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作为净水机的耗材,滤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滤胆。然而,随着净水机的推广,它们在应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了:中、低价位净水机大多采用开放式内胆配置裸机模式。内置内胆的壳体吊装在机座下方的机器结构,虽然壳体可以重复使用,相应降低消费者更换滤胆费用的10~20%,但也相应产生产品结构单一、内胆更换及滤腔清洗困难等难题。通常下置开放式滤筒的净水机通过内置内胆的壳体直接放置在厨柜内,在更换内胆时需要将净水机取出、架空,再将专用滤胆扳手由下而上套在壳体上,用力旋转才可以松动壳体与机座的螺纹连接拆下壳体。更换新内胆后再用力将内置内胆的壳体拧紧在机座下方,整个操作过程非常吃力。由于装有水的净水机很重,并且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水污染处理非常麻烦,至今极少有清洗滤筒内腔的范例。而且,由于内胆是放置在滤筒内的,更换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漏水现象。就卧式净水机而言,使用十分方便:既可以放置在厨房橱柜台面上,也可以放置在橱柜内;只需将机器直接放置在使用位置上即可,无需打孔吊挂机器。由于滤胆位于机座上方,更换滤胆比较方便,相对省时省力。但采用座式净水机结构的最大难题在于机器操作面小,显示部件和操作控制装置只能设置在机器侧立面上,顶面用于更换滤胆,而且过水控制部件无处可放。鉴于净水器的长宽尺寸有限,通常小于500毫米×200毫米×450毫米,因此将显示控制装置设在在机器侧立面上将影响滤胆的设置数量。而且当使用封闭滤胆时,由于滤胆的水口朝下,更换时滤胆里的水会由滤胆水口流出污染周围环境。处于所更换滤胆前、后级滤胆里的水也分别由所脱卸滤胆的对应机座进、出水管路流出,直至净水机里的水位重新平衡为止,因此,尽管下置机座的座式净水机具有提取滤胆方便的特点,但也很少采用该模式。当使用开放式滤筒的内置滤胆时,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操作非常麻烦,至今极少有清洗滤筒内腔的范例。由于放置净水机的环境通常都比较差,在更换滤胆过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还导致浸泡橱柜甚至损坏柜板。鉴于滤胆更换一直伴随着净水机使用的全过程,由更换滤胆和清洗过滤通道引出的相关问题会经常反复出现。此外,净水机长时间使用过后其滤筒及管路内壁结垢现象非常严重,净水机的净水处理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由于没有解决上置开放式滤筒的内腔清洗及含有大量杂质的污水排放问题和提取内置滤胆的问题,以致极少采用下置机座的机型。甚至,至今尚没有可以清洗滤筒的净水机面市。另一方面,净水机的更换滤胆及清洗维护需要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费工、费时但收费又不能高,以及缺少清洗手段,专业人员也不愿提供上门清洗服务,故很少向用户提及机器清洗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用户只知道更换滤胆,却极少有人知道要定期清洗机器。此外,现有的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滤胆净水机对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通常,机器排放掉的“浓水”是制取的“纯水”的3-5倍。这些“浓水”都是经过前置微滤膜滤胆过滤处理后的净水,直接排放非常可惜。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净水器很难得到更广泛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设置排浓水泵装置及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的净水机,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具有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及双层过水通道的净水机,包括1-4个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相应的紧固装置、包括增压泵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设置增压泵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上固定装置和上紧固结构并连接配合构成的活接装置;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增压泵及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中1-4个串接的前置滤胆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滤胆由上向下放入在u型滤胆仓内并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固定;该活接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或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并通过活接装置分别置于上置模块上的上固定装置与u型滤胆仓的上紧固结构活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并且上置模块上进水管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的第一级前置滤胆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依次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和增压泵进水端管路;倒置并固定在u型滤胆仓内的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连接增压泵出水端管路,其排浓水口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出水口或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的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后续通道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对应上置模块上出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或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的对应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再连接u型滤胆仓的后续通道及上置模块上的出水管路;该后续通道或是设置在u型滤胆仓的过水通道或是在u型滤胆仓内设置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过水通道;脱开活接装置之上固定装置与上紧固结构之间的连接配合,过滤通道中的上、下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的分离而断开。
一种具有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及双层过水通道的净水机,包括1-4个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相应的紧固装置、包括增压泵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设置增压泵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上固定装置和上紧固结构并连接配合构成的活接装置;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增压泵及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中1-4个串接的前置滤胆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滤胆由上向下放入在u型滤胆仓内并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固定;该活接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或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两外接水口和运行位置、反冲位置及关闭位置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反冲后续管路,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双向对接水口)的双向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设置两个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前置滤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并通过活接装置分别置于上置模块上的上固定装置与u型滤胆仓的上紧固结构活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该前置水路切换装置的两个外接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路和反冲后续管路,并且围绕外伸出上端面的转动轴体设置的等分切换位置依次对应运行位置和反冲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或