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数千万吨,大部分农村缺乏专门的收集处理措施,缺乏大规模管网收集系统,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的污染也愈发严重。目前,采用传统A2/O生化工艺为主的一体化设备能够起到脱氮除磷的效果,但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脱氮与除磷无法同时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导致出水水质波动性比较大,经常性的不达标等问题出现,这种未达标污水排入水体同样会导致各种水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来源,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单易行的装置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脱氮除磷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主体结构包含有外罐体、内罐体、曝气系统,所述的外罐体与内罐体之间通过隔板将其依次分隔为厌氧区、一级缺氧区、一级好氧区、二级缺氧区、二级好氧区、三级缺氧区、三级好氧区和消毒区,各区之间由过流口互相连通;所述的内罐体为沉淀区;所述的好氧区填充生物悬浮填料;所述的消毒区设置接触段与反应段。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总有效体积比例为1~3:1~3:3~8。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一级缺氧区、二级缺氧区、三级缺氧区之间的有效体积比例为1~2:1~2:1~2。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各区之间由过流口互相连通,过流口尺寸DN20~DN200。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沉淀区表面负荷0.5m3/m2.s~2.0m3/m2.s,采用斜板沉淀,斜管直径50mm~100mm,长度800mm~1200mm,水平倾角45°~60°。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生物悬浮填料整体投配率为20%~50%,其中生物悬浮填料材质为聚乙烯,亲水性好,比表面积800m2/m3~1500m2/m3,比重0.98~1.02g/cm3。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曝气系统采用穿孔曝气,缺氧区与好氧区共用一套曝气系统,曝气开孔直径1mm~10mm,气水比10~50:1,通过阀门进行合理控制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消毒区的接触段与反应段容积比例为1~2:1.5~2,总停留时间30~50min,加氯量为5~40mg/L;接触段与反应段进水采取U型管,,反应段上部设置出水口,距离反应段顶部100mm~500mm,接触段设置加药中心筒,直径DN50~DN200。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多级进水,进水比例1.5~2:1~2:1~2,保证后续碳源供给且取消内回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取多段进水,多级运行的方式,解决了常规一体化设备出水不稳定的缺点,能够保证出水稳定达标。该装置采用多级多段进水方式,可以保证后续硝化脱氮的碳源供给,强化脱氮效果。好氧区投加生物悬浮填料,提高生化反应的污泥负荷,优化池体容积,减小占地面积。消毒区分隔为接触段与反应段,其中接触段设置加药中心筒,用于放置消毒片,实现沉淀池出水与消毒片的有效接触,之后出水进入反应段充分反应,达标排放。本实用新型取消内回流,节省能耗,减少运行费用,且本实用新型可地上或地下放置,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兼职人员定期维护。整体装置集成化程度高,尺寸小,转运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消毒区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罐体,2、内罐体,3、隔板,4、厌氧区,5、一级缺氧区,6、一级好氧区,7、二级缺氧区,8、二级好氧区,9、三级缺氧区,10、三级好氧区,11、消毒区,12、过流口,13、沉淀区,14、生物悬浮填料,15、接触段,16、反应段,17、U型管,18、加药中心筒,19、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装置方案如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主体结构包含外罐体1(直径1m)与内罐体2(内罐体直径0.35m),外罐体1与内罐体2之间通过隔板3将其依次分隔为厌氧区4、一级缺氧区5、一级好氧区6、二级缺氧区7、二级好氧区8、三级缺氧区9、三级好氧区10、消毒区11;各区之间由过流口12互相连通;内罐体2作为沉淀区13,沉淀区13内设置斜板区;所述的好氧区填充生物悬浮填料14,所述的消毒区11设置接触段15与反应段16,其中罐体采用碳钢防腐结构。所述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总有效体积比例为1:1:3,所述的一级缺氧区、二级缺氧区、三级缺氧区之间的有效体积比例为1:1:1。
其中,所述曝气装置为缺氧区与好氧区共用,通过合理设置与阀门进行调控,使得整个系统维持最佳的溶解氧浓度。所述好氧区内填充生物悬浮填料14,生物悬浮填料整体投配率为40%,生物悬浮填料材质为聚乙烯,亲水性好,比表面积1000m2/m3,比重0.98g/cm3,填料作为微生物附着的载体,有效增加污泥浓度,具有更高的处理负荷,减小占地面积。
所述沉淀区13采用斜板沉淀,沉淀区表面负荷0.8m3/m2.h,斜管直径80mm,长度1000mm,水平倾角60°,底部设置污泥斗,配置回流泵实现外回流与定期排泥,特别是针对小水量的设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所述消毒区11设置接触段15与反应段16,接触段与反应段容积比例为1:1.5,接触段16内设置加药中心筒18,消毒药片置于加药中心筒18内,污水与药剂充分接触之后,通过U型管17进入接触段下部的反应区,充分反应之后,通过出水口19达标排放;消毒区的总停留时间40min,加氯量为20mg/L;反应段上部设置出水口,距离反应段顶部300mm,接触段设置加药中心筒,直径DN150。
本实施例中,污水实现多段进水,部分进入厌氧区4,之后通过过流口12进水一级缺氧区5、一级好氧区6、二级缺氧区7、二级好氧区8、三级缺氧区9、三级好氧区10进行生化反应;另一部分直接进入二级缺氧区7,之后进入后续反应系统;最后一部分进入三级缺氧区9,进行后续反应。最后两部分的进水主要是补充后续脱氮反应所需的碳源,通过阀门合理进行分配,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三级好氧区10的出水进入中心沉淀区13泥水分离之后,上清液出水进入消毒区11,实现消毒达标排放,沉淀区13底部的污泥进入污泥斗,通过配置的回流泵实现外回流与定期排泥。
本实施例应用时,进水COD在350mg/L,氨氮40mg/L,总磷10mg/L,采用上述高效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