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1339发布日期:2018-12-14 21:3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湿污泥仓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加热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一般是指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污水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含水率的固体或者半固体状塑性体,其含水率在75~85%之间。污泥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石灰稳定、堆肥、干化和焚烧等。其中,污泥热干化则是利用热能,将脱水污泥加温干化,使之成为干化产品。污泥热干化包括喷雾干化、带式干化、薄层干化、圆盘干化等多种工艺路线,这些污泥干化处理技术各具优势,但不论哪种干化模式,提高污泥干化热利用效率是技术核心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热利用效率高的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提高了热利用效率,改善了污泥的流动性,降低了设备投资和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包括:污泥料仓、与所述污泥料仓的顶部相连通的污泥进口、与所述污泥料仓的底部相连通的污泥出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污泥料仓内部的多层余热回收管;

每层所述余热回收管设置为多个,且每层相邻的所述余热回收管之间通过半圆形弯头相连通,相邻层之间的所述余热回收管通过无缝碳钢管相连通,其中,所述最顶层的一个所述余热回收管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污泥干化机的蒸汽管道连通,最底层的一个所述余热回收管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热水回收罐进水管道相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多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设置在所述污泥料仓的四周侧壁上,相邻层之间的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通过口字形连接管相连通;最底层的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污泥干化机的尾气出口相连通,最顶层的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引风机相连通。

进一步,所有所述余热回收管之间平行设置,且呈正三角形排列,相邻所述余热回收管的管间距为200㎜~400㎜。

进一步,所述污泥料仓为碳钢钢板,且厚度为6㎜~16㎜;所述污泥进口为碳钢钢板,且厚度为6㎜~12㎜;所述余热回收管为d50的无缝碳钢管。

进一步,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为碳钢钢板,且厚度为4㎜~6㎜。

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脱水湿污泥通过污泥进口送入至污泥料仓内;

步骤二:污泥干化机的尾气出口排出的90℃~125℃的尾气,通过管道进入最底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通过口字形连接管向上传输至上层的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内,最后经过最顶层的所述尾气余热回收通道的出口排出至引风机;

步骤三:所述污泥干化机的蒸汽管道排出的120℃~150℃的废蒸汽,通过管道进入最顶层的一个余热回收管,所述废蒸汽通过半圆形弯头向同一层的所有所述余热回收管依次进行传输,再通过无缝碳钢管进入下一层的所述余热回收管内,最后通过最底层的一个所述余热回收管的出口排出至热水回收罐中;

步骤四:所述脱水湿污泥在所述步骤二中,通过所述污泥料仓的仓壁实现热交换,以及在所述步骤三中,通过所述余热回收管的管壁实现热交换,受热后的所述脱水湿污泥离析成糊状污泥,在重力及上层污泥的压力下自行流出污泥出口,进入其它设备。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及方法,通过在污泥料仓内设置的余热回收管,回收流经余热回收管的热流体余热,用以加热通过污泥进口投加到污泥料仓的脱水湿污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省去了传统湿污泥储仓的破拱设备,降低设备了投资和能耗,且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方法简单,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串联示意图。

图3附图为图2中a-a剖面示意图,即上下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串联时使用的口字形通道剖面示意图。

图4附图为余热回收管串联排列示意图。

图5附图为图4中c-c剖视图,即余热回收管剖面示意图。

其中,各部件表示:

1、污泥料仓,2、污泥进口,3、污泥出口,4、余热回收管,41、半圆形弯头,42、无缝碳钢管,5、尾气余热回收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装置,参考附图1,包括污泥料仓1、与污泥料仓1的顶部相连通的污泥进口2、与污泥料仓1的底部相连通的污泥出口3、设置在污泥料仓1内部的多层余热回收管4、以及设置在污泥料仓1四周侧壁外侧上的多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

每层余热回收管4设置为多个,且每层相邻的余热回收管4之间通过半圆形弯头41相串联,相邻层之间的余热回收管4通过d50的无缝碳钢管42相连通,具体连接方式可参考图4,其中,最顶层的一个余热回收管4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污泥干化机的蒸汽管道连通,最底层的一个余热回收管4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热水回收罐进水管道相连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污泥干化机的蒸汽管道连通的最顶层的余热回收管4位于一层中的最左侧或者最右侧,同理,与热水回收罐进水管道相连通的最底层的余热回收管4位于最左侧或最右侧,以使得所有余热回收管4依次进行热交换。

参考图4,余热回收管4设置于污泥料仓1内,最上层的最左侧热回收管4的进口穿过污泥料仓1的仓壁(穿越处与仓壁焊接),通过仓外连接管道与设置于污泥料仓1外的干化机蒸汽排出管道相连。最下层的最左侧热回收管4出口穿过污泥料仓1的仓壁(穿越处与仓壁焊接),通过仓外连接管道与设置于污泥料仓1外的热水回收罐进水管道相连。

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每层的出口与上层通道的进口通过“口”字形通道相连通,最底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的进口通过管道与干化机的尾气出口相连通,最上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通过管道与相配套的引风机进口相连通。尾气进入余热回收通道5的进口及尾气排出余热回收通道的出口如附图2所示,相邻两层余热回收通道的“口”字形连接管剖面示意图见附图3。

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与污泥料仓1外壁通过焊接联接,通道中的尾气余热通过仓壁与仓内污泥实现热量交换,进而加热污泥。“口”字形连接管的作用是将上下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连通,所有相邻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通过“口”字形连接管实现串联,进而实现所有层级回收通道的串联。余热尾气从最底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进口进入,串联进入上一层通道,最后,通过最上层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的出口,由引风机引入其他后续设备。

本发明通过在污泥料仓1内设置的余热回收管4及在污泥料仓3外设置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回收余热回收管4和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的热流体余热,用以加热经过污泥进口2投加到污泥料仓1的脱水湿污泥。污泥受热离析,不仅温度升高,提高了热利用效率,还改善了污泥的流动性,还可以省去传统湿污泥储仓的破拱设备,降低设备投资和能耗。

为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多层余热回收管4之间平行设置,且呈正三角形排列,相邻余热回收管4的管间距为200㎜~400㎜,此种结构一是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二是防止污泥结块架桥。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料仓1采用厚度为6~16毫米的碳钢钢板焊接拼装而成;污泥进口2采用6~12毫米的碳钢钢板焊接拼装后与料仓1相连;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采用4~6毫米的碳钢钢板,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设置污泥料仓1四周侧壁外侧上,在四个角拐角处折弯成断面尺寸为200x100毫米的“[”形后,与污泥料仓1焊接拼装而成;余热回收管4采用d50的无缝碳钢管。

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脱水湿污泥通过污泥进口2送入至污泥料仓1内;

步骤二:污泥干化机的尾气出口排出的90℃~125℃的尾气,通过管道进入最底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通过口字形连接管向上传输至上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内,最后经过最顶层的尾气余热回收通道5的出口排出至引风机;

步骤三:污泥干化机的蒸汽管道排出的120℃~150℃的废蒸汽,通过管道进入最顶层的一个余热回收管4,废蒸汽通过半圆形弯头41向同一层的所有余热回收管4依次进行传输,再通过无缝碳钢管42进入下一层的余热回收管4内,最后通过最底层的一个余热回收管4的出口排出至热水回收罐中;

步骤四:脱水湿污泥在步骤二中,通过仓壁实现热交换,以及在步骤三中,通过余热回收管4的管壁实现热交换,受热后的脱水湿污泥离析成糊状污泥,在重力及上层污泥的压力下自行流出与污泥料仓1焊接在一起的敞开式污泥出口3,进入其它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回收式湿污泥仓储方法简单,容易实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