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92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污水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河流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物造成河水水质恶化的现象。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因此,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工作尤为重要。

例如,公开号为CN10187054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水体上岸循环净化的方法,将城市河道污染水体通过水泵循环上岸,经过河岸设置的植物生长过滤池中具有的植物根系层,基质吸附过滤层等装置进行河道污水净化,然后回流到河道。但该处理方法需将河道水体通过水泵循环上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装置结构简单,净化效果好。

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包括沿河岸线布置的至少两道导流墙和悬浮于相邻导流墙之间以及导流墙与河岸之间水域中的生物填料模块,所述生物填料模块包括若干个串接的填料箱。

本实用新型在河道中设置导流墙和生物填料模块,对河道污水进行原位处理,导流墙将河水分为若干股,河道污水流经导流墙之间的生物填料模块时得到净化。

优选地,靠近两侧河岸的两道导流墙的上游端均带有向河道中心弯折的导流段。设置导流段,将河水引入两侧河道,充分发挥河岸处生物填料的净化功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段长度为0.5~1m,与导流墙夹角在120°~135°之间。

优选地,所述导流墙顶部高出河道水面20~30cm,相邻导流墙之间以及导流墙与河岸之间的间距为1~2m。

优选地,所述导流墙设置为两道。将河道分为三部分,加快靠近河岸两侧的水流速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墙由打在河道地基中的松木桩紧密排列而成。

优选地,相邻填料箱之间以及填料箱与导流墙之间均通过缆绳连接,缆绳上套设硬质塑料管。套设硬质塑料管使相邻填料箱之间、填料箱与导流墙之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优选地,所述填料箱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内的组合生物填料以及固定在支架顶部的浮筒。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为PVC管组成的立方体支架,位于支架底部的PVC管上开设若干开口朝下的曝气孔,连接气泵的输气管接入该带有曝气孔的PVC管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曝气孔均匀分布,带有曝气孔的PVC管作为曝气管,与气泵输气管相连,气泵、输气管及曝气管一起构成曝气装置,实现向填料箱下方曝气。

更进一步优选地,曝气孔直径在10~30mm之间,每个曝气孔的下方对应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板面水平布置且与曝气孔之间的间距为50~100mm。

所述挡板为倒圆锥形挡板,倒圆锥形挡板底面直径在20~60mm之间,圆锥形高与母线的夹角为120°。曝气管曝气孔向下可防止堵塞,曝气孔中出来的气泡经过挡板反射,会生成更细小的气泡,增加氧气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浮筒的一端连接气泵输气管,另一端端口开设小孔并设置单向阀。

浮筒一端与气泵输气管相连,每条输气管上安装有阀门,控制气量大小,浮筒另一端开有小孔,小孔上装有单向阀。生物填料模块入水之前浮筒内装满水,将模块放入河道中后,模块沉入水底,通过调节输气管上的阀门,向浮筒内充入气体,将浮筒内的水从小孔内排出,增加浮筒的浮力,由此控制填料模块在河道的深度,填料模块达到要求深度后,关闭阀门,在单向阀的作用下浮筒被密封,保证填料模块处于固定深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河道中设置导流墙和生物填料模块,对河道污水进行原位处理,导流墙将河水分为若干股,河道污水流经导流墙之间的生物填料模块时得到净化。

本实用新型利用浮筒使填料箱悬浮在水面以下,不会对河面景观和航运造成影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填料箱将曝气装置与箱体集于一体,便于安装和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水流方向)。

图2是本实用新型填料箱的剖面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如下:

1-河岸 2-导流板 3-导流墙

4-填料箱 5-气泵 6-阀门

7-输气管 8-浮筒 9-单向阀

10-支架 11-组合生物填料 12-挡板

13-曝气孔 14-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河道污水原位净化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中的导流墙3和生物填料模块,生物填料模块包括若干串接的填料箱4,导流墙3沿河岸线布置,与河岸线大致呈平行状,导流墙至少设置两个,以下以设置两个为例进行说明。

两道导流墙3相互平行且沿河岸1布置,导流墙距河岸1~2m,导流墙由打在河道地基中的松木桩紧密排列而成,将河道分为三部分,松木桩顶部比中心河岸水面高20~30cm,两道导流墙的上游端向河道中心弯折,弯折段构成导流段即导流板2,导流板将河水引入两侧河道。

导流墙与河岸之间以及两道的导流墙之间均设置悬浮于水体中的生物填料模块,即由若干填料箱串接而成的生物填料模块,相邻填料箱之间以及填料箱与导流墙之间由缆绳连接,缆绳上穿套硬质套管,以保持间距。

填料箱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支架10、组合生物填料11、浮筒9和曝气装置。支架10为由PVC管组成的立方体支架,组合生物填料11以填料串形式固定于支架内部,支架底部的PVC管兼做曝气管14,曝气管上均匀开设曝气孔13,曝气孔开口方向竖直向下,连接气泵5的一支输气管7接入曝气管中,输气管7上设有阀门6。曝气孔下方对应设置挡板12,挡板为倒圆锥形挡板,倒圆锥形挡板底面直径在20~60mm之间,圆锥形高与母线的夹角为120°,底面与曝气孔之间的间距为50~100mm。

浮筒9固定在支架顶部,浮筒的一端封闭并连接气泵5得的另一支输气管,另一端端口设置单向阀9,水体可由浮筒内排出,但河道水体不能进入浮筒内。

生物填料模块入水之前浮筒内装满水,将模块放入河道中后,模块沉入水底,通过调节输气管上的阀门,向浮筒内充入气体,将浮筒内的水从小孔内排出,增加浮筒的浮力,由此控制填料模块在河道的深度,填料模块达到要求深度后,关闭阀门,在单向阀的作用下浮筒被密封,保证填料模块处于固定深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具体实施案例,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