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1807发布日期:2018-08-24 19:5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机,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水约占一个成年人体重的50%,正常人每天平均耗水量为2000-2500毫升,体内物质氧质化可生水300毫升,故每日应该补充水分大约2000毫升,其中大部分通过饮水获得。但是,随着水污染不断的加剧,饮水健康水越来越难,人体其它器官也会因长期受到污染而受到伤害。日常饮用的自来水经过了多种清洁、杀菌消毒手段,经出厂水质检测能够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再经过漫长的管道和二次加压的水箱,流入千家万户。流入住户前,漫长的管道经过了复杂地形和道路,有些管道年久失修,有些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楼里的一些水管甚至先要经过厕所,才能够到达厨房。因为水管四周的渗漏和二次加压水箱很少清理消毒,而水箱里不可能一尘不染,以及水管中的铁锈等诸多原因会造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铁锈、铅、酚等致病微生物、农药都有不同程度出现,其污染情况触目惊心。

随着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净水系统正逐渐进入家家户户的饮水体系中。目前市场上的净水机一般采用下述滤芯组件:一种滤芯组件内填充有单一滤材,为了实现多种滤材的过滤效果,则需多个滤芯组件串联在一起进行过滤,每个滤芯组件都需设置与之固定的安装座,且需单独更换维护,不仅占用体积较大,成本高,而且滤芯组件更换繁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另一种滤芯组件为复合滤芯组件,该种滤芯组件内填充有至少两种滤材,其内部具有一条水路将不同滤材串联在一起,其外部则具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水流自其进水口进入并沿着水路依次通过滤芯组件内部不同滤材后自出水口流出复合滤芯组件,但是这种复合滤芯组件的用途具有一定限制;还有的复合滤芯组件是将多个单一滤材的滤芯组件的外壳直接接驳在一起,虽然实现了多种过滤功能滤材的复合,但是多个滤芯组件外壳的接驳会形成多个裸露在外的连接部位,因此这些连接部位将会成为多个裸露在外的漏水隐患,一旦接驳部位密封或者焊接出现问题,就会有漏水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滤芯组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水机,包括复合滤芯组件和用于安装固定复合滤芯组件的滤芯安装座,所述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外壳和外端盖,所述外端盖位于外壳的一端且与滤芯安装座安装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位于外端盖的端面;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所述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沿轴向布置,且所述第一滤芯位于第二滤芯和外端盖之间;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所述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分别位于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中,所述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互相隔开,所述第一水路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水路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中至少一个位于第一接头上,其余位于第二接头上。

