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3299发布日期:2019-04-29 11:27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生产出来的废弃物,由于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但目前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通过垃圾车将市政垃圾桶内的垃圾装走后,进行回收,将不能回收的垃圾直接进行填埋或者焚烧。

但目前市场上的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过于简单,对垃圾的回收处理十分简便,垃圾中的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不能分开处理,导致其混合在一起滋生很多细菌,直接填埋会导致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焚烧会对空气产生污染,严重破坏环境,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出的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垃圾箱,所述垃圾箱的上端左侧连接有进料斗,所述垃圾箱的外侧设有控制开关,所述垃圾箱的上端中心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贯穿垃圾箱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的内腔对称连接有搅拌轴,所述垃圾箱的内腔上端对称设有轴承座与两个搅拌轴相连接,两个所述搅拌轴的外侧均等距设有螺旋粉碎杆,所述垃圾箱的内腔中部设有粗筛板,所述粗筛板的两侧均设有滑杆,所述垃圾箱的内腔两侧设有与滑杆位置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滑杆均位于限位槽的内腔,所述垃圾箱的左侧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贯穿垃圾箱且延伸至其内腔对称连接有凸轮,所述转轴位于粗筛板的下方,所述垃圾箱的外侧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端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外侧套接有主传动轮,所述主传动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有副传动轮,所述副传动轮的内腔活动连接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均贯穿垃圾箱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皮带滚轮,两个所述皮带滚轮的外侧共同连接有传送皮带,所述传送皮带的外侧均匀连接有梯形碾压齿,所述垃圾箱的内腔右侧连接有与传送皮带位置相匹配的碾压齿板,所述垃圾箱的内腔下部连接有过滤网板,所述垃圾箱的右侧连接有与过滤网板位置相匹配的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端安装有激振器,所述激振器与过滤网板相连接,所述垃圾箱的左侧设有与过滤网板位置相对应的箱门,所述垃圾箱的内腔下部设有活性炭吸附板,所述垃圾箱的右侧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外侧设有闸阀。

优选的,所述垃圾箱的下端等距设有三个支腿,三个所述支腿之间相邻的一侧均共同连接有横梁,所述支腿的下端均设有防滑脚垫。

优选的,两个所述滑杆的两侧均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滑杆的一端均与限位槽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垃圾箱的内腔左侧下部等距连接有紫外线灯,且所述垃圾箱的内腔左侧下部设有与紫外线灯位置相匹配的玻璃灯罩,所述紫外线灯与控制开关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垃圾箱右侧上部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垃圾箱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高压喷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机通过行星齿轮带动两个搅拌轴转动,且两个搅拌轴外侧的螺旋粉碎杆位置相互交叉,便于增加对垃圾的粉碎搅拌效率,粗筛板两端通过设有滑杆,且滑杆均位于限位槽的内腔,滑杆两侧通过弹簧与限位槽相连接,通过设有第二电机,且其通过转轴带动凸轮对粗筛板进行上下移动,便于粗筛板快速震动筛分,增加工作效率,且便于对垃圾进行挤压,便于增加垃圾被搅粉碎拌效率,且便于对垃圾箱进行冲洗时,增加粗筛板的清洗效果,通过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通过主动轴连接皮带滚轮,且主动轴通过传动带带动从动轴转动,且从动轴外侧也连接皮带滚轮,主动轴与从动轴共同连接传送皮带,通过传送皮带外侧的梯形碾压齿与碾压齿板相互配合使用,便于进一步压缩垃圾的体积,也有利于将固体垃圾中的液体垃圾分离出来,通过激振器震动过滤网板,便于过滤网板上端的固体垃圾快速排出,通过活性炭吸附板对液体垃圾进行吸附净化,便于保护土壤与地下水资源。

通过垃圾箱下端三个支腿,且三个支腿呈等边三角形形状,且三个支腿之间相邻的一侧均共同连接横梁,且支腿下端均设有防滑脚垫,便于稳定支撑垃圾箱内腔机械稳定工作,防止其工作时由于震动能量过大,导致其晃动,影响其正常工作。