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在位于下端面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设置一组2-5个水口,分别与相关双向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相应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前置过滤通道中需要反冲前置滤胆的两个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中该组2-5水口中的前水口(第一个水口)连通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第一级前置滤胆用于进水并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依次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和置于u型滤胆仓内的增压泵进水端管路;倒置并固定在u型滤胆仓内的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连接增压泵出水端管路,其排浓水口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出水口或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的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另设的后续通道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对应上置模块上出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或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的对应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再连接u型滤胆仓的后续通道及上置模块上的出水管路;该后续通道或是设置在u型滤胆仓的过水通道或是在u型滤胆仓内设置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过水通道;脱开活接装置之上固定装置与上紧固结构之间的连接配合,过滤通道中的上、下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的分离而断开。
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设置过水通道;所述的两个外接水口通过该过水通道设置在封闭腔体下端面上;该过水通道或位于固定盘下部或位于封闭腔体下端面或位于固定盘和封闭腔体下端面之间。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逆向止水阀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及排浓水出水管路、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以及电控装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管路分别连接排浓水控制装置进水端和逆向止水阀装置进水端,并且逆向止水阀装置出水端连通上置模块上的进水管路构成具有单向的排浓水回用管路系统;上排浓水控制装置或是排浓水电控阀或是排浓水泵;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的监测探头或位于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水端管路中,或位于u型滤胆仓内增压泵与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在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中,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控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关闭并且通过逆向止水阀装置单向过水;当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高于限值后,电控装置控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的排浓水排出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出水管路,直至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
还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及设置水量监测装置的排浓水箱、下排浓水控制装置和进水电控阀,以及电控装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管路连接的排浓水箱为u型滤胆仓壳体与固定滤胆形成的内腔结构;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或置于上置模块上或置于u型滤胆仓上;置于u型滤胆仓上并连接在排浓水箱下部出水口和增压泵进水口之间的下排浓水控制装置或是排浓水电控阀或是排浓水泵,并且与进水电控阀择一导通;该水量监测装置或是水位监测装置或是流量监测装置;在开启纯水制水控制阀后电控装置通过水量监测装置监测到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量:高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排浓水控制装置和增压泵运行,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低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和增压泵运行并关闭下排浓水控制装置。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尾端并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净水管路;所述的排浓水控制装置是排浓水泵;在开启净水管路的承压式控制阀后电控装置通过水量监测装置监测到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量:高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排浓水泵运行,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低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运行并关闭排浓水泵。
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的两个外接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路和反冲后续管路,并且反冲后续管路末端连接净水管路;前置过滤通道的运行模式与反冲模式两者择一运行。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入水电控阀、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以及电控装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管路分别连接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进水端和入水电控阀进水端,并且入水电控阀出水端连通置于u型滤胆仓的排浓水箱进水口;下排浓水控制装置或是排浓水电控阀或是排浓水泵;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的监测探头或位于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水端管路中,或位于u型滤胆仓内增压泵与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在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中,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控制入水电控阀导通并且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高于限值后,控制关闭入水电控阀并且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的排浓水排出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出水管路,直至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并导通入水电控阀。
所述的机座还设置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尾端并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净水管路;所述的出水管路设置控制出水的承压式控制阀;两个承压式控制阀的后端合二为一;所述的反冲后续管路末端或连接出水管路承压式控制阀的前端或连接净水管路承压式控制阀的前端或连接在两个承压式控制阀的后端,并且前置过滤通道的运行模式与反冲模式两者择一运行。
所述的u型滤胆仓是设置放置滤胆的滤胆腔和和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设施腔组合的双腔结构;所述u型滤胆仓内的各过水控制部件置于设施腔内并通过设置在u型滤胆仓底面的过水管路接入过滤通道中。