进一步的,所述外端盖内部具有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第一水路隔筋、第二水路隔筋和第三水路隔筋,所述第一水路隔筋所围空间、所述第二水路隔筋和第一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所述第三水路隔筋和第二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以及所述第三水路隔筋之外空间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一一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下凸起部和第一上凸起部,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下凸起部和第二上凸起部,所述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上凸起部分别位于第一下凸起部和第二下凸起部的上方,所述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上凸起部的径向尺寸分别小于第一下凸起部和第二下凸起部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上凸起部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下过水口,所述第一上凸起部的端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口,所述第二下凸起部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二上凸起部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二下过水口,所述第二上凸起部的端部设有第二上过水口,所述第一上凸起部、第一下凸起部和第二上凸起部、第二下凸起部的周壁上均设有与滤芯安装座密封配合的密封部,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下凸起部、第二上凸起部四者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四者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路隔筋所围空间与第一下过水口相通,所述第二水路隔筋和第一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上过水口或者第二上过水口之一相通,所述第三水路隔筋和第二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上过水口或者第二上过水口之另一相通,所述第三水路隔筋之外空间与第二下过水口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凸起部的径向尺寸和第二上凸起部的径向尺寸不同;或者,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的径向尺寸和第二下凸起部的径向尺寸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中凸起部和第一上凸起部,所述第二接头包括包括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中凸起部和第一上凸起部的径向尺寸依次变小,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中凸起部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下过水口,所述第一中凸起部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上凸起部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中过水口,所述第一上凸起部的端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口,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端部设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中凸起部、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周壁上均设有与滤芯安装座密封配合的密封部,所述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中凸起部、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四者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四者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芯的中心处设有第一中心管,所述第一中心管内具有构成第二水路的一部分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第二滤芯和第二进水口或者第二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一中心管靠近外端盖的端部与第一水路隔筋密封配合,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外壁与第一滤芯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第一过水间隙构成第一水路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芯外罩置有第一隔离罩,所述第一隔离罩将第一滤芯和第二水路隔离开,所述第一隔离罩和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间隙,所述第二过水间隙构成第二水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隔离罩的底部设有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滤芯的通孔,所述第一隔离罩靠近外端盖一端具有向外端盖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环壁,所述第三密封环壁与第三水路隔筋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滤芯靠近外端盖一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靠近外端盖一端具有向外端盖方向延伸的第二密封环壁,所述第二密封环壁与第二水路隔筋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滤芯外罩置有第二隔离罩,所述第二隔离罩将第二滤芯和第一水路隔离开,所述第一滤芯的中心处还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第二滤芯和第二进水口或者第二出水口之另一,所述第二通道靠近外端盖的端部与第二水路隔筋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滤芯靠近外端盖一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靠近外端盖一端具有向外端盖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环筋,所述第三密封环壁与第三水路隔筋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心管内嵌套有第二中心管,所述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中心管内形成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一滤芯的中心处还设有与第一中心管并行的第二中心管,所述第二中心管内具有第二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种功能滤材复合的滤芯,所有滤材的复合都是在一个滤芯组件的内部,减少了裸露在外的连接点,大大降低了水直接漏在外部的风险,具体的说,由于复合滤芯组件的进出水口均位于一端,使得其密封点均设置于同一端,使其制造时与密封相关的尺寸公差容易控制,举个例子说,如果密封点分布于复合滤芯组件的两端,则由于复合滤芯组件的外壳等部件的公差,很容易造成密封点之间的实际尺寸不当而带来密封失效,如需精确控制这些部件的公差则必然带来部件良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提高。另外,高度复合化的滤芯大大减小了净水机的体积,适应于现在家电小型化的趋势。同时,还提高了复合滤芯组件在整体拆装时的便捷性。并且,还可以使得复合滤芯组件的外壳与同一净水机的其它滤芯的外壳相同,提高零部件的标准化率,降低成本。

另外方面,由于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组件包含了四个进出水口,现有技术中有多种方案设置进出水口,举例来说,可以将各个进出水口分开设置,比如一字排布或者呈矩形排布,也可以将各个进出水口同轴设置,具体的说,在外端盖的端部设置多个互相嵌套的环形筋条,最内侧的环形筋条内形成一个进出水口,环形筋条之间的间隙形成其它进出水口,各环形筋条和滤芯安装座的配合筋形成密封隔离,避免各进出水口发生串水。然而,前者需要将各个进出水口单独密封,如有一个进出水口密封失效则会发生液体直接外漏,给用户带来不便和损失,并且,各进出水口互相之间的尺寸链关系要求较高,需提高生产成本,否则会带来装配和密封的问题。后者的设置方式虽然能克服上述问题,但是,其内部水路分配结构复杂,设计和出模难度较大。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接头结构,一方面,降低了液体直接外漏的风险,同时,两个接头之间的尺寸链关系较简单,另一方面,无需将四个进出水口集成于单一接头上,有助于简化滤芯内部的水路分配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复合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复合滤芯组件外端盖一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端盖的示意图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端盖的示意图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端盖的示意图3;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净水机水路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复合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复合滤芯组件外端盖一端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复合滤芯组件中间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外端盖的示意图1;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外端盖的示意图2;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外端盖的示意图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外壳1和外端盖2,外端盖2位于外壳1的一端且与滤芯安装座3安装固定,一般的,滤芯安装座3位于净水机本体上并且与净水机本体上的水路相通,复合滤芯组件通过滤芯安装座3联入净水机本体上的水路中,另外,外端盖2和外壳1焊接固定,以保证复合滤芯组件的防水及耐压要求。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第一接头21和第二接头22、第一滤芯41和第二滤芯42、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其中,第一接头21和第二接头22位于外端盖2的端面并且用于复合滤芯组件的进出水。第一滤芯41和第二滤芯42沿轴向布置,并且第一滤芯41位于第二滤芯42和外端盖2之间。第一滤芯41和第二滤芯42分别位于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中,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互相隔开,在复合滤芯组件内部不存在两条水路之间的串水。第一水路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二水路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中至少一个位于第一接头21上,其余位于第二接头22上。举例来说,可以是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位于第一接头上,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位于第二接头上;或者,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位于第一接头上,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位于第二接头上;或者,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位于第一接头上,第二出水口位于第二接头上;或者,上述方案的等同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口511和第二进水口521位于第二接头22上,第一出水口512和第二出水口522位于第一接头21上。

