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态护坡与浮床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湖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相结合的污染防护和污染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河流和湖泊易受到污染,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护坡方法稳固性好,但污染防护能力差,因此,生态护坡技术因防污能力强且成本低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生态浮床技术作为河流或湖泊的一种方法,其因不受水位高低影响,在河流或湖泊污染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河流或湖泊的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河岸和边坡进入水体,因此,生态护坡技术将成为阻止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重要手段。对于河流或湖泊水体中的污染物,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人工曝气、生态浮床和其他工程措施等,其中生态浮床技术成本低,且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目前生态护坡技术和生态浮床技术主要授权或公开的专利包括:植株残体基生态护坡的构建方法(200710021736.7)、村镇河道生态护坡植被复育的方法(200810034841.9)、池塘生态护坡净化养殖水体的方法(200810037279.5)、应用于生态护坡的植物幼苗营养块及其应用方法(200910108918.7)、一种复合生态拦截填料及制备方法(201010232739.7)、一种适合土石山区的生态护坡方法(201110235465.1)、一种生态护坡及其构建方法(201210039700.2)、一种粉砂土沟道边坡草垫生态护坡法(201210060412.5)、一种生态护坡式污水土地渗滤系统及其渗滤方法(201310328070.5)、现浇反滤植生型混凝土生态护坡系统及其施工方法(201310358410.9)、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201310522595.2)、一种基于植草板的生态护坡方法(201410118745.8)、一种构建湿地型河道的方法(201410217698.2)、一种生态护坡结构(201410421335.0)、柔性减胀生态护坡构造(201410814135.1)、一种生态护坡系统(201510004066.2)、一种生态护坡方法(201510043760.5)、农业流域河岸带边坡的土壤-植物-生物稳定方法(201510109862.2)、一种基于树枝加筋及粘土干硬原理的生态护坡方法(201510249478.2)、一种河湖底泥就地处理与生态护坡方法(201510769217.3)、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201511031431.5)、一种半干旱地区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201610042119.4)、一种中陡土坡消落区等高种植生态治理方法及其结构体(201610107063.6)、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201310205250.4)、筛网式生态浮床的制作及使用方法(201010185426.0)、一种用漂浮植物浮床治理护坡风浪区富营养化的方法(200610039906.X)、一种悬挂弹性填料的多层次立体生态浮床(201510078919.7)、一种生态浮床及净化水体的方法(201410649284.7)、一种框架型湿式生态浮床(201210487587.4)、一种复合生态浮床(201510403902.4)、一种用于湖泊水体污染修复的生态浮床装置(201510397364.2)和一种基于生态浮床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2016100084843)等等,虽然实现了生态护坡防污和污染治理的目的,但是具有成本高、工艺复杂和防污效果有限等一种或多种缺点,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开发一种河湖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相结合的污染防护和污染治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湖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相结合的污染防治方法,防污能力强,水质修复效果好,工艺简单,克服传统方法成本高和推广困难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湖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相结合的污染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护坡和浅滩浮床两部分,通过坡顶设置集水过滤槽,坡面种植护坡植物,坡底的浅滩设置浮床装置,浮床包括自浮式浮床和双层网式浮床,其中自浮式浮床由水生植物、浮块、木桩、浮块横向固定绳和浮块纵向固定绳组成,双层网式浮床由木桩、水生植物、上层网、下层网、横向长边框和纵向短边框组成。