本发明与现有设置排浓水回用管路系统的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机器水路控制结构简单、排浓水利用系统涉及的过水控制部件少、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反渗透膜滤胆和纳滤膜滤胆排放的“浓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功能,并且在确保机器过滤通道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地控制了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的利用时机及程度,避免了以往只考虑充分利用排浓水,没有考虑排浓水中杂质浓度对相关滤胆滤料层寿命的影响的情况,导致相关滤胆寿命缩短、相应增加滤胆更换费用的问题出现,从而在不缩短相关滤胆正常寿命的前提下,使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得到更好地利用,并且可以进行“高程输出排浓水”,从而使净水管路的利用和结构设置具有多样性。另外,滤胆提取更换方便,不会出现更换滤胆过程中过滤通道中的水溢出机外污染环境的情况,并且可以取下放置内胆的滤筒进行单独拆卸清洗,以及清洗u形滤胆腔体;鉴于u形滤胆腔体构成支撑滤胆的下置滤胆仓,同时将过水控制部件设置在上置模块上便于维修,使机器构成双层盖结构,从而在有限的尺寸空间内,具有较大面积的“上操作面”和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放置空间,并可以便捷开启下置滤胆仓,同时满足显示控制、部件维修、滤胆更换、滤仓清洗各自的功能需要,以及机器结构简单、低成本的制造要求,使用者可以自行开启上盖更换滤芯,避免由专业人员预约上门服务引起的不便和服务支出,相应降低了滤芯的使用成本,同时也方便了远程用户。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逆向止水阀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和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增压泵、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增压泵、排浓水箱、下排浓水控制装置、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和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进水电控阀、增压泵、排浓水箱、下排浓水控制装置、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净水管路、进水电控阀、入水电控阀、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和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增压泵、排浓水箱、排浓水泵、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净水管路、具有“同盘连接闭环切换”模式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及反冲后续管路、进水电控阀、入水电控阀、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和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增压泵、排浓水箱、排浓水泵、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两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进水管路和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出水管路、设置承压式控制阀的净水管路、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具有“异盘连接闭环切换”模式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及反冲后续管路、进水电控阀、入水电控阀、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和电控装置,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与设置增压泵、排浓水箱、排浓水泵、倒置的反渗透膜滤胆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两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的前置过滤通道组合构成的净水机水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连接各滤胆和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滤通道分别连接机座进、出水管路构成过滤通道。选择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对机座过滤通道中涉及的相关过水管路进行控制;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水路切换器或过水控制阀或水压力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水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紫外线杀菌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或tds探头或水位监控装置十者之一的部件,其中:
作为过水控制部件之一的水路切换器,指用于改变原有某个“受控”滤胆进、出水口过水方向,从而对该“受控”滤胆进行单独反冲清洗的装置。没有设置水路切换器的滤胆,或者不能通过水路切换器改变滤胆进、出水口过水方向,继而对该滤胆进行单独反冲清洗的滤胆不属于“受控”滤胆。
作为过水控制阀之一的进水阀、排水阀、回水阀、逆止阀、止水阀、溢流阀均用于管路过水通、断控制。此外,过水控制阀还包括减压阀。上述各阀既可以是电控阀也可以是手动阀。过水电控阀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盖板及电控阀芯装置组成的盖板装置。
作为水压控制开关之一的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用于通过管路水压变化控制电路开关,其中低压控制开关设置一个管路接口;高压控制开关设置进、出两个管路接口。水压控制开关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电控开关装置构成的盖板装置。
流量传感器用于通过过水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并累计过水流量;本案中,流量传感器也包括只通过过水是否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开、关信号的流量开关。
水泵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位于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进水管路的水泵。该水泵用于增加反渗透膜滤胆进水管路中的水压,满足反渗透膜滤胆运行需要;另外还可以在需要设置抽水的过水管路中设置用于抽水的水泵,如针对u型蓄水腔,在排浓水回水管路中设置水泵向高处输水。
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排水流量。本案所指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至少或是组合电磁阀、自动冲洗组合阀、自动冲洗阀、累计冲洗阀、智能冲洗阀、废水比六者之一的流量控制装置。
紫外线杀菌装置,对管路过水进行紫外线杀菌。
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分离密封插接壳体。设置组合式对接腔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换内置的裸胆或内置的插接式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如废水比)。
tds探头用于监测过滤通道中各特定位置处的溶解性总固体数值。
水位监控装置,监测蓄水腔内的蓄水水位并输出控制信号。
上述各过水控制部件均是常规现有技术,并不说明本案中一定要全部采用上述各过水控制部件。至于设置微滤膜或超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的净水机需要配置哪些过水控制部件,则需要根据各种机型的具体需要进行配置并连接相应的过水管路,均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本案不再对上述常用过水控制部件的功能、原理及连接的过水管路进行说明。
