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5283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污水进行生物处理主要采取活性污泥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结合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回用水的标准,此类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好氧过程多采用曝气法(主要为鼓风曝气),来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以便让活性污泥中或填料生物膜上的好氧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并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曝气法复氧效率很低,能耗很高,运转起来费用较高。现有的势能复氧利用势能增氧生态床,将势能通过虹吸转化为动能进行大氧复氧及吹脱,虽然可以减少曝气耗能及人工控制,但污水在每一层生态床上停留时间很短,导致污水处理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反应槽的左端为入水端,反应槽的右端为出水端,反应槽内右侧设有上端敞口的第一箱体,第一箱体的上端口低于反应槽的上端口;第一箱体内设有第一浮体,第一箱体的底面与反应槽的底面之间有间距,第一箱体下方的反应槽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上设有用于封闭出水口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上固定有竖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穿过第一箱体底板并伸入第一箱体,且与第一浮体固定连接;

第一箱体前侧面固定有L形的进水管,第一浮体的前端固定有竖直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紧固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向前伸出第一箱体并吊挂有用于封堵进水管上端口的封水塞;

第一箱体后侧面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的后侧靠接有用于封闭进水口的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上端与第一箱体铰接;第一箱体的后方设有第二箱体,第二箱体上设有水平的开口,开口上设有用于封闭开口的第二浮体,第二浮体的左右两侧均沿竖直方向设有导向杆,第二浮体上套设固定有沿导向杆上下移动的边框,第二浮体上表面固定有竖直的顶杆,顶杆上紧固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前端面与第二挡板后侧面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箱体侧面的底部连通有用于向第二箱体内注入水的虹吸管及用于第二箱体排出水的单向阀;

第一箱体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一箱体内污水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一竖直侧面上设有排水口,排水口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排水口的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下端与排水通道铰接,第三挡板的上端固定有第三浮体。

优选地,进水管的上端固定有上端敞口的第三箱体,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口与第三箱体的内底面相平齐,所述第三箱体的上端口不高于虹吸管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挡板包括竖直部及连接于竖直部底部的连接部,所述竖直部与排水通道的侧面相靠接,所述连接部呈U形,连接部位于排水通道的下方,并与排水通道的底面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面沿第一挡板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加固的筋板。

优选地,出水口处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上设有与连接杆相适配的导向孔,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并伸出导向孔。

优选地,所述封水塞呈球状。

本实用新型通过虹吸管向第二箱体内慢速进水,然后通过第二浮体上浮打开进水口同时开始快速向第一箱体进水,然后第一浮体上浮,提起封水塞,通过进水管加速向第一箱体内进水,促使第一浮体迅速上浮打开出水口,实现反应槽向下排水;在反应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行大气复氧及吹脱的过程中,延长了污水进入下一层反应槽的时间,使反应槽内生物处理更加充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不需要曝气及机电动力,无需专人管理,不易堵塞,可全部自控,并抗冲击负荷,可用于处理各种高浓度污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仰视图;

图5是图2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5沿B-B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7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6沿D-D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5沿C-C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图10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12所示,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反应槽的排水控制装置,所述反应槽1呈长方体形,反应槽1的左端为入水端,反应槽1的右端为出水端,反应槽1内出水端设有上端敞口的第一箱体5,所述第一箱体5呈长方体形,第一箱体5的上端口低于反应槽1的上端口。第一箱体5内设有第一浮体6,第一箱体5的底面与反应槽1的底面之间有间距,第一箱体5下方的反应槽1底部设有出水口15,出水口15上设有用于封闭出水口15的第一挡板13,第一挡板13的底面沿第一挡板13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加固的筋板14;第一挡板13前后两端的中部均固定有竖直的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的上端穿过第一箱体5的底板并伸入第一箱体5,并与第一浮体6固定连接,出水口15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水平的导向板26,两个导向板26上均设有与连接杆23相适配的导向孔,前后两个连接杆23的下端分别穿过并伸出前后两个导向板26上的导向孔,以保证连接杆23相对于导向板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第一箱体5前侧面固定有L形的进水管12,进水管12的上端固定有上端敞口的第三箱体2,所述进水管12的上端口与第三箱体2的内底面无缝连接,第三箱体2的后侧与第一箱体5的前端无缝连接。第一浮体6前端的中部均固定有竖直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的上端伸出第一箱体5并紧固安装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呈条状,支撑板3水平向前伸出第一箱体5并吊挂有用于封堵进水管12上端口的封水塞4,所述封水塞4呈球状。

