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6951发布日期:2019-04-29 11:5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设备,具体是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多不锈钢材料工业生产加工工艺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含有高酸及酸液中带有重金属离子(镍、铬)等废水。这类废水不仅处理成本高,且处理难度极大,处理出水中重金属离子往往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被视为高危废水。传统处理采用中和+物化絮凝沉降+过滤等工艺,不仅碱液的消耗量极大,污泥量大,且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也极难彻底去,整体处理费用高,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本系统针对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采用零排放组合设备技术,申请专利模块化设计,其设计特点是更专业化、操作更简单化,运行更稳定化,设备投资更少,对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完全实现零排放式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包括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所述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出水与防腐提升泵进液口相连接,防腐提升泵出液口与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下部与第一排泥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出液口与废酸液缓冲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缓冲箱出液口与过滤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过滤泵出液口与第一袋式过滤器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一袋式过滤器出液口与酸液收集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酸液收集箱出液口与防腐增压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防腐增压泵出液口与防腐高压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防腐高压泵出液口与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透过出液口与透过酸液收集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透过酸液收集箱出液口与酸液回用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浓缩废酸液出液口与废酸浓缩液收集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浓缩液收集箱出液口与电解过滤循环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电解过滤循环泵进液口与第二袋式过滤器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袋式过滤器出液口与电解回收镍、铬系统进口相连接,所述电解回收镍、铬系统出液口与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出液口与上清液收集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上清液收集箱出液口与树脂运行泵相进液口连接,所述树脂运行泵出液口与炭滤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炭滤出液口与第三袋式过滤器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袋式过滤器出液口与树脂吸附系统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树脂捕捉器出液口与树脂产水收集箱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树脂捕捉器出液口与所述树脂产水收集箱出液口与卧式增压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卧式增压泵出液口与卧式高压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卧式高压泵出液口与高压浓缩系统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系统产水口与透过液水箱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系统浓缩液口与高压浓缩液收集箱相连接,所述透过液水箱出液口与回用水泵相连接,所述回用水泵出水口又与纯水冲洗管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液收集箱出液口与进料泵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进料泵出液口与蒸发结晶设备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与流水器进液口相连接,流水器的出液口与强制循环泵的输入端相连,强制循环泵的输出端与蒸发结晶设备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又与冷却器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又与出料循环泵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又与结晶固废收集池相连接,所述冷却器与冷凝液收集箱相连接,所述冷凝液收集箱与冷凝液回流泵相连接,所述冷凝液回流泵与冷却系统相连接,所述冷却器又与冷却系统相连接,所述冷却系统同时与冷却储水箱相连接,冷却储水箱与冷却液循环泵的输入端相连接,冷却液循环泵的输出端与冷却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排泥泵与污泥池相连接,污泥池内安装污泥泵,污泥泵的输出端与压滤机相连接,所述压滤机与干泥槽相连接,所述干泥槽与压滤液收集槽相连,压滤液收集槽的出水口与滤液回流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液回流泵与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相连接;所述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与第二排泥泵相连接,所述第二排泥泵与污泥池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解回收镍、铬系统与镇流器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树脂吸附系统出液口与树脂吸附系统解析液出水口均与树脂解析酸液回收管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树脂吸附系统排水口与树脂冲洗管相连接,所述树脂冲洗连接管与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中,对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投放含酸清洗废水,通过特种膜对含酸清洗废液进行酸离子分离浓缩回收,膜浓缩液收集后通过电解提取方式对浓缩液中的金属离子镍、铬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为全闭合循环式液体流动,取代传统化学沉降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实现废水零排放目的,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不锈钢含酸清洗废水零排放废水组合设备,包括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1,所述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1出水与防腐提升泵2进液口相连接,防腐提升泵2出液口与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4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4下部与第一排泥泵3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一一体化沉降设备4出液口与废酸液缓冲箱5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缓冲箱5出液口与过滤泵6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过滤泵6出液口与第一袋式过滤器7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一袋式过滤器7出液口与酸液收集箱8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酸液收集箱8出液口与防腐增压泵9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防腐增压泵9出液口与防腐高压泵10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防腐高压泵10出液口与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11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11透过出液口与透过酸液收集箱12 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透过酸液收集箱12出液口与酸液回用泵13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液浓缩分离系统11浓缩废酸液出液口与废酸浓缩液收集箱14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废酸浓缩液收集箱14出液口与电解过滤循环泵15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电解过滤循环泵15进液口与第二袋式过滤器16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袋式过滤器16出液口与电解回收镍、铬系统18进口相连接,所述电解回收镍、铬系统18与镇流器17相连接;

所述电解回收镍、铬系统18出液口与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26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26出液口与上清液收集箱27进液口相连接,所述上清液收集箱27出液口与树脂运行泵28相进液口连接,所述树脂运行泵28出液口与炭滤29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炭滤29出液口与第三袋式过滤器30进液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袋式过滤器30出液口与树脂吸附系统31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树脂吸附系统31出液口与树脂吸附系统31解析液出水口与树脂解析酸液(金属离子)回收管相连接;

所述树脂吸附系统31排水口与树脂冲洗管相连接,所述树脂冲洗连接管与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26相连接,所述树脂捕捉器32出液口与树脂产水收集箱33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树脂捕捉器32出液口与所述树脂产水收集箱33出液口与卧式增压泵34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卧式增压泵34出液口与卧式高压泵35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卧式高压泵35出液口与高压浓缩系统36进液口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系统36产水口与透过液水箱37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系统36浓缩液口与高压浓缩液收集箱39相连接,所述透过液水箱37 出液口与回用水泵38相连接,所述回用水泵38出水口又与纯水冲洗管相连接,所述高压浓缩液收集箱39出液口与进料泵40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进料泵40出液口与蒸发结晶设备45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45与流水器41进液口相连接,流水器41的出液口与强制循环泵42的输入端相连,强制循环泵42的输出端与蒸发结晶设备45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45又与冷却器51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45又与出料循环泵43相连接,所述蒸发结晶设备45又与结晶固废收集池44相连接,所述冷却器51与冷凝液收集箱46相连接,所述冷凝液收集箱46与冷凝液回流泵47相连接,所述冷凝液回流泵47 与冷却系统50相连接,所述冷却器51又与冷却系统50相连接,所述冷却系统50同时与冷却储水箱49相连接,冷却储水箱49与冷却液循环泵48的输入端相连接,冷却液循环泵48的输出端与冷却器51的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排泥泵3与污泥池19相连接,污泥池19内安装污泥泵20,污泥泵20的输出端与压滤机21相连接,所述压滤机21与干泥槽22相连接,所述干泥槽22与压滤液收集槽23相连,压滤液收集槽23的出水口与滤液回流泵2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滤液回流泵24与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1相连接;所述第二一体化沉降设备26与第二排泥泵25 相连接,所述第二排泥泵25与污泥池19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对不锈钢清洗废酸液收集箱1投放含酸清洗废水,通过特种膜对含酸清洗废液进行酸离子分离浓缩回收,膜浓缩液收集后通过电解提取方式对浓缩液中的金属离子镍、铬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为全闭合循环式液体流动,取代传统化学沉降所带来的二次污染。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