实施例1。一种具有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及双层过水通道的净水机,包括1-4个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相应的紧固装置、包括增压泵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设置增压泵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上固定装置和上紧固结构并连接配合构成的活接装置;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增压泵及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中1-4个串接的前置滤胆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滤胆由上向下放入在u型滤胆仓内并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固定;该活接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或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第一级前置滤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并通过活接装置分别置于上置模块上的上固定装置与u型滤胆仓的上紧固结构活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并且上置模块上进水管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的第一级前置滤胆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依次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和增压泵进水端管路;倒置并固定在u型滤胆仓内的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连接增压泵出水端管路,其排浓水口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出水口或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的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后续通道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对应上置模块上出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或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的对应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再连接u型滤胆仓的后续通道及上置模块上的出水管路;该后续通道或是设置在u型滤胆仓的过水通道或是在u型滤胆仓内设置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过水通道;脱开活接装置之上固定装置与上紧固结构之间的连接配合,过滤通道中的上、下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的分离而断开。
附图1中,反渗透膜滤胆24设置三个水口:其进水口通过增压泵4连接前置滤胆2,其纯水口连接纯水管路10,其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管路9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和排浓水箱15,以及与进水电控阀3择一导通的回水电控阀7,并且设置水量监测装置(未示出)的排浓水箱15的进水管路13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的出水端,回水电控阀7的进、出水端分别连接排浓水箱15下部的出水管路和增压泵4的进水管路构成排浓水回水管路系统,该水量监测装置或是水位监测装置或是流量监测装置;在开启纯水制水控制阀并且过滤通道运行过程中,电控装置(未示出)通过水量监测装置监测到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量:高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导通回水电控阀7和增压泵4运行,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3;低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3和增压泵4运行并关闭回水电控阀7。该净水机还包括排浓水泵11、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的监测探头62a或位于反渗透膜滤胆24的排浓水口,或位于反渗透膜滤胆24的进水口。排浓水泵11进水端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的出水管路13。在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中,当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电控装置控制该排浓水泵关闭并且排浓水回水管路系统运行;当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监测的tds数值高于限值后,电控装置控制该排浓水泵11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24排浓水口的排浓水排出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口,直至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关闭该排浓水泵11。通过回水电控阀7与进水电控阀3之间的择一导通,增压泵或通过回水电控阀7抽取排浓水箱内的排浓水制取纯水,或通过进水电控阀抽取前置过滤通道进水管路1中的自来水制取纯水。
本案中,反渗透膜滤胆24纯水口连接的纯水管路10既可以设置后置活性炭滤胆25和后置矿化滤胆,也可以只设置后置活性炭滤胆25,还可以不设功能化滤胆。
通常,将过滤通道中反渗透膜滤胆24的进水端之前的过滤通道部分称为前置过滤通道。增压泵可以位于前置过滤通道的任何位置处,包括第一级前置21的进、出水管路,以及第二、三级前置滤胆22、23的进、出水管路,但优选置于前置滤胆与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从而确保反渗透膜滤胆具有足够的运行水压压力,而且处于前置过滤通道中的相关滤胆承受较低水压(入户自来水管压)。另外,还可以将两个或三前置滤胆组合构成一个复合前置滤胆。
只要串接回水电控阀7回水管路的出水端与前置过滤通道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泵之前的前置过滤通道,即符合“回水电控阀的出水端连接增压泵的进水管路”。本案中将第一级前置滤胆21的进、出水端位置处,以及第二级前置滤胆22和第三级前置滤胆23的进、出水端位置处(增压泵前)都视为“增压泵的进水管路”,其中优选增压泵4位于置于前置滤胆2与反渗透膜滤胆24之间的管路中。
另外,该回水电控阀7的出水端在前置过滤通道中也可以连接第一级前置滤胆21进、出水管路中,还可以连接第二级前置滤胆22的进、出水管路中前置滤胆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常为1-4个。
回水电控阀7的进水端连接排浓水箱15下部的出水管路,并通过浓水储水箱15的进水端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的出水管路。
本案中,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的监测探头“位于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的表述包括位于反渗透膜滤胆与前置滤胆之间的连接管路中,其中优选置于前置滤胆后的增压泵与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的监测探头62a“位于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表述包括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的进、出水管路中,其中优选置于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的进水管路中。上述两种监测模式属于直接监测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tds预设值高出监测探头所在位置处正常tds(如正常运行模式下的初始数值)值较多时,排浓水泵装置11较少启动,排浓水tds浓度较高对反渗透膜滤胆滤料层的影响较大。
本案中,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8或设置单限值或设置双限值。对于单限值,采用一个限值控制排浓水泵装置11运行或关闭;对于双限值,分别采用一组限值用于控制排浓水泵装置11运行和关闭。
通常,分别采用数值较大的上限值控制排浓水泵11运行,数值较小的下限值控制排浓水泵11关闭。
实施例2。一种具有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及双层过水通道的净水机,包括1-4个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相应的紧固装置、包括增压泵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设置增压泵和过水管路及后续通道的u型滤胆仓,以及设置上固定装置和上紧固结构并连接配合构成的活接装置;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增压泵及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中1-4个串接的前置滤胆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滤胆由上向下放入在u型滤胆仓内并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固定;该活接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或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两外接水口和运行位置、反冲位置及关闭位置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设置进、出水管路和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反冲后续管路,以及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和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双向对接水口)的双向过水管路的上置模块、设置两个