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及原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3316发布日期:2019-12-06 17:2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及原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水净化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及原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在众多的用水终端水处理设备当中,采用反渗透技术的处理设备过滤孔径最小,杂质去除率最高,得到的纯净水质量最高,是生产制造纯净水的首选,也因此反渗透处理设备成为了目前市场的主流。

现有反渗透处理设备依次包括原水箱、原水泵、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保安滤芯、反渗透组件、存水装置,其中,由于反渗透膜的工艺结构和成本造价原因,为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在过滤时需要边过滤边冲洗,这就在制造纯净水的同时形成了一部分浓水,在原水杂质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浓水排放量越少则制成水的质量越低,反渗透膜的寿命越短,反之亦然。为保证制成水的质量和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同时兼顾浓水排放量,一般中小型设备都将纯净水与浓水的比例固定在1:3,也就是说每生产制造一吨纯净水就需要排放三吨废水。可见,制造纯净水在反渗透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浓水,即使将浓水用以卫生间等场所,由于浓水量非常大,供大于求,所以大量的浓水仍需直接排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现有部分企业为克服这一问题,在反渗透之前增设一回收箱,将反渗透形成的浓水回流至回收箱中,与回收箱中的水直接混合,但这样存在一个水的浓度的问题:因为反渗透后形成的浓水的电导率高,回流至回收箱中,与原水混合,会提高原水整体的电导率,并且随着时间的累积或者多级的反渗透浓水的混合,会导致回收箱内的原水的电导率持续上升,总会达到反渗透膜所允许的原水电导率的上限值,此时容易会造成反渗透膜的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反渗透浓水回收设备会导致原水电导率大幅升高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及原水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包括进水箱、出水箱及废水箱,所述进水箱连通进水管,出水箱连通出水管,废水箱连通废水管;所述进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水位控制器,所述第一水位控制器根据进水箱水位高低控制进水管开闭实现进水箱的水位控制;所述进水箱通过第一进水机构与出水箱连通,所述第一进水机构控制水从进水箱流入出水箱,所述出水箱内设置第二水位控制器,所述第二水位控制器根据出水箱水位高低控制第一进水机构开闭实现出水箱的水位控制;所述进水箱通过第二进水机构与废水箱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机构控制水从进水箱流入废水箱,所述废水箱内设置第三水位控制器,所述第三水位控制器根据废水箱水位高低控制第二进水机构开闭实现废水箱的水位控制;所述废水箱的上部与进水箱连通,所述废水箱连通有非饮用水输送管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替代方案,用浮球阀代替所述进水机构和第二水位控制器以控制出水箱的水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替代方案,用浮球阀代替第二进水机构和第三水位控制器以控制废水箱的水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中部设置有横隔板以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横隔板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纵隔板以将所述上部区域分为左上区域和右上区域,所述左上区域形成所述进水箱,所述右上区域形成所述废水箱,所述下部区域形成所述出水箱,所述纵隔板的上端与箱体的顶壁之间留有空隙以使废水箱的上部与进水箱连通。

作为进水机构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进水机构和第二进水机构皆为电磁阀,所述第一进水机构设置于所述横隔板的左部,所述第二进水机构设置于所述纵隔板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废水管伸入所述废水箱的底部,所述非饮用水输送管道连通于废水箱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非饮用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强制排水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原水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原水输入管、初级过滤组件、至少一级反渗透组件、纯净水输出管,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反渗透增压泵及连通于反渗透增压泵后方的反渗透过滤器,在初级过滤组件与第一级反渗透组件之间增设有上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