔134可设置在沉淀池13的底壁133的中心位置。这样,方便经如下所述的刮泥机8刮送的沉淀物能够尽量多地输送到容纳腔134内。其中,进入容纳腔134内的活性污泥将被回流至絮凝池12内,剩余的污泥则经过压滤机(图中未示出)的脱水处理后形成泥饼,该泥饼将会被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脱出的液体可以被回收再利用。

如图1所示,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该沉淀池13内设有能够将沉淀池13内的沉淀物刮送到容纳腔134内的刮泥机8。该刮泥机8的设置,能够大批量地将沉淀池13内的沉淀物刮送到容纳腔134内,从而提高了沉淀物的处理效率,节省了人工刮送沉淀物的时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刮泥机8包括设置在支撑梁4的对应沉淀池13的区域的第三驱动电机81,和与该第三驱动电机81的输出端相连接且能朝向沉淀池13的内部延伸的转动轴82,以及设置在该转动轴82的朝向沉淀池13的底壁133的端部的刮泥板83。具体地,该第三驱动电机81可直接放置在支撑梁4上,在第三驱动电机81的带动下,能够促使转动轴82随着驱动电机81进行同步的转动,从而带动刮泥板83绕转动轴82进行周向转动,在刮泥板83进行周向转动的过程中,便可将沉淀池13的底层的沉淀物刮送到容纳腔134内,从而实现对沉淀物的再处理。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刮泥板83的外形类似为方形或矩形,然而,为了减少刮泥板83在转动的过程中的阻力,可将该刮泥板83构造成围栏式结构。

如图1所示,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刮泥板83的外轮廓面831与沉淀池13的内轮廓面131相匹配。这样,可以保证刮泥板83在随转动轴82进行转动的过程中,使得刮泥板83能够在沉淀池13内进行顺利的转动,避免发生运动干涉的现象。

如图1所示,图1还示意性地显示了在该沉淀池13内设有集水槽9,该集水槽9的上端口91与沉淀池13的上端口132相齐平。这样,方便该集水槽9的安装及拆卸,同时,也增强了集水槽9的上端口9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该集水槽9的侧壁92上呈间隔式设有多个导流孔921。这样,在动力泵10的作用下,将絮凝池12内的含有第二絮状物的污水泵送到沉淀池13内后,静止一段时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物会位于沉淀池13的底层,清液位于沉淀池13的上层。由于在该集水槽9的侧壁92上构造有多个导流孔921,因而,清夜在动力泵10的作用下,经该导流孔921便可进入到集水槽9内,从而实现对清夜的收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絮凝剂为硫酸铁,上述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综上所述,该污水处理装置100通过在池体1内从左至右依次呈间隔式设有分隔板2和折流板3,从而将池体1依次从左至右分隔成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其中,该凝聚池11、絮凝池12以及沉淀池13依次连通。这样,由于将池体1构造成相对独立式的多个池体,从而通过依次向每个池体内加入相应的反应剂,以使得该反应剂与相应的池体内的污水充分接触并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絮状物,这样便可使得污水中的杂质能够彻底的发生凝聚反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可循环利用的水。

此外,通过在凝聚池11内设置第一搅拌器5,从而能够加快凝聚池11内的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并且使得反应较为彻底。在絮凝池12内设置第二搅拌器7,从而能够加快第一絮状物和助凝剂的反应,并使得反应彻底。这样,该第一搅拌器5和第二搅拌器7的设置,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另外,通过在沉淀池13内增设刮泥机8,从而能够提高沉淀物的处理效率,节省了人工处理沉淀物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污水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动力泵10,该动力泵10通过管路101与凝聚池11相连通。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处理污水的方法,包括:步骤S410,通过向凝聚池11内投放絮凝剂以使得絮凝剂与凝聚池11内的液体相接触。具体地,通过向凝聚池11内投放絮凝剂以使得絮凝剂与凝聚池11内的污水中的杂质相接触。

步骤S420,通过启动第一搅拌器5,以使得絮凝剂与凝聚池11内的液体发生凝聚反应从而生成第一絮状物。具体地,通过启动第一驱动电机51,从而带动第一搅拌杆52进行同步转动,进一步地,促使第一搅拌片53进行周向转动,从而起到搅拌絮凝剂与污水的作用,以加速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杂质发生充分反应,从而生成第一絮状物。

步骤S430,通过动力泵10将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液体泵送到絮凝池12内。

步骤S440,通过向絮凝池12内投放助凝剂以使得助凝剂与第一絮状物相接触。

步骤S450,通过启动第二搅拌器7以使得助凝剂与第一絮状物发生凝集反应从而生成第二絮状物。即,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71,从而带动第二搅拌杆72进行周向转动,进一步地,促使第二搅拌片73进行周向转动,从而起到搅拌助凝剂与第二絮状物的作用,以加速助凝剂与第二絮状物发生凝聚反应,从而生成第二絮状物。

步骤S460,通过动力泵10将含有第二絮状物的液体泵送到沉淀池13内以进行沉淀,从而在沉淀池13的底层形成沉淀物,在沉淀池13的上层形成清液。具体地,当含有第二絮状物的液体在动力泵10的泵送下进入到沉淀池13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絮状物会沉淀在沉淀池13的底层,清夜形成在沉淀池13的上层。

步骤S470,通过启动刮泥机8以将沉淀物刮送到容纳腔134内,通过动力泵10将清夜泵送到集水槽9内。这样,便实现了对污水中的沉淀物和清夜的分离,分离出的沉淀物经过压滤机的脱水处理后形成泥饼,通过运送设备将该泥饼运送到指定地点,分离出的清夜可被回收利用,从而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节省了经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絮状物的质量大于第一絮状物的质量。由此可知,通过将凝聚池11内的污水与絮凝剂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第一絮状物,然后在动力泵10的作用下将含有第一絮状物的液体输送到絮凝池12内,通过向絮凝池12内投放助凝剂,从而进一步地使得第一絮状物与助凝剂发生凝聚反应以生成质量更大的第二絮状物。由此可见,通过使得污水中的杂质经历两次不同的凝聚反应,从而使污水得到彻底的净化,大大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絮状物和第二絮状物可均为矾花。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