第一箱体5后侧面设有进水口19,进水口19的后侧靠接有用于封闭进水口19的第二挡板7,第二挡板7的上端与第一箱体5铰接。第一箱体5的后方设有第二箱体10,所述第二箱体10的纵截面呈L形,第二箱体10的前部低于第二箱体10的后部,第二箱体10前部的上表面设有水平的开口17,开口17上设有用于封闭开口17的第二浮体9,第二浮体9横截面大于开口17且小于第二箱体10前部的上表面,第二浮体9的左右两侧均沿竖直方向设有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固定于第二箱体10上,第二浮体9上套装固定有壳体30,壳体30上设有耳板,所述耳板上设有与导向杆22相匹配的孔,以使壳体30可以沿导向杆22上下移动,壳体30的底部与第二箱体10前部的上表面无缝靠接。壳体30上表面的中部设有竖直的顶杆18,所述顶杆18的底部与壳体30的上表面相靠接或略有间隙,当壳体30随第二浮体9向上移动时,会托起顶杆18;顶杆18的上端紧固安装有连接板8,连接板8的前端面与第二挡板7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箱体10左侧的底部连通有用于向第二箱体10内注入水的虹吸管20,所述虹吸管20呈倒U形,虹吸管20的顶部低于第一箱体5的上端口,所述第三箱体2的上端口低于虹吸管20的顶部;第二箱体10左侧的的底部连通有单向阀21,所述单向阀21用于将第二箱体10内的水排出。

第一箱体5底面的前侧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一箱体5内污水的排水通道27,所述排水通道27呈U形,排水通道27的前侧面设有排水口28,排水口28的下端低于第一箱体5的底部,排水口28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排水口28的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包括竖直部2901及连接于竖直部2901底部的连接部2902,所述竖直部2901与排水通道27的侧面相靠接,所述连接部2902呈U形,连接部2902位于排水通道27的下方,并与排水通道27的底面相铰接,竖直部2901的上端固定有第三浮体11。

反应槽1内的前、后两侧对称布置有若干支撑架24,支撑架24的上端呈U形槽状,反应槽1的底面上固定有若干槽钢25;上层反应槽1通过底部的槽钢25与下层反应槽1的支撑架24相配合,实现纵向排列及左右限位,每层反应槽1均稍倾斜,出水端略低于进水端,以便于污水在势能作用下从上至下呈S形流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反应槽1内需设置用于生物处理的填料,然后将多个反应槽1上下排布,上层反应槽1的出水端对应下层反应槽1的入水端。

对于上层反应槽1,污水从反应槽1内的左侧排入,流向反应槽1右侧,随着反应槽1内污水水位逐渐升高,当污水水面接触第三浮体11时,第三浮体11慢慢上浮,使第三挡板封闭排水口28;随着污水水位继续升高,污水从第三箱体2的上端口漫入第三箱体2,此时封水塞4依靠自身重力封闭进水管12的上端口,第二挡板7竖直封闭进水口19;随着反应槽1内污水水位继续上升,当水面高于虹吸管20时,反应槽1内的污水通过虹吸管20开始慢速向第二箱体10内进水;当第二箱体10内水位超过第二浮体9下表面后,污水对第二浮体9的浮力大于第二浮体9的自重以及顶杆18对第二浮力的压力之和时,第二浮体9浮起,托起顶杆18,带动连接板8和第二挡板7发生翻转,进水口19打开,污水通过进水口19迅速进入第一箱体5,第一浮体6随之上浮,第一浮体6又通过支撑杆16及支撑板3提起封水塞4,污水通过进水管12迅速进入第一箱体5,加快第一浮体6的上浮,进而通过连接杆23提起第一挡板13,打开出水口15,上层反应槽1内的污水开始通过出水口15排至下层反应槽1。随着上层反应槽1内污水的排出,上层反应槽1内污水水位下降,第二浮体9随之下落,第二挡板7、连接板8及顶杆18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第二挡板7和进水口19贴合,关闭进水口19;污水水位降至第三浮体11之前,第一箱体5内的水无排出,当污水水位继续降低,第二浮体9随之下落,带动第三挡板向下翻转,打开排水口28,第一箱体5内的污水通过排水口28进入反应槽1,同时,第二箱体10内的水通过单向阀21排入反应槽1内,并通过出水口15进入下层反应槽1;随着第一箱体5内的污水逐渐排出,第一浮体6下落,封水塞4重新落回进水管12上端口,第一挡板13下落封闭出水口15,完成上层反应槽1的排水。在此过程中,污水自上而下地排入下一层,同时将空气吸入填料的孔隙之中,空气与所有填料中的水膜相接触而进行大气复氧,使得填料表面的水膜中溶解氧迅速增加。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