所述的方法为生态护坡与自浮式浮床和双层网式浮床中的任一浮床形式结合,自浮式浮床位置的浅滩水位深度为0.2~0.8m,双层网式浮床位置的浅滩水位深度为0.5~1.5m,自浮式浮床宽度为1.5~5.0m,双层网式浮床宽度为2.0~7.0m。
所述的集水过滤槽位于坡顶植物靠近水面一侧,深为0.3~0.5m,宽为0.2~0.4m。
所述生态护坡的坡面设置的宽度为15~35m,坡面的坡度为小于等于45度,坡面上种植护坡植物,护坡植物由固坡植物和吸污植物两种组成,固坡植物种植密度为20~50株/m2,吸污植物的种植密度为40~80株/m2。
所述木桩直径或边长为50~100mm,长为1.0~1.5m,进入河底的深度为0.15~0.5m;自浮式浮床中木桩(6)纵向间距为2.0~5.5m,平行于坡面的横向间距为5~10m;双层网式浮床中木桩(6)平行坡面的横向间距为15~30m,纵向间距为2.2~7.2m。
所述的浮块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制备,浮于水面,采用浮块横向固定绳和浮块纵向固定绳固定于木桩上;所述的上层网和下层网沿着坡面方向设置横向长边框,垂直坡面方向设置纵向短边框;横向长边框采用PVC杆制备,其直径为30~70mm,纵向短边框采用PVC杆制备,其直径为16~40mm。
所述的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种植时根部距河底的距离为50~100mm,上层网位于水下且距水面的距离为20~40mm,下层网距河底的距离为60~80mm。
所述的水生植物,其中自浮式浮床的种植密度为25~35株/m2,双层网式浮床的种植密度为40~60株/m2。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实现河湖有效的防污的同时,吸收水中的污染物;由于河流或湖泊污染物以沿着坡面进入为主,因此,本发明的生态护坡实现有效的截污,同时保证了坡面的稳定;对于浅滩污染物难以扩散的情况,采用浅滩浮床,使植物的根系充分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改善水体水质的目的。本发明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所用的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1、坡顶,2、坡顶植物,3、集水过滤槽,4、坡面,5、护坡植物,6、木桩,7、水生植物,8、浮块,9、河底,10、上层网,11、下层网,12、浮块横向固定绳,13、浮块纵向固定绳,14、横向长边框,15、纵向短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针对河湖开展的生态护坡和浅滩浮床污染修复技术,能够实现坡面稳定、污染防护和水体修复三重目的。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如下:
实例1:水库水源地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生态护坡和浅滩浮床两部分,通过坡顶1设置集水过滤槽3,坡面4种植护坡植物5,坡底的浅滩设置浮床装置,浮床采用自浮式浮床,自浮式浮床由水生植物7、浮块8、木桩6、浮块横向固定绳12和浮块纵向固定绳13组成。
浮床位置的浅滩水位深度为0.2~0.6m,浮床宽度为2.0~4.0m。
集水过滤槽3位于坡顶植物2靠近水面一侧,深为0.3m,宽为0.4m。
生态护坡设置的坡面4宽度为15~25m,坡面4的坡度8~15度,坡面4上种植护坡植物5中的固坡植物为牛筋草,吸污植物为水莎草,牛筋草种植密度为20~30株/m2,水莎草种植密度为60~80株/m2。
木桩6边长为50~100mm,长为1.0m,进入河底9的深度为0.15~0.3m,木桩6纵向间距为2.5~4.5m,平行于坡面的横向间距为5~10m。
浮块8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制备,浮于水面,采用浮块横向固定绳12和浮块纵向固定绳13固定于木桩6上,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7为香蒲,种植时根部距河底的距离为50~100mm,香蒲的种植密度为25~35株/m2。
实例2:河流生态护坡与浅滩浮床修复
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生态护坡和浅滩浮床两部分,同时坡顶1设置集水过滤槽3,坡面4种植护坡植物5,坡底的浅滩设置双层网式浮床,双层网式浮床由木桩6、水生植物7、上层网10、下层网11、横向长边框14和纵向短边框15组成。
双层网式浮床位置的浅滩水位深度为0.5~1.0m,双层网式浮床宽度为2.0~7.0m。
集水过滤槽3位于坡顶植物2靠近水面一侧,深为0.5m,宽为0.2m。
生态护坡设置的坡面4宽度为20~35m,坡面4的坡度为15~45度,坡面4上种植护坡植物5中的固坡植物为黑三棱,吸污植物为香蒲,黑三棱的种植密度为30~50株/m2,香蒲的种植密度为40~60株/m2。
木桩直径为50~100mm,长为1.5m,进入河底9的深度为0.5m,木桩6平行坡面的横向间距为15~30m,纵向间距为2.2~7.2m。
上层网10和下层网11沿着坡面方向设置横向长边框14,垂直坡面方向设置纵向短边框15,横向长边框14采用PVC杆制备,其直径为30mm或40mm,纵向短边框14采用PVC杆制备,其直径为16mm。
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7为水葱,种植时根部距河底的距离为50~100mm,上层网10位于水下且距水面的距离为20~40mm,下层网距河底的距离为60~80mm,水葱的种植密度为40~60株/m2。
效果:实例1和实例2采取该生态护坡和浅滩浮床修复方法,BOD降低40.0~66.7%,总氮降低32.4~39.2%,氨氮降低49.0~66.3%,总磷降低48.0~59.5%,总大肠菌群降低59.8~60.2%,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