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前置滤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并通过活接装置分别置于上置模块上的上固定装置与u型滤胆仓的上紧固结构活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该前置水路切换装置的两个外接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路和反冲后续管路,并且围绕外伸出上端面的转动轴体设置的等分切换位置依次对应运行位置和反冲位置,以及关闭位置或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在位于下端面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设置一组2-5个水口,分别与相关双向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相应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前置过滤通道中需要反冲前置滤胆的两个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中该组2-5水口中的前水口(第一个水口)连通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第一级前置滤胆用于进水并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依次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和置于u型滤胆仓内的增压泵进水端管路;倒置并固定在u型滤胆仓内的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连接增压泵出水端管路,其排浓水口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其出水口或是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的过水管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通过另设的后续通道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对应上置模块上出水管路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或是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并与上置模块上的对应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继而再连接u型滤胆仓的后续通道及上置模块上的出水管路;该后续通道或是设置在u型滤胆仓的过水通道或是在u型滤胆仓内设置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过水通道;脱开活接装置之上固定装置与上紧固结构之间的连接配合,过滤通道中的上、下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的分离而断开。
两外接水口分别是中央外接水口和偏心外接水口。
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7可以是“异盘连接闭环切换”的结构模式(参见附图6):包括设置具有相同等分切换位置及对应切换面的转动盘1和固定盘2、转动轴体,以及腔体和端盖及密封件组合构成封闭腔体;设置中央外接水口和偏心外接水口的封闭腔体还在上、下端面上分别设置过轴孔和与固定盘对应的水口通道;转动轴体操控端伸出上端面过轴孔并在两者间设置密封件;同转动轴体联动的转动盘与固定盘接触配合构成密封切换界面并置于封闭腔体内,位于转动盘同一圆上的相邻两切换水口与盘中心连线构成等分切换位置,转动盘上设置有三个水口:连通封闭腔体内腔及偏心外接水口的外水口11、相互连通的中央水口12和过渡水口13,外水口11与过渡水口13位于同一圆上相邻的等分切换位置上,中央水口12位于盘中央;固定盘2上设置与转动盘1三个水口对应的多个水口并各自通过封闭腔体下端面上的水口通道,其中固定盘中央设置中央水口22;转动盘中央水口12或直接连接作为中央外接水口的固定盘中央水口22,或通过固定盘中央水口22连接设置在封闭腔体下端面中央处的中央外接水口;通过封闭腔体水口通道依次连接前置过滤通道中首端及需要反冲前置滤胆的前、后两端并对应位于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的一组水口,如分别对接需要反冲的四个前置滤胆41、42、43、44的五个水口21、23、24、25、26,并且水口个数较等分切换位置的个数或少一个或至少少二个,其中位于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该组水口中前、后两端的前、后水口21、26分别与前置过滤通道中的首端,以及最后一个需要反冲前置滤胆44的出水端连接;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或是关闭位置或是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其中对于关闭位置,位于固定盘2后水口26后面并位于固定盘后水口26和前水口21之间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为封闭转动盘水口的关闭位置;对于阻断位置,除固定盘前水口21所在等分切换位置和关闭位置之外,其他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为封闭转动盘水口的阻断位置;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的其他水口被转动盘封闭;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通过固定盘前水口21或对接转动盘上的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或对接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继而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81,相应的转动盘1过渡水口13或外水口11对应固定盘2的关闭位置并连通机座的反冲后续管路85,前置过滤通道的尾端连接反渗透过滤通道和机座的出水管路82构成运行模式;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1以等分切换位置为单位转动切换,相应一个前置滤胆4的出水口或通过转动盘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或通过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81,该前置滤胆的进水口相应或通过转动盘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或通过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连通机座的反冲后续管路85构成该前置滤胆的反冲模式:对于关闭位置结构,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1转动切换至转动盘同一圆上连通机座进水管路81的水口位于固定盘关闭位置上时关闭运行模式;对于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1转动切换至转动盘同一圆上水口位于固定盘阻断位置上时断开相关的反冲通道,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转动盘同一圆上连通机座进水管路81的水口位于固定盘关闭位置上时关闭运行模式;当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对应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通过固定盘前水口21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81的切换位置上时恢复运行模式。
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7也可以是“同盘连接闭环切换”的结构模式(参见附图6):包括设置具有相同等分切换位置及对应切换面的转动盘1和固定盘2、设置下端口和上部壁孔的空心转动轴体,以及设置大、小腔结构的腔体和端盖及密封件组合构成封闭腔体;小腔结构的上端面和侧壁上分别设置过轴孔和中央外接水口,对应大腔结构的封闭腔体上设置偏心外接水口,并且在封闭腔体的下端面上设置与固定盘对应的水口通道;空心转动轴体操控端伸出上端面过轴孔并在两者间设置密封件;同转动轴体联动的转动盘与固定盘接触配合构成密封切换界面并置于封闭腔体的大腔内,且以另设的隔水密封件置于空心转动轴体与腔体之间构成密封的大、小腔结构;位于转动盘同一圆上的相邻两切换水口与盘中心连线构成等分切换位置,转动盘1上设置有三个水口:连通封闭腔体内腔及偏心外接水口的外水口11、相互连通的中央水口12和过渡水口13,外水口11与过渡水口13位于同一圆上相邻的等分切换位置上,位于盘中央处的中央水口12与空心转动轴体的下端口密封连接,并通过空心转动轴体上部壁孔连通密封小腔的内腔及小腔侧壁上的中央外接水口;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设置与转动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二个水口11、13对应的多个水口并与封闭腔体的水口通道对应,通过封闭腔体水口通道依次连接前置过滤通道中首端及需要反冲前置滤胆的前、后两端并对应位于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的一组水口,如分别对接需要反冲的四个前置滤胆41、42、43、44的五个水口21、23、24、25、26,并且水口个数较等分切换位置的个数或少一个或至少少二个,其中位于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