进出水口均位于复合滤芯组件的一端,一方面,提高了复合滤芯组件在整体拆装时的便捷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复合滤芯组件的外壳与同一净水机的其它滤芯的外壳相同,提高零部件的标准化率,降低成本,重要的是,由于复合滤芯组件的进出水口均位于一端,使得其密封点均设置于同一端,使其制造时与密封相关的尺寸公差容易控制,举个例子说,如果密封点分布于复合滤芯组件的两端,则由于复合滤芯组件的外壳等部件的公差,很容易造成密封点之间的实际尺寸不当而带来密封失效,如需精确控制这些部件的公差则必然带来部件良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提高。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组件包含了四个进出水口,现有技术中有多种方案设置进出水口,举例来说,可以将各个进出水口分开设置,比如一字排布或者呈矩形排布,也可以将各个进出水口同轴设置,具体的说,在外端盖的端部设置多个互相嵌套的环形筋条,最内侧的环形筋条内形成一个进出水口,环形筋条之间的间隙形成其它进出水口,各环形筋条和滤芯安装座的配合筋形成密封隔离,避免各进出水口发生串水。然而,前者需要将各个进出水口单独密封,如有一个进出水口密封失效则会发生液体直接外漏,给用户带来不便和损失,并且,各进出水口互相之间的尺寸链关系要求较高,需提高生产成本,否则会带来装配和密封的问题。后者的设置方式虽然能克服上述问题,但是,其内部水路分配结构复杂,设计和出模难度较大。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接头结构,一方面,降低了液体直接外漏的风险,同时,两个接头之间的尺寸链关系较简单,另一方面,无需将四个进出水口集成于单一接头上,有助于简化滤芯内部的水路分配结构。

外端盖2内部具有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第一水路隔筋61、第二水路隔筋62和第三水路隔筋63。上述水路隔筋的下端与滤芯组件内部结构分别密封配合,对滤芯组件内部的水路起到隔离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复杂的水路分配结构,本方案的内部水路隔离方式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并且,密封可靠性较高。可以理解,上述水路隔筋结构也可以采用与外端盖分离的分体件方式实现。较优的,上述水路隔筋以外端盖2横截面的中心为圆心呈圆环状,并且,外端盖2用以与外壳1的口沿焊接固定的侧壁也呈圆环状,那么,外端盖2和外壳1之间就可以采用密封可靠性较高的旋熔固定方式。第一水路隔筋所围空间、第二水路隔筋和第一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第三水路隔筋和第二水路隔筋之间所围空间以及第三水路隔筋之外空间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一一相通。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水路隔筋61所围空间与第二出水口522相通,第二水路隔筋62和第一水路隔筋61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出水口512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和第二水路隔筋62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进水口511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之外空间与第二进水口521相通。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较大限度的利用外端盖2的径向空间以扩大相邻水路隔筋之间的间隔,保证水路的宽畅,便于外端盖2制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水路隔筋所围空间和进出水口的匹配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此处不再一一举例。另外,第一水路隔筋、第二水路隔筋和第三水路隔筋在靠近通孔位置的厚度薄于其它位置的厚度,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水路隔筋63靠近第二进水口521的位置处,第二水路隔筋62靠近第一进水口511的位置处的厚度较薄,进而形成便于水流通过的缺口槽。