所述进水管与初级过滤组件的过滤水输出管道连通,所述废水管与所有反渗透组件的浓水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与第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进水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原水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原水输入管、初级过滤组件、至少一级反渗透组件、纯净水输出管,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反渗透增压泵及连通于反渗透增压泵后方的反渗透过滤器,在至少一组相邻级的反渗透组件之间设置有上述的废水回收循环装置,所述进水管与上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过滤水输出管道连通,所述废水管与之后所有级的反渗透组件的浓水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与下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进水管道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在任意一组相邻级的反渗透组件之间皆设置有所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包括废水箱、进水箱和出水箱,进水箱与出水箱连通,根据出水箱的水位控制进水箱的水进入出水箱,反渗透所形成的浓水回收至废水箱,大部分浓水通过非饮用水输送管道排放至非饮用水场所,实现了浓水的回收利用;当废水箱内浓水过多时,供大于求,可通过废水箱的上部溢至进水箱,与进水箱内的水进行混合,虽然会使进水箱内的水的电导率有所提升,但是这只是在浓水过多时才会发生,并且只有少部分浓水会进入进水箱,还会依次经过进水箱和出水箱的两次稀释,相对现有浓水回收设备的直接混合,对原水电导率影响很小,大大降低了原水电导率的上升幅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安装有上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的原水净化系统,由于实现了浓水的回收循环利用,使得在反渗透时,可以采用更高的反渗透比进行反渗透过滤,这样提高了制取水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反渗透膜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废水回收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包括进水箱1、出水箱2及废水箱3,所述进水箱1连通进水管4,出水箱2连通出水管5,废水箱3连通废水管6;所述进水箱1内设置有第一水位控制器7,所述第一水位控制器7根据进水箱1水位高低控制进水管4开闭实现进水箱1的水位控制;所述进水箱1通过第一进水机构8与出水箱2连通,所述第一进水机构8控制水从进水箱1流入出水箱2,所述出水箱2内设置第二水位控制器9,所述第二水位控制器9根据出水箱2水位高低控制第一进水机构8开闭实现出水箱2的水位控制;所述进水箱1通过第二进水机构10与废水箱3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机构10控制水从进水箱1流入废水箱3,所述废水箱3内设置第三水位控制器11,所述第三水位控制器11根据废水箱3水位高低控制第二进水机构10开闭实现废水箱3的水位控制;所述废水箱3的上部与进水箱1连通,所述废水箱3连通有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废水循环装置的上一级制得的过滤水进入进水箱1,进水箱1储存上一级纯净水的量通过第一水位控制器7实现,当水位达到设定值时,第一水位控制器7控制进水管4关闭。进水箱1储存的水,通过第一进水机构8进入到出水箱2,然后流入本装置下一级的输入管道,出水箱2内的水量通过第二水位控制器9实现,当水位达到第二水位控制器9的设定值后,控制第一进水机构8关闭,停止向出水箱2进水。废水箱3用于储存废水,废水箱3的水位由以下几处结构共同实现:首先通过第三水位控制器11对水位下限进行控制,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时,控制第二进水机构10开启,进水箱1的水进入废水箱3进行补充,当水位达到设定值时,停止进水;其次是水位上限的控制,当废水箱3的水过多时,会从废水箱3的顶部溢至进水箱1,少部分的废水与进水箱1内的水混合,电导率会有所提升,但不会有加大幅度的影响。废水箱3储存的水通过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排出,也不会浪费。对于废水箱3,存在这样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纯净水使用远远大于非饮用水的使用,这样会导致进入废水箱3的废水量远大于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的排放量,进而造成废水箱3的水量大涨,部分溢至进水箱1,这时进水箱1内的水的电导率会有所上升,但是经过进水箱1和出水箱2两次稀释,不会有加大幅度影响;另一种是非饮用水使用量远远大于纯净水的使用量,这样会导致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输出水的量远远大于后续反渗透的浓水进入废水箱3的量,进而导致废水箱3的水过少,可能无法满足非饮用水的使用量的需求,因为设置有第二进水机构10及第三水位控制器11,在水量过少时,水会从进水箱1流至废水箱3,避免了非饮用水不足的现象。这里的水位控制器,主要用以监测水位,所以本领域人员清楚的,应包括监测水位的液位计及控制相应部件动作的控制电路。这里的进水机构,就是实现水流动的结构,如进水泵、进水阀等。