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8880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水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净水行业的发展,净水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净水效果也越来越好。通过将净水器连接在自来水出口,从而对饮用水进行过滤,使用非常方便。目前,净水器通常设置有多个滤筒,通过多个滤筒对自来水进行过滤,从而提高净水的过滤效果。但是一个净水器设置多个滤筒,使得净水器结构复杂,整体体积较大,不易安装,同时增加了净水器的维修、维护难度,另外,还大大增加了净水器的成本,导致市面上的净水器价格昂贵,不宜推广。另外,由多个滤筒组成的净水器,往往每个滤筒内的规格都不同,如果滤筒的前后顺利颠倒,将会影响滤筒内滤芯寿命及出水水质。这样在生产装配时需要通过识别标贴来将各级滤筒装入对应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要求售后人员提高水平,售后人员必须明确知道不同型号净水器各级滤筒的安装顺序,以避免维护时装错滤筒,增加了净水器维修、维护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提出一种净水器,经过多层过滤,不仅能保证净水器的过滤效果,并且简化了净水器的结构,便于维修和维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净水器,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净水系统,所述净水系统包括第一滤筒和第二滤筒,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滤筒内顶部,所述第一滤筒内设有第一过滤膜,所述第一滤筒与第二滤筒通过连接管相连通,所述壳体上方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滤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滤筒内设有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外壁与第二滤筒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筒体顶部设有环形的入水口,所述入水口上设有第二过滤膜,所述内筒体内设有活性炭层和第三过滤膜,所述出水管另一端延伸至内筒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滤筒顶部设有上盖,所述上盖与第二滤筒顶部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滤筒为密封筒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技术合理,通过第一滤筒和第二滤筒实现多层过滤,保证净水器的过滤效果,另外,将第一滤筒和第二滤筒集合在壳体内,安装更加方便,对净水器的维护和维修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滤筒;2-壳体;3-进水管;4-第一过滤膜;5-连接管;6-出水管;7-上盖;8-第二过滤膜;9-内筒体;10-第三过滤膜;11-活性炭层;12-第二滤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2和安装于壳体2内的净水系统,所述净水系统包括第一滤筒1和第二滤筒12,所述壳体2上设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滤筒1内顶部,所述第一滤筒1内设有第一过滤膜4,所述第一滤筒1与第二滤筒12通过连接管5相连通,所述壳体2上方设有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滤筒12内。所述第一滤筒1为密封筒体。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筒12内设有内筒体9,所述内筒体9外壁与第二滤筒12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筒体9顶部设有环形的入水口,所述入水口上设有第二过滤膜8,所述内筒体9内设有活性炭层11和第三过滤膜10,所述出水管6另一端延伸至内筒体8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过滤膜8、第三过滤膜10和活性炭层11集合在第二滤筒9内,从而简化了净水器的结构,整体体积减小,安装方便,同时减小了净水器的维修、维护难度,另外,还大大降低了净水器的成本,使得市面上的净水器销售价格降低,易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滤筒9顶部设有上盖7,所述上盖7与第二滤筒9顶部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的上盖7,对第二滤筒9的维护、维修更加方便,便于对第二滤筒9内的第二过滤膜8、第三过滤膜10和活性炭层11进行更换,从而保证第二滤筒9的过滤效果。

可以理解的,第一滤筒1上方设置有螺纹连接的盖体,通过螺纹连接的盖体,对第一滤筒1的维护、维修更加方便,便于对第一滤筒1内的第一过滤膜4进行更换,从而保证第一滤筒1的过滤效果。

可以理解的,所述出水管6包括竖管和出水横管,竖管顶端位于壳体上方,竖管底端延伸至内筒体8内,所述出水横管一端与竖管顶端旋转连接,使得出水管6使用更加灵活。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