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1224阅读:1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除臭设备改进,特别是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厂传统除臭工艺常采用生物滤池法和化学法等,这些方法均需要建设集气罩、臭气输送管道和风机,需要建设单独的除臭设施,系统庞大复杂,存在投资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运行维护繁杂等弊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构筑物增加集气罩后,易加重罩内设备的腐蚀老化,导致了额外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包括进水泵房和与进水泵房内部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泵房内设有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还包括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排放池、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所述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排放池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所述二级沉淀池、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分别通过管道与进水管和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通过导风管与微生物培养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是由除臭设备间、设置在除臭设备间内,且与导风管相对接的风机和与风机电气连接的生物除臭控制柜共同构成的,所述微生物培养单元是由生物池、设置在生物池内,且分别通过空气输送管与风机排风口相对接的多个微生物培养箱、设置在进水管上的进水流量计、设置在生物池内的温度变送器共同构成的,所述生物除臭控制柜分别与进水流量计和温度变送器电性连接。

所述污水细渣过滤单元是由污水暂留室、设置在污水暂留室内,且将其内部分隔成一号腔和二号腔的挡板、置在挡板上的开口、设置在开口处的过滤网、设置在一号腔内的粗格栅、设置在二号腔内的旋流沉沙机构共同构成的。

所述旋流沉沙机构是由设置在其中二号腔内的下部的旋流沉沙池、设置在下层的锥形沙斗、设置在旋流沉沙池中部的螺旋桨、设置在旋流沉沙池上方,且与螺旋桨固定连接的变速电机共同构成的。

所述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是由设置在进水泵房内,且将其分隔为三号腔和四号腔的粗格栅、设置在四号腔内,且通过管道与一号腔内部相连通的进水泵共同构成的。

所述污泥回流单元是由污泥回流泵房、设置在污泥回流泵房内的污泥泵和污水泵共同构成的,所述连通污泥泵与进水管的管道为回水管道,所述回水管道上设有回水流量计和一号电动阀门。

所述连通回水管道与二号腔的管道上设有二号电动阀门。

所述污水脱泥单元是由污水脱泥机房、设置在污水脱泥机房内的浓缩器和脱水器、设置在浓缩器上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脱水器上的第一进口、设置在脱水器左侧旋转轴上的第二进口共同构成的,所述第二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连接第二进口,所述第一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与脱水器内的旋转轴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在第二出口的上方。

所述污水泵通过管道与脱水器相对接。

所述多个微生物培养箱的数量为3-6个。

所述粗格栅的直径为细格栅直径的1.5-3倍。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全过程的恶臭治理,系统精简、占地小、投资运行成本大幅降低,运行稳定、维护简便,臭气无明显臭味产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且污泥产率降低,使脱水性得到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旋流沉沙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脱泥单元的主视图;