由于在反渗透工序,相对纯净水的制取量,浓水的排放量更大,所以废水箱3为浓水提供了一个暂时储存的区域,实现了浓水的回收;废水箱3连通有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可根据需要将浓水排放至非饮用水场所,使浓水再利用;当废水箱3内浓水过多时,可通过废水箱3的上部溢至进水箱1,与进水箱1内的水进行混合,虽然会使进水箱1内的水的电导率有所提升,但是这只是在浓水过多时才会发生,并且依次经过进水箱1和出水箱2时会经过两次稀释,相对现有的直接混合,对水电导率影响很小,这样可实现废水的循环,最大程度的实现反渗透浓水的回收利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替代方案,用浮球阀代替所述进水机构8和第二水位控制器9以控制出水箱2的水位;用浮球阀代替第二进水机构10和第三水位控制器11以控制废水箱3的水位。结构更加简单,设备成本更低。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包括箱体13,所述箱体13的中部设置有横隔板14以将所述箱体1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横隔板14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纵隔板15以将所述上部区域分为左上区域和右上区域,所述左上区域形成所述进水箱1,所述右上区域形成所述废水箱3,所述下部区域形成所述出水箱2,所述纵隔板15的上端与箱体13的顶壁之间留有空隙以使废水箱3的上部与进水箱1连通。这是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结构,用纵隔板15和横隔板14将一个箱体13分成三个区域,分别形成进水箱1、出水箱2和废水箱3,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且提供了一种优选的进水箱1、出水箱2和废水箱3的相对位置,使得进水机构的选择更多。正是因为三个箱体13的这样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进水机构8和第二进水机构10优选为电磁阀,所述第一进水机构8设置于所述横隔板14的左部,所述第二进水机构10设置于所述纵隔板15的下部。这样利用重力,便可实现水的流动,降低了进水机构的成本。当然,这里进水机构也可为球阀等常见的结构,水位控制器也可采用浮球液位计等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废水管6伸入所述废水箱3的底部,所述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连通于废水箱3的底部。这样,使得废水最先到达废水箱3的底部,浓度较大的废水在废水箱3的下边,浓度较小的废水在废水箱3的上部,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优先将底部的浓度大的废水排走,在废水箱3的水溢至进水箱1时,也是废水箱3的上部的浓度相对较小的水溢入,影响更小。

进一步的,所述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上设置有强制排水阀16。当进入废水箱3的废水远远大于非饮用水输送管道12的排出量时,废水箱3内的浓水浓度会越来越高,为避免过多的反渗透循环形成的高浓度水进入进水箱1,可启动强制排水阀16,将废水箱3内的浓水排出部分。这里,可配套在废水箱3内设置一个浓度检测计,用以检测废水箱3内浓水的浓度,然后控制强制排水阀16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原水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原水输入管、初级过滤组件、至少一级反渗透组件、纯净水输出管,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反渗透增压泵及连通于反渗透增压泵后方的反渗透过滤器,在初级过滤组件与第一级反渗透组件之间增设有上述的废水回收循环装置,所述进水管4与初级过滤组件的过滤水输出管道连通,所述废水管6与所有反渗透组件的浓水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5与第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进水管道连通。这样,后续所有反渗透的浓水皆可回收至废水回收循环装置的废水箱3内,在实现浓水的回收利用的同时,也不会对出水箱2内的水的电导率有加大幅度影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原水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原水输入管、初级过滤组件、至少一级反渗透组件、纯净水输出管,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反渗透增压泵及连通于反渗透增压泵后方的反渗透过滤器,在至少一组相邻级的反渗透组件之间设置有上述的废水回收循环装置,所述进水管4与上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过滤水输出管道连通,所述废水管6与之后所有级的反渗透组件的浓水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5与下一级反渗透组件的进水管道连通。优选的,在任意一组相邻级的反渗透组件之间皆设置有所述废水回收循环装置。这样,由于废水回收循环装置对浓水的回收再循环的作用,使得不必顾虑反渗透工序产生过多的浓水,从而在反渗透工序可以更大的反渗透比进行反渗透过滤,提高了制取水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初级过滤组件,即现有常规的加设在反渗透组件之前的过滤机构,如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保安滤芯等,可根据需要设置单独的一个过滤机构或者多个过滤机构的组合。

以上具体结构和尺寸数据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