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联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综合废水排放量逐渐增大,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1)分散、分布面积大。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难于收集。(2)来源范围广。除了来自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外,还有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3)处理效率低。目前已有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仅为12.9%。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无论是自然处理系统还是生物处理系统都存在技术单一、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处理范围也受到限制,容易散发臭气和滋生蚊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适于分散的农村村落且处理效果稳定、可大幅度减少臭气散发和蚊蝇滋生的污水处理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联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农村生活污水引入格栅井,经格栅井过滤后进入进行充氧,充氧后进入三相生物流化床,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分布板上堆放着活性碳和细石英砂,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出水进入兼性塘;
2)兼性塘处理后的水进入生物滤池,所述生物滤池中填充有高分子有机材料制成的弹性滤料,其孔隙率为75~98%、孔径为6~8mm、比表面积为10~35m2/g;
3)经生物滤池过滤后的水进入管状电解槽,所述管状电解槽的管壁为阳极,阴极呈柱状,位于管状电解槽的轴线处;
4)所述管状电解槽的出水进入垂直流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基质自下向上依次为粒径15-30mm的陶粒层、粒径30-50mm的砾石层和粒径0.2-5mm的煤渣层,所述人工湿地内种置有再力花和苦草;
5)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进入生态塘,人工湿地内的水向生物滤池持续回流;所述生态塘内种置有睡莲、苦草和梭鱼草,经生态塘处理后的出水排放至自然水体。
本发明过兼性塘、人工湿地、生态塘的组合工艺并结合传统的电解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不但处理效果好、二次污染小,而且克服了传统处理方法成本高的缺点,其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尤其适合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农村地区,运行费用低。
传统的电解通常耗时较长,本发明为了保证电解处理污水的效果,采用管状电解槽,对污水进行快速电解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水排入人工湿地进行生态优化处理。
本发明中兼性塘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稳定塘,兼性塘中存在着三个区域:1)表层好氧区,好氧菌与藻类共生,具有好氧塘的特点;2)底层厌氧区,积累在此区域内的固体杂质被厌氧菌充分分解;3)中部兼性区,即好氧区与厌氧区之间的过渡区,存在着可起两种作用的兼性菌,并通过兼性菌分解有机物。
一般来说,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四种类型。本发明通过优选不同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至自然水体,并能够营造优美景观。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生物滤池通过设置在底部的多个曝气头供氧。
上述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是:步骤1)中,农村生活污水引入格栅井之前,先进入调节沉淀池。农村生活污水经引入调节沉淀池进行均和调节处理,将污水混合均匀,使其水量和水质都保持稳定,为后续的水处理提供一个稳定和优化的操作条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多功能联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农村生活污水引入格栅井,经格栅井过滤后进入进行充氧,充氧后进入三相生物流化床,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分布板上堆放着活性碳和细石英砂,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出水进入兼性塘;
2)兼性塘处理后的水进入生物滤池,所述生物滤池中填充有高分子有机材料制成的弹性滤料,其孔隙率为75~98%、孔径为6~8mm、比表面积为10~35m2/g;
3)经生物滤池过滤后的水进入管状电解槽,所述管状电解槽的管壁为阳极,阴极呈柱状,位于管状电解槽的轴线处;
4)所述管状电解槽的出水进入垂直流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基质自下向上依次为粒径15-30mm的陶粒层、粒径30-50mm的砾石层和粒径0.2-5mm的煤渣层,所述人工湿地内种置有再力花和苦草;
5)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进入生态塘,人工湿地内的水向生物滤池持续回流;所述生态塘内种置有睡莲、苦草和梭鱼草,经生态塘处理后的出水排放至自然水体。
本实施例还可以作以下改进:1)所述生物滤池通过设置在底部的多个曝气头供氧。
2)步骤1)中,农村生活污水引入格栅井之前,先进入调节沉淀池。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具体技术方案,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为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