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0531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于江河、水塘、湖泊中,造成对天然湖泊自然水的污染,如不加治理严重影响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环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污水收集管网的设计多以雨污分流管道为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置成本较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户较少,居住较为分散,针对此区域进行污水系统设计往往存在着管网过长而导致管网投资大,污水处理站规模较小、运行成本太高等问题,难以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投资成本小、运行成本低的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与各农户污水排放口相连的污水管道及与污水管道相连的埋设于地下的化粪池;所述的化粪池上部设有一防渗板,所述的防渗板上设有一人工湿地,所述的人工湿地内上部设有布水管,下部设有出水管;所述的化粪池内设有3个隔板,所述的隔板将化粪池内分割成沉淀发酵池、一级厌氧池、二级厌氧池和澄清池,且各池通过隔板上的溢流口依次相连;所述的沉淀发酵池上连接有一进水管道,所述的进水管道一端连接污水管道,另一端延伸至沉淀发酵池底部;所述的澄清池内设有一循环泵,所述的循环泵通过管道连接布水管;所述的人工湿地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碎石面层、生物滤层、过渡层和出水层,所述的碎石面层上种植有绿化植物;所述的生物滤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火山石层和沸石层。

优选的,所述的布水管道设于碎石面层上,布水管道上设有布水孔。

优选的,所述的化粪池总体深度控制在1.2-1.5m,在确保处理效果同时以降低工程造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下述优点:

1)污水管道工程建设成本低,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了管网的投资浪费;

2)通过区域分散处理解决了污水收集的难题同时保证整体的美观性;

3)化粪池+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污水,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排入原有雨水沟渠或回灌农田;

4)具有运行简单、管理方便、投资低、景观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化粪池+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分散区域污水管道工程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通过与各农户污水排放口相连的污水管道1及与污水管道相连的埋设于地下的化粪池2;化粪池2上部设有一防渗板3,防渗板3上设有一人工湿地4,人工湿地4内上部设有布水管41,下部设有出水管42;

化粪池2内设有3个隔板21,隔板21将化粪池内分割成沉淀发酵池22、一级厌氧池23、二级厌氧池24和澄清池25,且各池通过隔板21上的溢流口依次相连;所述的沉淀发酵池22上连接有一进水管道26,进水管道26一端连接各农户的污水管道1,另一端延伸至沉淀发酵池22的底部;澄清池25内设有一循环泵27,所述的循环泵27通过管道连接布水管41;具体使用时,各农户排放的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收集进入化粪池中,先进入沉淀发酵池22内沉淀发酵,经过生物发酵降解,可以使废水中的粪液得到有效的分解;然后再一次进入一级厌氧池23、二级厌氧池24内进行厌氧反应,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最终收集于澄清池25中,澄清池25中的污水还含有大量污染物,不可以直接排放,经循环泵泵入人工湿地中进一步处理;

人工湿地4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碎石面层43、生物滤层44、过渡层45和出水层46,其中生物滤层44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火山石层440和沸石层441,通过火山石层440和沸石层441中的细菌,所述的碎石面层上种植有绿化植物;此外,布水管道41设于碎石面层43上,布水管道41上设有布水孔(未图示);化粪池中的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后,通过湿地中各滤料中各级的物理过滤、生物降减、化学络合等多重作用,可以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悬浮物、胶体以及溶解性有机物的同时,特别是生物滤料层中包括火山石层440和沸石层441,该层反硝化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最终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排入原有雨水沟渠或回灌农田。

最后,所述的化粪池总体深度控制在1.2-1.5m,在确保处理效果同时以降低工程造价。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