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544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用于清洗转向节、差壳等小型零部件。



背景技术:

企业对小型零部件的清洗工作,而配备大型清洗机集中清洗,投入专门的人力操作清洗设备,通常一次清洗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及能源消耗。

目前的机械加工行业,小型产品批量加工后需要对产品清洗,通过清洗工序使产品清洁和具有防锈的性能,而部分组装工序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保证装配质量,组装前也需要对来件进行清洗清洁,需要一种可以在机械加线和组装线随时可以投入使用的小型清洗机,主要用于小型零部件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以上目的,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包括箱体,可以盖合在所述箱体上的密封盖,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箱,第一清洗泵和第二清洗泵,所述箱体与所述储液箱连通,所述箱体内设有平行于所述箱体底面的清洗台,所述第一清洗泵从所述储液箱内抽取液体并通过软管与环形喷水管连通,所述环形喷水管环绕的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壁的四周,所述第二清洗泵从所述储液箱内抽取液体并通过软管分别与顶部喷淋管和底部喷淋管连通,所述顶部喷淋管设置在所述密封盖的底面上,所述底部喷淋管设置在所述清洗台下方,所述清洗台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上设有透明观察窗,可以方便的观察箱体内的零件清洗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箱体上,可以方便的打开和闭合所述箱体,在清洗过程中做到全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清洗泵和第二清洗泵设置在所述储液箱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喷淋管的入口设有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的入口端还通过三通连接有喷气装置,通过PLC控制顶部喷淋管进行喷水或喷气的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箱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监控储液箱内的水位,及时补充。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和储液箱之间设有过滤网,用于过滤掉杂质,保证储液箱内的液体的纯净,防止阻塞管路,另外过滤网可以设计成可抽取更换的方式,从储液箱和箱体连接处的上方抽出更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相对于大型专业清洗设备,本装置体积较小,节约了现场空间,根据不同产品的布局调整,方便及灵活移动;并且制造简单、投入成本小,设备功率仅为大型清洗设备的12%,能源消耗较低,采用密封循环喷淋清洗方式,适用于转向节、差壳等小型零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喷淋管与进气管、进水管连接示意图;

图4为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PLC控制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4,一种小型零件清洗机,包括箱体1,可以盖合在所述箱体1上的密封盖2,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箱3,第一清洗泵41和第二清洗泵42,所述箱体1与所述储液箱3连通,所述箱体1内设有平行于所述箱体1底面的清洗台11,所述第一清洗泵41从所述储液箱3内抽取液体并通过软管与环形喷水管51连通,所述环形喷水管51环绕的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壁的四周,所述第二清洗泵42从所述储液箱3内抽取液体并通过软管分别与顶部喷淋管52和底部喷淋管53连通,所述顶部喷淋管52设置在所述密封盖2的底面上,所述底部喷淋管53设置在所述清洗台11下方,所述清洗台11为镂空结构。所述密封盖2上设有透明观察窗21。所述密封盖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第一清洗泵41和第二清洗泵42设置在所述储液箱3的顶部。所述顶部喷淋管52的入口设有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的入口端还通过三通连接有喷气装置。所述储液箱3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31。所述箱体1和储液箱3之间设有过滤网6,清洗后从清洗台11流下的水经过过滤回到储液箱3内,循环使用。

第一清洗泵41负责提供给环形喷水管51充足的清洗压力,确保放在清洗台11上的产品四周全方位清洗,确保产品任意位置清洗到位;

第二清洗泵42负责提供给顶部喷淋管52、底部喷淋管53清洗压力,确保产品顶部、底部任意位置清洗到位,与第一清洗泵41共同形成全方位清洗,从而提高产品的清洗效果。底部喷淋管53设置在清洗台 11下方,通过清洗台11上的镂空网眼对上方的零件进行清洗,该方式避免了零件直接接触喷淋管,对喷淋管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PLC控制电磁阀等器件来实现自动喷淋。如图3和图4所示,自动程序运行,第一、第二清洗泵启动,与喷气装置连接的电磁阀关闭,清洗液或水通过单向止回阀进入箱体1内;

清洗工序完毕后,程序自动运行关闭清洗泵,同时打开与喷气装置连接的电磁阀,顶部喷淋管52由喷水自动切换为喷气工作;

根据产品清洁不同要求,可自行设置水、气同时喷淋,达到高压清洗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