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9132发布日期:2019-01-05 09:50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是指丧失了原来使用功能的水。污水是由于水里掺入了新的物质或者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变质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的使用功能。污水中通常具有一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或者水中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污水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否则一旦排放到生产或者生活水系中,会产生极大的环境污染。污水中通常会含有多种的污染物质,不同的污染物质之间需要不同的处理放置,在污水的污染物质之中,其中一部分污染物质常常以固体状态存在。现在污水处理装置通常是整体将污水依次排放到不同的污水处理池中,在不同的污水处理池中分别对不同的污水中有害物质进行处理,这样使得每个污水池的体积都必须足够大,占用较大空间,同时由于需要对整个水体中不同物质分别一一进行处理,效率较低,从而使得污水处理费用较为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将污水中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便于集中进行处理,使得污水处理效率更高的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包括分离罐,所述分离罐内部设计有圆柱形竖直的分离腔,所述分离罐的上部装配有罐盖,所述罐盖的下部装配有与分离罐内腔同轴的竖直向的搅拌轴,所述分离罐内腔的下部设计有出液口,所述罐盖上还设计进液口,所述搅拌轴上装配有横向伸出的搅拌杆,所述搅拌轴上部穿过所述罐盖连接有提供动力的电机模块;所述分离罐的腔体内部边壁上设计有竖直的出料腔,所述出料腔的前部敞开与所述分离罐的内腔竖直条形连通,所述出料腔下部设计有浓缩排污管,所述浓缩排污管与固体废液处理模块相连;所述出料腔与分离罐内腔条形连通部分装配有竖直的旋转片,所述旋转片的下端通过旋转轴与分离罐下部可旋转装配,所述旋转片的上部通过旋转轴与罐盖可旋转装配,所述旋转片上部旋转轴穿过罐盖与罐盖上部的出料控制块相连;所述旋转片为竖直片状,所述旋转片的两侧边与出料腔竖直开口的两侧边沿齐平,所述出料腔中装配有竖直的挡料网,所述旋转片可以在所述出料控制块的控制下旋转运动,当所述旋转片旋转时,所述旋转片一侧边转动到分离罐内腔中,所述旋转片转动到分离罐内腔中一侧与分离罐边沿形成锐角,所述旋转片的另一侧与挡料网的边沿相接,所述分离罐内加入待处理的含有固体颗粒的污水。

作为优选,所述分离罐的外边壁上分别设计有竖条形状的凸起,所述凸起的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状,所述凸起的边壁与所述分离罐的外壁构成所述出料腔。

作为优选,所述分离罐的边壁上设计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凸起,所述凸起的内壁与所述分离罐的外壁分别构成所述出料腔。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杆上加工有横向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装配有磁力条,所述磁力条采用磁吸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磁力条的外侧面加工有横向的储料槽,所述储料槽的开口位置正对搅拌杆的旋转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磁力条与所述搅拌杆的安装槽可拆卸装配,所述磁力条的储料槽的开口位置装配有截面为弧形的网格,所述储料槽开口的网格与搅拌杆的外壁构成圆柱面。

作为优选,所述分离罐的边壁上设计有侧向铰接的侧门,当所述侧门关闭时,所述侧门与所述分离罐的边壁密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主要用来对污水中的固体颗粒进行初步筛检,该装置工作时,所述分离罐内通过上部的进液口装入待分离的污水,所述搅拌轴带动搅拌杆旋转,使得污水在分离罐内旋转运动,污水中固体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部沿分离罐的边沿运动,当污水中固体颗粒在旋转过程中运动到所述旋转片构成的锐角位置时,固体颗粒与污水液体一起流入到所述出料腔内,从出料腔下部的浓缩排污管排出到固体废液处理模块。同时所述分离罐下部的出液口打开,固体含量较低的污水从下部的出液口流出到液体处理模块。同时由于所述出料腔中设计有挡料网,使得流动的污水中的液体大部分可以通过所述挡料网穿过流回分离罐内,进一步提高了从出料腔下部流出污水中固体颗粒的浓度。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快速的将含有固体颗粒的污水进行分组处理,使得固体颗粒较多的污水被从出料腔提取出来单独进行处理,而固体含量极少的污水直接进行水处理,这样使得各部分的处理效率更高,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整个污水处理效率。而当旋转所述旋转片将出料腔封闭时,使得该装置可以作为普通的搅拌罐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正向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开启旋转片时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开启旋转片时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搅拌杆竖直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图3中实施例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它包括分离罐1,所述分离罐1内部设计有圆柱形竖直的分离腔,所述分离罐1的上部装配有罐盖2,所述罐盖2的下部装配有与分离罐1内腔同轴的竖直向的搅拌轴3,所述分离罐1内腔的下部设计有出液口11,所述罐盖2上还设计进液口21,所述搅拌轴3上装配有横向伸出的搅拌杆31,所述搅拌轴3上部穿过所述罐盖2连接有提供动力的电机模块32;以上特征与传统搅拌釜结构相似。该装置的区别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罐1的腔体内部边壁上设计有竖直的出料腔12,所述出料腔12的前部敞开与所述分离罐1的内腔竖直条形连通,所述出料腔12下部设计有浓缩排污管13,所述浓缩排污管13与固体废液处理模块相连;所述出料腔12与分离罐1内腔条形连通部分装配有竖直的旋转片4,所述旋转片4的下端通过旋转轴与分离罐1下部可旋转装配,所述旋转片4的上部通过旋转轴与罐盖2可旋转装配。所述旋转片4上部旋转轴穿过罐盖2与罐盖2上部的出料控制块41相连,所述旋转片4为竖直片状,所述控制块41可以控制所述旋转片4沿竖直轴旋转。所述旋转片4的两侧边与出料腔12竖直开口的两侧边沿齐平,所述出料腔中装配有竖直的挡料网42,所述旋转片4可以在所述出料控制块41的控制下旋转运动,当所述旋转片4旋转时,所述旋转片4一侧边转动到分离罐1内腔中,所述旋转片4转动到分离罐1内腔中一侧与分离罐1边沿形成锐角,所述旋转片4的另一侧与挡料网42的边沿相接,所述分离罐1内加入待处理的含有固体颗粒的污水。

