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5237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印染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印染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印染污水为印染废水是加工棉、麻、化学纤维及其混纺产品为主的印染厂排出的废水。印染废水水量较大,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无机盐等。

传统印染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废水→粗格栅→调节池→前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后混凝沉淀池→排放。

污水首先经过格栅去除块状固体悬浮物,然后泵送至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调节池出水经过前混凝沉淀池,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及色度,出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去除部分有机物、色度及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后,进入接触氧化池,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接触氧化池出水进入后混凝沉淀池,进一步去除SS(固体悬浮物,下同)、有机物后排放。

传统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接触氧化工艺,耐冲击力差,设备维护维修困难;缺少对污水中色度的深度处理,很难保证排水色度稳定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耐冲击力强,并且能够保证排水色度稳定达标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一体化生物处理池、臭氧氧化池和气浮池。可选的,所述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一体化生物处理池连通的污泥储池,与污泥储池连通的污泥脱水机。

可选的,所述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排水计量装置,所述排水计量装置与所述气浮池的排水口连通。

可选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处理池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低氧曝气区、第二低氧曝气区、空气推流区和沉淀区;

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并且具有共同的中间隔墙,所述中间隔墙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的第一过流通道,另一端具有连通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空气推流区的第二过流通道;

所述空气推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的一端,并且能够将第二低氧曝气区中回流的混合液推流至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内,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还具有污水进口;

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并且具有共用的隔墙,该隔墙上具有连通沉淀区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的第三过流通道,所述沉淀区与第一低氧曝气区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所述沉淀区上还设置有分离水收集槽,所述收集水分离槽与所述臭氧氧化池的进水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调节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可选的,所述水解酸化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可选的,所述污泥回流通道上还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通道,所述剩余污泥排放通道与所述污泥储池通过第一污泥回收管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污泥回收管道上设置污泥泵送装置。

可选的,在所述气浮池与污泥储池之间设置有浮渣输送通道,在所述浮渣输送通道上设置有浮渣泵送装置。

可选的,所述臭氧氧化池连接有臭氧发生器。

可选的,在所述混凝沉淀池与污泥储池之间设置有第二污泥回收管道,在所述第二污泥回收管道上设置有污泥泵送装置;

和/或,在气浮池与污泥储池之间设置有浮渣输送通道,在所述浮渣输送通道上设置有浮渣泵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一体化生物处理池在低氧状态下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循环分解,具有去除效率高、抗冲击力强的优点,另外,由于在一体化生物处理池后设置有臭氧氧化池和气浮池,能够对泥水分离后对出水进行深处理,能够保证排水色度稳定达标,并且水质稳定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或企业回用水标准,同时还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印染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体化生物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

1-调节池;

2-混凝沉淀池;

3-水解酸化池;

4-一体化生物处理池;

5-臭氧氧化池;

6-气浮池;

7-臭氧发生器;

8-污泥储池;

9-污泥脱水机;

10-排水计量装置;

401-第一低氧曝气区;

402-第二低氧曝气区;

403-空气推流区;

404-沉淀区;

405-第一过流通道;

406-第二过流通道;

407-污水进口;

408-第三过流通道;

409-污泥回流通道;

410-剩余污泥排放通道;

411-分离水收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印染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1、混凝沉淀池2、水解酸化池3、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臭氧氧化池4和气浮池5。

通过上述印染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依次对印染污水进行调节池调节均衡水质水量、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处理、臭氧氧化及气浮处理,使处理后的排水达到排放标准。

另外,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一体化生物处理池连通的污泥储池8,与污泥储池8连通的污泥脱水机9。

由于设置有污泥储池8,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中分离出的污泥可以输送至所述污泥储池8中,混凝沉淀池2中产生的物化污泥也可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气浮池中产生的浮渣也可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以便对污泥及浮渣进行收集储存,进行更进一步地处理。

为实现将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中分离出的污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可以在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与污泥储池8之间设置污泥输送管道,在所述污泥输送管道上设置污泥泵送装置,以便将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中分离出的污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

为实现将混凝沉淀池2中产生的物化污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可以在混凝沉淀池2与污泥储池8之间也设置第二污泥回收管道,在所述第二污泥回收管道上设置污泥泵送装置,以便将混凝沉淀池2中分离出的污泥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

为实现将气浮池6中产生的浮渣也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可以在气浮池6与污泥储池8之间设置浮渣输送通道,在所述浮渣输送通道上设置有浮渣泵送装置,以便通过所述浮渣输送通道将气浮池6中分离出的浮渣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

污泥储池8中的污泥及浮渣进一步地输送至污泥脱水机9中进行脱水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入PAM,以便提高脱水率,污泥脱水机9产生的滤饼外运,产生的滤液返回调节池1。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排水计量装置10,所述排水计量装置10与所述气浮池6的排水口连通,以便对处理后的排水进行计量,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计量装置10为排水计量槽。

另外,参见图2,可选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处理池4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低氧曝气区401、第二低氧曝气区402、空气推流区403和沉淀区404;

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401和第二低氧曝气区402相邻设置并且具有共同的中间隔墙,所述中间隔墙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401和第二低氧曝气区402的第一过流通道405,另一端具有连通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402与所述空气推流区403的第二过流通道406;

所述空气推流区403设置于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401的一端,并且能够将第二低氧曝气区402中回流的混合液推流至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401内,述第一低氧曝气区401还具有污水进口407;

所述沉淀区404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402相邻设置,并且具有共用的隔墙,该隔墙上具有连通沉淀区404与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402的第三过流通道408,所述沉淀区404与第一低氧曝气区401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409。

另外,在所述污泥回流通道409上还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通道410,所述剩余污泥排放通道410与所述污泥储池8通过第一污泥回收管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污泥回收管道上设置污泥泵送装置。以将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放通道410输送至污泥储池8中,所述沉淀区404上还设置有分离水收集槽411,以收集分离出的水,所述收集水分离槽411与所述臭氧氧化池5的进水口连接,以将分离水输送至臭氧氧化池5中进行臭氧氧化处理。

所述低氧曝气区容积负荷优选为1.0~1.5kgCOD/m3.d。

另外,所述沉淀区优选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表面负荷优选为1.0~1.5m3/㎡.h。

所述混凝沉淀池2的沉淀区表面负荷优选控制在0.8m3/㎡.h。

更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调节池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以提高调节池的调节能力。

更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水解酸化池3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以便使水解酸化池内的厌氧污泥悬浮,提高水解酸化效果。

另外,所述臭氧氧化池5连接有臭氧发生器7,以便为臭氧氧化池5提供臭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