本实施例中,第一滤芯41的中心处设有第一中心管411,第一中心管411内具有构成第二水路的一部分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二滤芯42和第二出水口52。第一中心管411靠近外端盖2的端部与第一水路隔筋61密封配合,第一中心管411的外壁与第一滤芯41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412,第一过水间隙412构成第一水路的一部分并且与第一出水口512相通。第一滤芯41外罩置有第一隔离罩71,第一隔离罩71将第一滤芯41和第二水路隔离开,第一隔离罩71和外壳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间隙12,第二过水间隙12构成第二水路的一部分,第一隔离罩71的底部设有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滤芯42的通孔711。第一隔离罩71靠近外端盖2一端具有向外端盖2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环壁713,第三密封环壁713与第三水路隔筋63密封配合。第一滤芯41靠近外端盖2一端设有端盖413,端盖413靠近外端盖2一端具有向外端盖2方向延伸的第二密封环壁414,第二密封环壁414与第二水路隔筋62密封配合。第一滤芯41采用了径向的过水方式,第一滤芯41的一端与端盖413密封固定,另一端与第一隔离罩71的底部密封固定。较优的,在第一隔离罩71的底部在通孔711外围设有向外端盖2方向延伸的密封环筋712,密封环筋712和第一中心管411的端部密封配合,同时,密封环筋712伸入第一滤芯41的中心处以起到对第一滤芯41的定位作用。在第一滤芯41内外两侧水压差的作用下,水流自第一滤芯41的外壁和第一隔离罩7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向第一过水间隙412径向通过第一滤芯41。

第二滤芯42靠近外端盖2一端设有端盖421,端盖421密封第二滤芯42的端部,第二滤芯42的另一端与外壳1的底部密封固定,或者固定在端盖上而后端盖再固定在外壳的底部,该第二滤芯42同样采用径向的过水方式。端盖421上设有密封环筋422,相应的,第一隔离罩71底部外侧设有密封配合筋714,密封环筋422和密封配合筋714密封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滤芯还可以采用轴向的过水方式,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滤芯42a的滤材为颗粒碳或者颗粒状树脂,其外部需单独设置填充支架423a,以支撑内部填充的滤材。填充支架423a的顶壁具有通孔424a用以与通孔711a相连。填充支架423a的底壁或者侧壁的下端设有过水孔。进入第二滤芯42a前端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纵向通过第二滤芯42a,并自过水孔流出第二滤芯42a,而进入填充之间423a的外壁与外壳1a的内壁之间的过水间隙,并向出水口方向流动,完成在第二水路内的净化过程。另外,在填充支架423a的过水孔上设置无纺布或者PP膜等防止滤材泄露的部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罩71包括底盖和罩体,罩体包括顶壁和侧壁,底盖盖合于罩体底部并与罩体的侧壁下端密封配合,进而形成完整的第一隔离罩罩置第一滤芯41。可以理解,第一隔离罩也可以包括顶盖和罩体,罩体包括底壁和侧壁,顶盖盖合于罩体顶部并与罩体的侧壁上端密封配合;或者,第一隔离罩包括顶盖、底盖和侧壁,顶盖和底盖分别盖合于侧壁的上下两端。

就接头结构而言,第一接头21包括第一下凸起部211和第一上凸起部212,第二接头22包括第二下凸起部221和第二上凸起部222。第一上凸起部212和第二上凸起部222分别位于第一下凸起部211和第二下凸起部221的上方,第一上凸起部212和第二上凸起部222的径向尺寸分别小于第一下凸起部211和第二下凸起部221的径向尺寸。第一下凸起部211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上凸起部212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下过水口,第一上凸起部212的端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口。第二下凸起部221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二上凸起部222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二下过水口,第二上凸起部222的端部设有第二上过水口。第一上凸起部、第一下凸起部和第二上凸起部、第二下凸起部的周壁上均设有与滤芯安装座密封配合的密封部。第一下凸起部、第一上凸起部和第二下凸起部、第二上凸起部四者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四者一一对应。举例来说,第一下凸起部为第一进水口,第一上凸起部为第一出水口,第二下凸起部为第二进水口,第二上凸起部为第二出水口,这是根据内部的水路结构来决定的,此处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口511对应第二上过水口,第一出水口512对应第一上过水口,第二进水口521对应第二下过水口,第二出水口522对应第一下过水口。相应的,第一水路隔筋61所围空间与第一下过水口相通,第二水路隔筋62和第一水路隔筋61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上过水口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和第二水路隔筋62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二上过水口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之外空间与第二下过水口相通。

第一上凸起部212的径向尺寸和第二上凸起部222的径向尺寸不同;或者,第一下凸起部211的径向尺寸和第二下凸起部221的径向尺寸不同。这种结构设计可以起到防呆作用,避免双接头滤芯组件反向安装。