该污水固体颗粒环保处理装置主要用来对污水中的固体颗粒进行初步筛检,该装置工作时,所述分离罐1内通过上部的进液口21装入待分离的污水,所述搅拌轴3带动搅拌杆31旋转,使得污水在分离罐1内旋转运动,污水中固体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部沿分离罐1的边沿运动,当所述旋转片4打开所述出料腔12时,如图2所示,此时所述旋转片4与分离罐1的内壁成锐角,所述锐角正对污水旋转方向,这样当污水中固体颗粒在旋转过程中运动到所述旋转片4构成的锐角位置时,固体颗粒与污水液体一起流入到所述出料腔12内,从出料腔12下部的浓缩排污管13排出到固体废液处理模块。同时所述分离罐1下部的出液口11打开,固体含量较低的污水从下部的出液口11流出到液体处理模块。同时由于所述出料腔中设计有挡料网42,使得流动的污水中的液体大部分可以通过所述挡料网42穿过流回分离罐1内,进一步提高了从出料腔12下部流出污水中固体颗粒的浓度。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快速的将含有固体颗粒的污水进行分组处理,使得固体颗粒较多的污水被从出料腔12提取出来单独进行处理,而固体含量极少的污水直接进行水处理,这样使得各部分的处理效率更高,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整个污水处理效率。而当旋转所述旋转片4将出料腔12封闭时,如图3所示,此时该装置可以作为普通的搅拌罐来使用。该装置在进行具体分离固体颗粒使用时,可以将所述分离罐1下部的出液口11一直打开,同时通过水泵向所述进液口21不停的泵入污水,这样使得污水可以在分离罐内不停的进行分离操作。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分离罐1的外边壁上分别设计有竖条形状的凸起14,所述凸起14的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状,所述凸起14的边壁与所述分离罐1的外壁构成所述出料腔12。这样使得所述分离罐1使用的材料更少,造价更低。所述分离罐1的边壁上设计有两个所述凸起14,所述凸起14的内壁与所述分离罐1的外壁分别构成所述出料腔12。这样当污水在分离罐1内旋转一周时,可以进行两次的固体颗粒分离,使得该装置的分离固体颗粒的效率更高。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搅拌杆31上加工有横向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装配有磁力条32,所述磁力条32采用磁吸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磁力条32的外侧面加工有横向的储料槽33,所述储料槽33的开口位置正对搅拌杆31的旋转方向。这样当所述分离罐1内污水中含有钢铁碎屑时,这些碎屑在磁力条的吸附下会聚集在所述储料槽33,这样便于将钢铁碎屑直接从污水中直接除去,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磁力条32与所述搅拌杆31的安装槽可拆卸装配,所述磁力条32的储料槽33的开口位置装配有截面为弧形的网格,所述储料槽33开口的网格与搅拌杆31的外壁构成圆柱面。网格的使用可以防止所述搅拌杆31在旋转时,水流将搅拌杆31安装槽内吸附的钢铁碎屑冲走,使用效果更好。同时所述磁力条32的可拆卸结构,更加便于所述出料槽33内铁屑的处理。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分离罐1的边壁上设计有侧向铰接的侧门5,当所述侧门5关闭时,所述侧门5与所述分离罐1的边壁密封。这样通过打开所述侧门5,可以方便的对所述出料槽33内的钢铁碎屑进行清除操作,使用更加的方便,同时也便于该装置出现问题时进行检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