该组水口中前、后两端的前、后水口21、26分别与前置过滤通道中的首端,以及最后一个需要反冲前置滤胆44的出水端连接;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或是关闭位置或是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其中对于关闭位置,位于固定盘后水口后面并位于固定盘后水口和前水口之间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为封闭转动盘水口的关闭位置;对于阻断位置,除固定盘前水口所在等分切换位置和关闭位置之外,其他未设水口的等分切换位置为封闭转动盘水口的阻断位置;固定盘同一圆等分切换位置上的其他水口被转动盘封闭;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通过固定盘前水口21或对接转动盘上的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或对接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继而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81,相应的转动盘过渡水口13或外水口11对应固定盘的关闭位置并连通机座的反冲后续管路85,前置过滤通道的尾端连接反渗透过滤通道和机座的出水管路82构成运行模式;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以等分切换位置为单位转动切换,相应一个前置滤胆4的出水口或通过转动盘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或通过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81,该前置滤胆4的进水口相应或通过转动盘过渡水口13及中央外接水口或通过外水口11及偏心外接水口,连通机座的反冲后续管路85构成该前置滤胆的反冲模式:对于关闭位置结构,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转动盘同一圆上连通机座进水管路的水口位于固定盘关闭位置上时关闭运行模式;对于阻断位置和关闭位置组合位置,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转动盘同一圆上水口位于固定盘阻断位置上时断开相关的反冲通道,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转动盘1同一圆上连通机座进水管路81的水口位于固定盘关闭位置上时关闭运行模式;当转动轴体带动转动盘转动切换至对应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通过固定盘前水口21连通机座的进水管路的切换位置上时恢复运行模式。
封闭腔体下端面设置的水口通道既可以是与固定盘各水口密封对接的多个独立的水口通道,也可以是将固定盘各水口外露的单个水口通道,还可以是部分独立的水口通道与单个水口通道的组合结构。总之,封闭腔体既保证转动盘与固定盘之间的密封切换,又可以通过下端面设置的水口通道使固定盘各水口外伸至腔体的下端面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设置过水通道;所述的中央外接水口和偏心外接水口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通过该过水通道设置在封闭腔体下端面上;该过水通道或位于固定盘下部或位于封闭腔体下端面或位于固定盘和封闭腔体下端面之间。过水通7就是置于封闭腔体下端面中央处连接中央外接水口对接固定盘中央水口22的对接结构(与中央外接水口合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央外接水口与偏心外接水口具有泛指意义,其中中央外接水口并不仅限于位于封闭腔体底面中央处,凡与固定盘中央水口22密封对接的封闭腔体底面水口都视为是“位于封闭腔体下端面中央处的中央外接水口”,以便区别于偏心外接水口。除中央外接水口之外的其他偏离(隔离)位置设置通过过水通道连通封闭腔体内腔的接口均视为偏心外接水口,封闭腔体内腔与封闭腔体外侧以过水通道连通并存在偏心外接水口,即便该偏心外接水口不限于设置封闭腔体下端面,例如设置于封闭腔体的圆周侧壁上,甚至置于封闭腔体的上端面,或者封闭腔体与机座之间为连体结构使得内腔与机座的进水口(进水管路)或反冲后续管路直接连通,也视为封闭腔体内腔与机座进水管路或者封闭腔体内腔与反冲后续管路之间存在偏心外接水口和过水通道7。
在此基础上,当偏心外接水口设置在封闭腔体的下端面上时即成为同向偏心外接水口(与中央外接水口同处于封闭腔体的下端面上)。此外,过水通道包括过水口(孔)的结构,此时该过水口也是偏心外接水口,即偏心外接水口和过水通道7合为一体。除封闭腔体下端面中央处设置连接固定盘中央水口的中央外接水口外,其他位置都可以设置偏心外接水口并与中央外接水口相隔。过水通道7就是置于封闭腔体下端面中央处连接中央外接水口对接固定盘中央水口22的对接结构。
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中,所述净水机采用设置逆向截止阀装置54的排浓水回用管路系统构:
附图1中,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逆向止水阀装置54、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及排浓水出水管路83、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以及电控装置(未示出);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5出水端管路分别连接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进水端和逆向止水阀装置54进水端,并且逆向止水阀装置54出水端连通上置模块8上的进水管路81构成具有单向的排浓水回用管路系统;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或是排浓水电控阀521或是排浓水泵522;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的监测探头62a或位于上置模块8上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5进水端管路中,或位于u型滤胆仓9内增压泵6与反渗透膜滤胆45之间的管路中;在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中,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控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关闭并且通过逆向止水阀装置54单向过水;当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监测的tds数值高于限值后,电控装置控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45排浓水口的排浓水排出上置模块8上的排浓水出水管路83,直至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
逆向止水阀装置6的出水端连接第一级前置21的进水管路。机器运行过程中,机器进水管路1的入户自来水在管压的作用下连同流经回水管路逆向止水阀的排浓水一起通过第一级前置、第二级前置滤胆,第三级前置滤胆,并在增压泵6的作用下进入反渗透膜滤胆25进水口后分成两路,一小部分经纯水口及后续通道流出;而大部分由排浓水口流出并经过排浓水流量控制部件5、逆向止水阀装置54接入进水管路81被再次利用。随着排浓水管路中的排浓水被反复利用,该排浓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的浓度(即数值)越来越高,会影响反渗透膜膜滤胆45的寿命,因此必须将超过预设限值的排浓水直接排放掉。因此,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45排浓水口的排浓水由排浓水出水管路83排出,直至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62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关闭,继而使回用管路中排浓水的tds浓度重新降低至较低并且可利用的状态。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中,所述净水机采用设置排浓水箱和下排浓水控制装置52的排浓水回用管路系统构:
附图2中,净水机还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及设置水量监测装置的排浓水箱51、下排浓水控制装置52和进水电控阀61,以及电控装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5出水管路连接的排浓水箱51为u型滤胆仓9壳体与固定的滤胆4之间形成的内腔结构;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61或置于上置模块8上或置于u型滤胆仓9上;置于u型滤胆仓9内连接在排浓水箱51下部出水口和增压泵6进水口之间的排浓水控制装置52或是排浓水电控阀521或是排浓水泵522,并且与进水电控61阀择一导通;该水量监测装置或是水位监测装置或是流量监测装置(均未示出);在开启纯水制水控制阀(未示出)后电控装置通过水量监测装置监测到排浓水箱51中的排浓水水量:高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排浓水控制装置52和增压泵6运行,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61继而关闭进水管路81中的入户自来水;低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61和增压泵6运行并关闭下排浓水控制装置52。