基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在制水过程中,水流自第一进水口511进入第二水路隔筋62和第三水路隔筋63所围空间,而后通过第二密封环壁414和第三密封环壁713之间的流道进入第一滤芯41外壁和第一隔离罩71内壁之间的间隙内,在前端压力的作用下,由于第一滤芯41两端分别被端盖413和第一隔离罩71的底壁封闭,水流则由外向内通过第一滤芯41,进入第一过水间隙412内。而后通过第二密封环壁414与第一中心管411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水路隔筋61和第二水路隔筋62所围空间,最后从第一出水口512流出,完成在第一水路内的净化过程。

在第二水路中,水流自第二进水口521进入第三水路隔筋63之外空间,并沿着第一隔离罩71和外壳1之间的间隙流动,进入第二滤芯42前端,在前端压力的作用下,由于第二滤芯42两端分别被端盖421和外壳1的底壁封闭,水流由外向内通过第二滤芯42,而后通过通孔711进入第一通道内,沿着第一通道进入第一水路隔筋61所围空间,最后从第二出水口522流出,完成在第二水路内的净化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制水过程中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的水流方向也可以与上面描述过程中的相反,例如,第一滤芯内的水流由内向外过滤净化,而第二滤芯内的水流由内向外或者由下向上,具体的制水过程基于上述结构描述的情况下较容易推导,此处不再进一步展开。

在采用了上述复合滤芯组件的净水机中,复合滤芯组件串联在整机的水路中,可以在复合滤芯组件前端设置一个前置滤芯。当然,第一滤芯或者第二滤芯可以采用复合滤材,例如PP棉和活性炭的复合材料等,对于整机来说,将进一步简化结构,该种方案下,即直接将原水导入复合滤芯组件内。在制水过程中,原水流经复合滤芯组件的第一水路后流出复合滤芯组件,而后返回复合滤芯组件的第二水路,可以理解的是,水流流经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可以在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之间设置增压泵、传感器、单向阀等部件,较优的,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相对复合滤芯组件外置的外置滤芯组件。从使用成本考虑,由于复合滤芯组件内复合了多种滤材,其使用寿命应当以相对较短寿命的滤材相适应,那么,相对较长寿命的滤材则会产生浪费。上述外置滤芯组件的设置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而将使用寿命明显较长的滤材作为单独设置的外置滤芯组件。一般来说,PP棉和活性炭等滤材使用寿命相近,并且通过量的配比可以进一步优化调整,避免产生浪费,而反渗透膜作为一种滤材,其使用寿命是远远大于前两者的,并且其本身成本较高,如果将其复合入复合滤芯组件内,将产生较大浪费,同时,反渗透滤芯需要两出一进的水路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也并不适应。故而对于反渗透净水机来说,反渗透滤芯组件作为外置滤芯组件是较优的选择。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机,包括用于安装固定上述复合滤芯组件的滤芯安装座、复合滤芯组件和外置反渗透滤芯组件,原水依次流经复合滤芯组件的第一水路、外置反渗透滤芯组件后返回复合滤芯组件的第二水路,滤芯安装座上设有分别供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插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较优的,第一滤芯可以采用PP棉和活性炭的复合滤材,一方面过滤了细小颗粒物,另一方面吸附了原水中的余氯等化学物质,整合了前置PP棉滤芯组件和前置活性炭滤芯组件的净化功能,而第二滤芯则采用活性炭滤材,作为外置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后置活性炭,以改善口感。同时,还可以在复合滤芯组件的第二进水口和外置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纯水出口之间的水路中设置储水压力桶,以提高出水效率,减少用户取水时间。或者,水流在流出第一水路后也可以不经过任何其它滤芯,而直接进入第二水路。比如,由于不同地区水质不同,即污染物种类和程度均不相同,第一滤芯的寿命和第二滤芯的寿命也会存在差异,在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之间设置水质传感器,从而可以监控到第一滤芯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滤芯。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般用水要求的情况下,在完成第一滤芯净化后的水也可以直接引出使用,而不经过后续的第二滤芯,例如,洗碗、清洗食材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如图8-图1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滤芯41b外不设置第一隔离罩,第二滤芯42b外罩置有第二隔离罩72b,第二隔离罩72b将第二滤芯42b和第一水路隔离开,其中,第一滤芯41b和外壳1b之间的间隙,第二隔离罩72b和外壳1b之间的间隙,两者可以是连通的,也可以通过端盖或者第二隔离罩的上端形成隔断。第一滤芯41b的中心处设有第一中心管411b,第一中心管411b内具有构成第二水路的一部分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二滤芯42b和第二进水口521b,第一中心管411b靠近外端盖2b的端部与第一水路隔筋61b密封配合,第一中心管411b的外壁与第一滤芯41b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412b,第一过水间隙412b构成第一水路的一部分。第一滤芯41b的中心处还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连通第二滤芯42b和第二出水口522b。本实施例中,第一滤芯41b的中心处还设有与第一中心管411b并行的第二中心管415b,第二中心管415b内具有第二通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可以是独立的两根管子,也可以是如本实施例中的一体件,即通过一体件中心管内部的隔离筋分隔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中心管内嵌套有第二中心管,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二中心管内形成第二通道,进而在第一滤芯的中心处形成第二滤芯的进出水通道。