图中,1、进水泵房;2、进水管;3、二级沉淀池;4、排放池;5、导风管;6、除臭设备间;7、风机;8、生物除臭控制柜;9、生物池;10、空气输送管;11、微生物培养箱;12、进水流量计;13、温度变送器;14、挡板;15、过滤网;16、粗格栅;17、旋流沉沙池;18、锥形沙斗;19、螺旋桨;20、变速电机;21、第一输送管;22、进水泵;23、污泥回流泵房;24、污泥泵;25、污水泵;26、回水流量计;27、一号电动阀门;28、二号电动阀门;29、污水脱泥机房;30、浓缩器;31、脱水器;32、旋转轴;33、第二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污水处理厂全流程除臭装置,包括进水泵房(1)和与进水泵房(1)内部相连通的进水管(2),所述进水泵房(1)内设有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还包括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3)、排放池(4)、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所述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3)、排放池(4)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所述二级沉淀池(3)、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分别通过管道与进水管(2)和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通过导风管(5)与微生物培养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是由除臭设备间(6)、设置在除臭设备间(6)内,且与导风管(5)相对接的风机(7)和与风机(7)电气连接的生物除臭控制柜(8)共同构成的,所述微生物培养单元是由生物池(9)、设置在生物池(9)内,且分别通过空气输送管(10)与风机(7)排风口相对接的多个微生物培养箱(11)、设置在进水管(2)上的进水流量计(12)、设置在生物池(9)内的温度变送器(13)共同构成的,所述生物除臭控制柜(8)分别与进水流量计(12)和温度变送器(13)电性连接;所述污水细渣过滤单元是由污水暂留室、设置在污水暂留室内,且将其内部分隔成一号腔和二号腔的挡板(14)、置在挡板(14)上的开口、设置在开口处的过滤网(15)、设置在一号腔内的粗格栅(16)、设置在二号腔内的旋流沉沙机构共同构成的;所述旋流沉沙机构是由设置在其中二号腔内的下部的旋流沉沙池(17)、设置在下层的锥形沙斗(18)、设置在旋流沉沙池(17)中部的螺旋桨(19)、设置在旋流沉沙池(17)上方,且与螺旋桨(19)固定连接的变速电机(20)共同构成的;所述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是由设置在进水泵房(1)内,且将其分隔为三号腔和四号腔的粗格栅(16)、设置在四号腔内,且通过管道与一号腔内部相连通的进水泵(22)共同构成的;所述污泥回流单元是由污泥回流泵房(23)、设置在污泥回流泵房(23)内的污泥泵(24)和污水泵(25)共同构成的,所述连通污泥泵(24)与进水管(2)的管道为回水管道,所述回水管道上设有回水流量计(26)和一号电动阀门(27);所述连通回水管道与二号腔的管道上设有二号电动阀门(28);所述污水脱泥单元是由污水脱泥机房(29)、设置在污水脱泥机房(29)内的浓缩器(30)和脱水器(31)、设置在浓缩器(30)上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脱水器(31)上的第一进口、设置在脱水器(31)左侧旋转轴(32)上的第二进口共同构成的,所述第二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33)连接第二进口,所述第一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21)连接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与脱水器内的旋转轴(32)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在第二出口的上方;所述污水泵(25)通过管道与脱水器(31)相对接;所述多个微生物培养箱(11)的数量为3-6个;所述粗格栅(16)的直径为细格栅直径的1.5-3倍。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进水泵房内设有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还包括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排放池、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微生物培养单元、二级沉淀池、排放池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二级沉淀池、污泥回流单元、污水脱泥单元依次通过管道相对接,污泥回流单元分别通过管道与进水管和污水细渣过滤单元内部相连通,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通过导风管与微生物培养单元内部相连通,风力温度调节生物除臭控制单元是由除臭设备间、设置在除臭设备间内,且与导风管相对接的风机和与风机电气连接的生物除臭控制柜共同构成的,微生物培养单元是由生物池、设置在生物池内,且分别通过空气输送管与风机排风口相对接的多个微生物培养箱、设置在进水管上的进水流量计、设置在生物池内的温度变送器共同构成的,生物除臭控制柜分别与进水流量计和温度变送器电性连接,全过程的恶臭治理,系统精简、占地小、投资运行成本大幅降低,运行稳定、维护简便,臭气无明显臭味产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且污泥产率降低,使脱水性得到大幅提升。

在本实施方案中,污水由进水管到达进水泵房内的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污水粗渣过滤进水单元内的粗格栅将污水中的粗渣过滤掉,过滤后的污水在进水泵的作用下到达污水细渣过滤单元,污水在此经过粗格栅及过滤网的双重过滤,将细渣过滤掉,然后污水到达微生物培养单元,微生物培养箱内的除臭微生物菌与水中的恶臭物质发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转化降解等作用,使得恶臭物质在水中得到去除,除臭后的污水到达二级沉淀池,沉淀后到达排放池,将处理过的污水排放。污泥回流单元与污水脱泥单元可快速的将污水与污泥分离开,再通过回水管道将污泥运送到进水管,为除臭微生物菌提供生存环境,更好的促进除臭。

在本技术方案中,当进水流量增大时,风机频率逐渐增大,除臭微生物释放量开始增加,当进水流量减小时,风机频率逐渐减小,除臭微生物释放量开始减少,当温度升高时,风机频率逐渐减小,除臭生物释放量开始减少,当温度降低时,风机频率逐渐增大,除臭微生物释放量开始增加。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