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具体是一种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利用固液两相密度的不同,使得密度大的固相下沉,使得固液两相分离的水处理机构。现代的沉淀池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污水的流速过快,沉淀速度慢,导致沉淀效率低,沉淀不彻底,处理后的水质不均匀;同时污水在沉淀之后,污泥一般存储在泥斗中,然后利用排泥设备将泥斗中的污泥排出,在污泥的粘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泥斗中的污泥比较难以排尽,而且污泥的排出效率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污水处理效率的降低,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急需一种新型的沉淀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混凝池左侧上端设置有污水进口,混凝池右侧上端设置有污水出口,混凝池内竖直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上设置有多组搅拌叶片,搅拌轴与设置在混凝池外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设置在混凝池的右端,第一沉淀池内水平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第二沉淀池设置在第一沉淀池的右侧,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沉淀池与隔板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挡流板,第一沉淀池与隔板相邻的另一侧设置有溢流口;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底端均设置有泥斗,泥斗呈锥形,泥斗底端设置有排泥口,排泥口内密封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向上延伸至泥斗的底端内腔,排泥管的顶端设置有三脚架刮泥刀,三脚架刮泥刀的外侧刀刃与泥斗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排泥管向下延伸设置有轴封,排泥管穿过轴封设置有旋转轴封接头,旋转轴封接头下端连接有排泥弯管,排泥弯管连接有排泥离心泵。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板上设置有多个分布均匀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轴封和旋转轴封接头之间在排泥管上设置有旋转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污水处理之前,污水先在混凝池内与混凝剂发生混凝作用,使得污水内的污物形成较大的混凝物,通过搅拌叶片的搅拌作用使得混凝效率大大增大,便于后续的沉淀作用的进行;污水在进行沉淀的时候,缓冲板和挡流板能降低污水的流速,使得沉淀速度加快,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使得污水沉淀更加彻底,处理后的水质更加均匀;污水发生沉淀之后的污泥沉积在泥斗内,利用旋转把手对三脚架刮泥刀进行人工旋转,对泥斗内的污泥进行清理,再利用排泥离心泵将泥斗底部的污泥吸出,排泥效果大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也因此提高,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中泥斗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中缓冲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排泥效果好的混凝沉淀池,包括混凝池2、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所述混凝池2左侧上端设置有污水进口6,混凝池2右侧上端设置有污水出口4,混凝池2内竖直设置有搅拌轴3,搅拌轴3上设置有多组搅拌叶片5,搅拌轴3与设置在混凝池2外的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10设置在混凝池2的右端,第一沉淀池10内水平设置有缓冲板13,缓冲板13上设置有多个分布均匀的通孔21;所述第二沉淀池14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0的右侧,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之间设置有隔板15,第一沉淀池10与隔板15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挡流板12,第一沉淀池10与隔板15相邻的另一侧设置有溢流口11;所述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底端均设置有泥斗7,泥斗7呈锥形,泥斗7底端设置有排泥口18,排泥口18内密封设置有排泥管17;所述排泥管17向上延伸至泥斗7的底端内腔,排泥管17的顶端设置有三脚架刮泥刀16,三脚架刮泥刀16的外侧刀刃与泥斗7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排泥管17向下延伸设置有轴封20,排泥管17穿过轴封20设置有旋转轴封接头19,旋转轴封接头19下端连接有排泥弯管8,排泥弯管8连接有排泥离心泵9,轴封20和旋转轴封接头19之间在排泥管17上设置有旋转把手21,本实用新型在工作的时候,污水先在混凝池2内与混凝剂发生混凝作用,使得污水内的污物形成较大的混凝物,通过搅拌叶片5的搅拌作用使得混凝效率大大增大;接着污水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进行沉淀作用,缓冲板13和挡流板12能降低污水的流速,使得沉淀速度加快,第一沉淀池10和第二沉淀池14使得污水沉淀更加彻底,处理后的水质更加均匀;污水发生沉淀之后的污泥沉积在泥斗7内,利用旋转把手21对三脚架刮泥刀17进行人工旋转,对泥斗7内的污泥进行清理,再利用排泥离心泵9将泥斗7底部的污泥吸出,排泥效果大大提高。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