通过垃圾箱的内腔设有紫外线灯,且其外侧设有玻璃灯罩,便于对增加对液体垃圾的消毒处理效果,且玻璃灯罩有利于保护紫外线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通过对垃圾更有效的进行固液分开处理,避免了直接填埋或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部分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A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B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垃圾箱1、进料斗2、控制开关3、第一电机4、行星齿轮5、搅拌轴6、螺旋粉碎杆7、粗筛板8、滑杆9、限位槽10、第一支撑板11、第二电机12、转轴13、凸轮14、第二支撑板15、第三电机16、主动轴17、传动带18、从动轴19、皮带滚轮20、传送皮带21、梯形碾压齿22、碾压齿板23、过滤网板24、第三支撑板25、激振器26、箱门27、活性炭吸附板28、出液管29、闸阀30、支腿31、横梁32、防滑脚垫33、弹簧34、紫外线灯35、玻璃灯罩36、进水管37、高压喷头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垃圾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垃圾箱1,垃圾箱1的上端左侧连接有进料斗2,垃圾箱1的外侧设有控制开关3,垃圾箱1的下端等距设有三个支腿31,三个支腿31之间相邻的一侧均共同连接有横梁32,支腿31的下端均设有防滑脚垫33,便于稳定支撑垃圾箱1,防止其工作时由于震动能量过大,导致其晃动,有利于增加垃圾箱1的使用寿命。

垃圾箱1的上端中心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贯穿垃圾箱1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行星齿轮5,行星齿轮5的内腔对称连接有搅拌轴6,垃圾箱1的内腔上端对称设有轴承座与两个搅拌轴6相连接,两个搅拌轴6的外侧均等距设有螺旋粉碎杆7,垃圾箱1的内腔中部设有粗筛板8,粗筛板8的两侧均设有滑杆9,垃圾箱1的内腔两侧设有与滑杆9位置相匹配的限位槽10,滑杆9均位于限位槽10的内腔,两个滑杆9的两侧均连接有弹簧34,弹簧34远离滑杆9的一端均与限位槽10相连接,有利于粗筛板8稳定的上下移动,便于增加粗筛板8的工作效率。

垃圾箱1的左侧设有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11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转轴13,转轴13贯穿垃圾箱1且延伸至其内腔对称连接有凸轮14,转轴13位于粗筛板8的下方,垃圾箱1的外侧设有第二支撑板15,第二支撑板15的上端安装有第三电机16,第三电机16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轴17,主动轴17的外侧套接有主传动轮,主传动轮通过传动带18连接有副传动轮,副传动轮的内腔活动连接有从动轴19,主动轴17和从动轴19均贯穿垃圾箱1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皮带滚轮20,两个皮带滚轮20的外侧共同连接有传送皮带21,传送皮带21的外侧均匀连接有梯形碾压齿22,垃圾箱1的内腔右侧连接有与传送皮带21位置相匹配的碾压齿板23,垃圾箱1的内腔下部连接有过滤网板24,垃圾箱1的右侧连接有与过滤网板24位置相匹配的第三支撑板25,第三支撑板25的上端安装有激振器26,激振器26与过滤网板24相连接,垃圾箱1的左侧设有与过滤网板24位置相对应的箱门27,垃圾箱1的内腔下部设有活性炭吸附板28,垃圾箱1的内腔左侧下部等距连接有紫外线灯35,且垃圾箱1的内腔左侧下部设有与紫外线灯35位置相匹配的玻璃灯罩36,有利于增加对液体垃圾的消毒处理效果。

垃圾箱1的右侧设有出液管29,出液管29的外侧设有闸阀30,垃圾箱1右侧上部连接有进水管37,进水管37贯穿垃圾箱1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高压喷头38,便于对垃圾箱1内腔进行高压喷水清洗,便于将其内腔残留的垃圾冲洗干净,防止其在垃圾箱1内腔滋生细菌,有利于增加垃圾箱1内腔的清洗效果。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通过控制开关3分别与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12、第三电机16、激振器26、紫外线灯35相连接,通过进料斗2将垃圾到入垃圾箱1内腔中,通过打开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12的开关,第一电机4通过行星齿轮5带动两个搅拌轴6转动,进而带动搅拌轴6外侧的螺旋粉碎杆7对垃圾进行粉碎处理,便于减少其体积,有利于回收处理,通过第二电机12带动转轴13转动,进而带动粗筛板8上下移动,便于提高粗筛板8的筛分效率,且便于增加垃圾的粉碎搅拌效率,通过打开第三电机16和激振器26的开关,第三电机16带动主动轴17转动,主动轴17通过传动带18带动从动轴19转动,进而带动传送皮带21转动,便于传送皮带21外侧的梯形碾压齿22与垃圾箱1内腔右侧的碾压齿板23对垃圾进行碾压,便于进一步压缩其体积,也便于将固体垃圾中的液体垃圾分离出来,液体垃圾通过过滤网板24落下,经过活性炭吸附板28的吸附净化,再打开紫外线灯35的开关,对其进行消毒杀菌,便于净化后通过进水管37排出,固体垃圾通过倾斜的过滤网板24向箱门27排出,通过激振器26对过滤网板24进行震动,便于将固体垃圾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