作为改进,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5出水管路还可以连接设置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及排浓水出水管路83。当排浓水回水管路系统异常不能正常运行后,电控装置控制上排浓水控制装置52a导通运行排放排浓水(附图3)。
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尾端并设置承压式控制阀86的净水管路84;所述的下排浓水控制装置52是排浓水泵522;在开启净水管路84中的承压式控制阀86后电控装置通过水量监测装置监测到排浓水箱51中的排浓水水量:高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排浓水泵522运行,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61;低于控制下限后电控装置控制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进水电控阀31运行并关闭排浓水泵522(附图4)。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上置模块上的出水管路82设置纯水制水控制阀87;净水管路中的承压式控制阀86出水端与纯水制水控制阀出水端连通,承压式控制阀86与纯水制水控制阀或同为关闭状态或为择一出水状态(参见附图6)。
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的前置水路切换装置的两个外接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路和反冲后续管路85,并且反冲后续管路85末端连接净水管路84;前置过滤通道的运行模式与反冲模式两者择一运行(附图5)。
实施例7。在实施例4、5、6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入水电控阀、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设置tds限值的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以及电控装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管路分别连接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进水端和入水电控阀进水端,并且入水电控阀出水端连通置于u型滤胆仓的排浓水箱进水口;下排浓水控制装置或是排浓水电控阀或是排浓水泵;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的监测探头或位于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水端管路中,或位于u型滤胆仓内增压泵与反渗透膜滤胆之间的管路中;在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中,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控制入水电控阀导通并且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当电控装置通过溶解性总固体监测装置监测的tds数值高于限值后,控制关闭入水电控阀并且上排浓水控制装置运行将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的排浓水排出上置模块上的排浓水出水管路,直至监测的tds数值低于限值后关闭上排浓水控制装置并导通入水电控阀。
实施例8。在实施例5、6。7的基础上,所述的机座还设置连通前置过滤通道尾端并设置承压式控制阀86的净水管路84;所述的出水管路设置控制出水的承压式控制阀87;两个承压式控制阀的后端合二为一;所述的反冲后续管路85末端或连接出水管路82承压式控制阀87的前端或连接净水管路84承压式控制阀86的前端或连接在两个承压式控制阀的后端,并且前置过滤通道的运行模式与反冲模式两者择一运行(附图6)。
实施例9。实施例9是最优实施例。在实施例1、2、3、、4、5、6、7的基础上,所述的u型滤胆仓9是设置放置滤胆4的滤胆腔和和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设施腔组合的双腔结构;所述u型滤胆仓内9的各过水控制部件置于设施腔内并通过设置在u型滤胆仓底面的过水管路接入过滤通道中。
通常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排出的排浓水与纯水口流出的纯水之比为3∶1左右,而且排浓水水质是经过前置滤胆过滤处理后的净水,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净水用于洗涤用水,从而既避免将排浓水直接排入下水管路造成的水资源大量浪费,又减少前置滤胆对该排浓水进行处理所对应产生的滤胆滤料层损耗。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本案中,将过滤通道中设置向上的插接水口(包括用于插接的滤胆水口)统称为下插接水口;将向下的插接水口(包括用于插接的滤胆水口)统称为上插接水口。
本案中所述的机座既可以是u形滤胆仓,也可以是上置控制模块,还可以是固定在机座或u形滤胆仓上的滤胆(包括自支撑滤胆)。滤胆与机座的水口对接模式为常规的三种模式:
1、由上向下放入并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的滤胆,或设置封闭壳体或设置带筒盖的开放式壳体;该滤胆紧固装置或是螺纹连接结构,或是旋卡连接结构,或是标准件连接结构;各滤胆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底面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及连接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密封连接。
2、各滤胆由上向下放入并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所述的上置模块放置过水控制部件并设置连通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及向下的上对接水口;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滤胆;在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该滤胆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上置模块向下的上插接水口相互密封对接。
3、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及过水管路;所述的u型滤胆仓底面上设置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及过水管路;所述的滤胆分别设置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和向下的上对接水口;在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固定在u型滤胆仓底面上后,该滤胆向下的上对接水口与u型滤胆仓底面向上的下插接水口及过水管路相互密封对接;在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该滤胆向上的下对接水口与上置模块向下的上插接水口相互密封对接;所述的过水控制部件或设置在上置模块的过水管路中,或设置在u型滤胆仓底面的过水管路中,或分别设置在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底面各自的过水管路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u型滤胆仓既可以是放置滤胆的单腔结构,也可以是放置滤胆及过水控制部件的双腔结构。其中,对于单腔结构,滤胆或者滤胆及某些过水控制部件位于一腔内;如果要将该单仓结构设置成蓄水腔,则要考虑置于该单腔结构内的过水控制部件是否要进行防水处理,必要时增加密封防水结构,或者将过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移至蓄水腔外。对于双腔结构,将相关的过水控制部件放置在另设的设施腔内。即便设置蓄水腔,也只需将放置滤胆的u型滤胆仓设置成蓄水腔,仍保留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设施腔。
作为优选的双腔结构,将增压泵和排浓水泵装置设置在设施腔内,并将滤胆腔设置成蓄水腔。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连接纯水管路的出水管路82和连接净水的净水管路84,以及连接排浓水的排浓水出水管路83,从而便于上置模块的拆装。当脱开活接装置,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分开后,自然将上置模块连同用于柜下机型的外接软管一并移开,从而便于u型滤胆仓的装卸滤胆、清洗蓄水腔,以及更换过水控制部件的操作。
另外,由于上置模块设置的外接排浓水口高于u型滤胆仓,为此通过排浓水泵装置将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的排浓水加压排出外接排浓水口及外接软管。尤其是对于柜下式机型,当加压出水管路与纯水管路连通构成出水管路时,通过排浓水泵装置将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加压排出位于柜台上的纯净水龙头。
在上述涉及活接装置的各实施例中,机器作用在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包括自支撑滤胆)之间的活接装置,通过以下两类连接模式的几种连接结构相互配合并构成一体。
第一种模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活接装置以螺纹连接模式连接时,u型滤胆仓既可以设置与螺母件连接配合的螺栓结构。u型滤胆仓上的螺栓结构穿过上置模块的通孔结构与螺母件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另外,还可以将该螺栓结构设置成螺钉,与作用在上置模块上并穿过通孔结构的带限位台阶的螺母件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