第一滤芯41b靠近外端盖2b一端设有端盖413b,端盖413b靠近外端盖2b一端具有向外端盖2b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环筋713b,第三密封环壁713b与第三水路隔筋63b密封配合。第二通道靠近外端盖2b的端部与第二水路隔筋62b密封配合,换句话讲,第二中心管415b靠近外端盖2b的端部与第二水路隔筋62b密封配合。

第一滤芯41b远离外端盖2b一端具有端盖416b,端盖416b中心处具有供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的通孔,并且该通孔的孔沿设有密封环筋,该密封环筋与第一中心管及第二中心管的侧壁密封,避免第一过水间隙412b和第二水路串水。同时,端盖416b的外沿具有朝向第二滤芯42b延伸的密封环筋417b,密封环筋417b与第二隔离罩72b的上端密封配合。第二滤芯靠近外端盖2b一端具有端盖421b,为了便于对第二滤芯42b的定位,端盖421b朝向端盖416b的端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端盖416b的底面抵靠,较优的,定位凸起可以是沿径向延伸的筋条,在定位的同时,还起到水流的引导作用。端盖421b的中心处还设有连通第二通道和第二滤芯42b中心处的通孔,通孔的孔沿上设有与第二中心管415b密封配合的密封环筋。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水路、走水方式、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的结构及其上设置的进出水口,以及相应结构的等同变化均可借鉴上一实施例,此处不再具体展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如图11-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不同的接头结构,具体的说,第一接头21c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第一下凸起部211c、第一中凸起部212c和第一上凸起部213c,第二接头22c包括包括第二凸起部。第一下凸起部211c、第一中凸起部212c和第一上凸起部213c的径向尺寸依次变小,第一下凸起部212c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中凸起部211c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下过水口231c,第一中凸起部212c的端部上且位于第一上凸起部213c的根部外围设有第一中过水口232c,第一上凸起部213c的端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口233c,第二凸起部的端部设有第二过水口234c。第一下凸起部211c、第一中凸起部212c、第一上凸起部213c和第二凸起部的周壁上均设有与滤芯安装座密封配合的密封部。并且,上述第一下过水口231c、第一中过水口232c、第一上过水口233c和第二过水口234c分别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一一对应,具体的对应关系及其等同变化可参考上述实施例。

进一步来说,外端盖内部具有由内向外依次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第一水路隔筋61c、第二水路隔筋62c和第三水路隔筋63c。第一水路隔筋61c所围空间、第二水路隔筋62c和第一水路隔筋61c之间所围空间、第三水路隔筋63c和第二水路隔筋62c之间所围空间以及第三水路隔筋63c之外空间与第一下过水口231c、第一中过水口232c、第一上过水口233c和第二过水口234c一一相通。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水路隔筋61c所围空间与第第一中过水口232c相通,第二水路隔筋62c和第一水路隔筋61c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一上过水口233c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c和第二水路隔筋62c之间所围空间与第二过水口234c相通,第三水路隔筋63之外空间与第一下过水口231c相通。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较大限度的利用外端盖的径向空间以扩大相邻水路隔筋之间的间隔,保证水路的宽畅,便于外端盖制造。可以理解,水路隔筋所围空间和进出水口的匹配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水路、走水方式、第一滤芯、第二滤芯、隔离罩和中心管等结构,以及相应结构的等同变化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