第二种模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活接装置以螺纹连接模式连接时,u型滤胆仓也可以设置与螺栓件连接配合的螺母结构。u型滤胆仓上的螺母结构,与作用在上置模块上并穿过通孔结构的螺栓件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该螺母结构设置成台阶结构并穿过上置模块的通孔结构,与作用在上置模块上的螺栓件(螺钉)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
作为螺纹结构的派生简易装置,上置模块还可以采用紧固标准件,与u型滤胆仓相应的螺纹结构连接配合。
第三种模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活接装置以旋卡连接模式连接时,u型滤胆仓还可以设置与圆弧形径向牙扣件旋接配合的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并在两个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之间设置缺口,用于穿过上置模块上通孔结构的圆弧形径向牙扣件插入并转动,与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相互旋接配合构成内扣式牙扣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
另外,也可以将第三种旋接模式中的圆弧形径向牙扣和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以及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之间的缺口的位置互换构成第四种模式,同样可以实现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两部件通过内扣式牙扣连接结构连接并构成一体。
第四种模式: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以旋卡连接模式连接时,u型滤胆仓还可以是与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件旋接配合的圆弧形径向牙扣结构,并在两个圆弧形径向牙扣结构之间设置缺口,用于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件插入并转动,与圆弧形径向牙扣结构相互旋接配合构成内扣式牙扣连接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
鉴于内扣式牙扣连接结构所涉及的圆弧形径向牙扣件与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旋接之间的配合是相互对应的,因此圆弧形径向牙扣件与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连接结构有别),本案中规定在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两部件以互插并旋卡的内扣式牙扣连接模式中,统一将置于u型滤胆仓的结构确定为圆弧形径向固定牙扣结构;与其配合的部件确定为圆弧形径向牙扣件,即将第四种旋卡连接模式视为是第三种旋卡连接模式的派生模式。
本案中,采用旋卡结构和螺纹结构两类连接模式的上固定装置,即可以是与上置模块分离的独立部件,也可以是与上置模块活动连接并构成一体并只限于在上置模块上转动的活动部件。优选选卡结构。
当活接装置采用摆动锁扣装置时,该摆动锁扣装置的锁扣件通过摆轴置于上置模块上,锁扣件摆动及弹性变形与u型滤胆仓上的卡座结构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两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打开该锁扣件便可以脱开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连接配合。摆动锁扣装置包括具有一端与摆轴铰接的锁扣件,并且另一端通过摆动及弹性变形与卡座结构配合连接的单轴摆动锁扣装置,以及具有锁扣件和一个连杆结构,并且与卡座结构配合的锁扣件和与摆轴铰接配合的连杆结构各自的另一端通过非固定摆动轴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扣。
此外,摆动锁扣装置还可以将锁扣件通过摆轴置于u型滤胆仓上,卡座结构设置在上置模块上,同样可以实现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滤胆)连接构成一体,并且上置模块过水管路的多个上对接水口与对应滤胆的下对接水口同时密封对接的功能。
与单摆动锁扣装置相似,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两部件中的部件一设置摆勾件的后端与固定轴铰接,其前端摆勾在弹性复位机构的作用下,与部件一上的卡座结构或作为卡座结构的锁柱接触配合的锁勾装置。此外,锁勾装置也可以采用上述两部件中的部件一设置移勾件,在弹簧的作用下与部件二上的卡座结构或作为卡座结构的锁柱接触配合,将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滤胆)连接构成一体,并且上置模块过水管路的多个上对接水口与对应滤胆的下对接水口同时密封对接。
当活接装置是弹性卡扣装置时,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两部件中的部件一设置刚性折痕连接结构和锁扣件,与部件二上的卡座结构弹性锁定配合,其中刚性折痕连接结构为采用同一材质、两端为较厚材质的刚性体,中间以较薄材质并设置折痕结构连接成一体的弹性卡扣装置。该弹性卡扣装置的锁扣件下端通过刚性折痕连接结构连接在部件一上,锁扣件的上端卡扣通过锁扣件自身的摆动及弹性变形实现与另一部件的锁定配合或脱开。
用于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活接装置,除了旋卡结构和螺纹结构两类连接模式外,还可以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三者之一的装置,其中,上固定装置既可以是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置模块)上的结构,也可以是与上置模块活动连接并构成一体的活动部件。
本案中,活接装置既可以将摆动锁扣装置或锁勾装置或弹性卡扣装置或旋卡结构或螺纹结构五种模式中的一种活接模式用在一台净水机上,也可以将其中的二至五种活接模式用在一台净水机上。
将固定在u型滤胆仓上的滤胆也视为是u型滤胆仓的一部分。作用在上置模块与滤胆之间的活接装置,也视为是作用在上置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的活接装置。
本案中,将活接装置中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部分结构(既可以是与上置模块连体的结构,也可以是与上置模块分离的独立部件,还可以是与上置模块活动连接并构成一体并只限于在上置模块上转动的活动部件)视为是上固定装置;将活接装置中设置在u型滤胆仓及自支撑滤胆上的部分结构视为是上紧固装置。
本案中,排浓水泵为关闭状态时进、出水不通的排浓水泵。因此,排浓水泵装置在关闭状态下进水端与出水端“隔开”在运行状态下进水端与出水端“导通”。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上置模块还可以是设置可开启上盖的“上置控制盒”结构,即在本案中带上盖的“上置控制盒”也视为是一种上置模块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用于限制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上、下插接最终配合位置的配合限位为凸台结构,既可以设置在上置模块上,也可以设置在u型滤胆仓上,还可以分别设置在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u型滤胆仓还可以设置可开启上盖的结构,即在本案中带上盖的“u型滤胆仓”也视为是一种u型滤胆仓结构。此时,上置模块置于带上盖的“u型滤胆仓”内,并位于滤胆之上且通过活接装置与带上盖的“u型滤胆仓”连接固定,u型滤胆仓的上盖的闭合后将上置模块内置其中。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前置滤胆及置于反渗透膜滤胆后面功能化滤胆的数量不影响本案技术方案的实施。前置滤胆的数量可以选择1-4个;后置功能化滤胆可以选择1-3个。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功能化滤胆。
鉴于纳滤膜滤胆作为反渗透膜滤胆(ro膜)滤胆的一个分支。本案中,反渗透膜滤胆包括纳滤膜滤胆。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膜滤胆既可以是单个反渗透膜滤胆,也可以是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组合体。作为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组合体,既可以是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并联组合体,也可以是“一级两段式”连接组合体:前一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口连接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前一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口连接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口;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口连接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