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5095发布日期:2020-07-29 02:5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



背景技术:

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污水排放标准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城镇污水中的氮、磷排放量要求进行严格控制。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建设较早、处理工艺落后、池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现有的污水处理池及其处理工艺很难满足提标要求。

鉴于此,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mbbr工艺(movingbedbiofi1mreacto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简单的说,就是向传统的污水处理池内投加一定数量和密度的悬浮型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后,生物膜能够与活性污泥形成联用工艺,由此大幅度提高池内生物量,强化污水二级生物处理,达到高效深度脱氮除磷的目的。但是,由于污水处理池的形状和容量在建造后均固定不变且为了提升污水处理量,污水进入池内后通常按照直线或弧线路径流动较短距离就从池内排出,污水与生物填料的接触、反应时间过短,直接造成生物填料还未对污水进行充分生物净化处理,污水就已经排走,造成污水净化效果和效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水与生物填料接触反应时间短、导致污水生物净化效果差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其包括:

池体,形成有污水进口和污水出口;

层板,为至少两块,至少两块所述层板沿纵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将所述池体的池腔隔分为至少三个净化隔仓,且所述层板与所述池体的池壁间隔形成有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与所述净化隔仓沿污水流向一一交替布置并依次连通构成s型净化通道,所述污水进口与所述污水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s型净化通道的上下游两端;及

多个生物填料,多个所述生物填料分布于各所述净化隔仓内。

在上述方案的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中,需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从污水进口流入池体内,最终从污水出口流出,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池,本净化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案中池体的池腔通过至少两块层板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设而被隔分形成了至少三个净化隔仓,而纵向布置的各净化隔仓又通过层板与池壁之间的过水孔向连通,由此在污水流向上,形成过水孔与净化隔仓一一交替连通的方案并由此构成s型净化通道,如图中可看出,s型净化通道为迂回结构,该迂回结构的s型净化通道能够使单位量的污水在单位处理周期内大大延长与生物填料的接触时间,并且通过在每个净化隔仓内投加多个生物填料,污水依次流经各个净化隔仓时,能够与每个净化隔仓内的生物填料均发生一次生物净化反应,即实现污水在池体流经时发生多次生物净化反应,污水净化处理彻底,大大加强了净化池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和效能。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层板均沿所述污水流向朝所述池体的池底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第一隔网,所述第一隔网设置于所述过水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第二隔网,所述第二隔网倾斜设置于所述池体的池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隔网的下游,且所述第二隔网将所述第一隔网封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气源、与所述气源连通的供气管、及设置于所述层板上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曝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层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推流器,所述推流器设置于每个所述净化隔仓内,并位于所述污水流向的上游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投加药装置,所述投加药装置设置于所述池体的池口处;所述投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箱、与所述加药箱连通的加药管、及间隔设置于所述加药管上至少两个加药喷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设置于每个所述净化隔仓内的刮渣装置,所述刮渣装置包括直线驱动件、与所述直线驱动件连接的旋转驱动件、与所述旋转驱动件驱动连接的刮渣板、及间隔设置于所述刮渣板上的至少两个柔性刮渣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水出口内设置有单向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池体;11、污水进口;12、污水出口;13、净化隔仓;20、层板;30、过水孔;40、生物填料;50、第一隔网;60、第二隔网;70、曝气管;80、推流器;90、投加药装置;91、加药箱;92、加药管;93、加药喷头;100、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其采用mbbr工艺运行,能够充分结合生物膜与活性污泥两种工艺技术,对污水实现深度、高效净化,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杂质,使排放的污水达到国家提标后的排放标准。

本方案中,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包括:池体10、层板20及多个生物填料40。可以理解的,池体10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池无异,其用作容纳污水的构筑物,以利于对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池体10的池壁上形成有污水进口11和污水出口12,以实现污水流入流出池体10。池体10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为圆形、方形等;池体10的建造材料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砖混材料、不锈钢板等。多个所述生物填料40分布于各所述净化隔仓13内并悬浮在污水中。

但本方案的池体10与传统污水处理池的区别在于,在池体10的池壁上加装了层板20,且层板20为至少两块,至少两块所述层板20沿纵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池体10内,并将所述池体10的池腔隔分为至少三个净化隔仓13。如此一来,能够将传统的一个完整的池腔形成为立体分层结构,即充分利用了池腔的高度空间。并且,所述层板20与所述池体10的池壁间隔形成有过水孔30,所述过水孔30与所述净化隔仓13沿污水流向一一交替布置并依次连通构成s型净化通道,所述污水进口11与所述污水出口12分别连通于所述s型净化通道的上下游两端。如此一来,污水能够按照s型流道逐层由上至下流动,并能够与每层的净化隔仓13内的生物填料40均充分接触。

综上,实施上述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需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从污水进口11流入池体10内,最终从污水出口12流出,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池,本净化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案中池体10的池腔通过至少两块层板20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设而被隔分形成了至少三个净化隔仓13,而纵向布置的各净化隔仓13又通过层板20与池壁之间的过水孔30向连通,由此在污水流向上,形成过水孔30与净化隔仓13一一交替连通的方案并由此构成s型净化通道,如图中可看出,s型净化通道为迂回结构,该迂回结构的s型净化通道能够使单位量的污水在单位处理周期内大大延长与生物填料40的接触时间,并且通过在每个净化隔仓13内投加多个生物填料40,污水依次流经各个净化隔仓13时,能够与每个净化隔仓13内的生物填料40均发生一次生物净化反应,即实现污水在池体10流经时发生多次生物净化反应,污水净化处理彻底,大大加强了净化池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和效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生物填料40,为一种具备生物净化能力的净化产品。其采用轻质材料制成,例如轻质塑料;且其具体为一种中空立体结构,正常工作时被直接投放到净化池中并能够悬浮在污水中。悬浮在污水中,便于随污水四处流动,从而能够与污水更加充分接触。生物填料40的中空腔内能够生长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提供厌氧菌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使厌氧菌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含氮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生物填料4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成熟的生物填料40产品,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长度方向为例,层板20的长度需稍短于池体10的长度,以便能够形成过水孔30,使污水能够在不同层的净化隔仓13内流动。层板20可采用任何密实的材料制成,例如木头、不锈钢、塑料等,层板20的三个侧面与池体10的池壁连接并保证密封。层板20与池壁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焊接、粘接。

此外,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层板20均沿所述污水流向朝所述池体10的池底方向倾斜设置。将层板20按照污水流向倾斜向下设置,使得污水仅凭借自身重力便能够顺利流动,不仅结构简单,且污水在立体空间上流动顺畅、高效,进而利于保证污水净化处理效能。

需要说明的是,层板20的具体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倾斜几度到十几度,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气源、与所述气源连通的供气管、及设置于所述层板20上的曝气管70,所述曝气管70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曝气孔。如此,气源输出的氧气经由供气管输送到曝气管70,最终能够从曝气孔喷出进入污水中,为污水供给充足氧气,使得生物填料40上的生物膜获取充足氧气,为消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同时进行创造了有利环境,加强了生物填料40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mbbr工艺运用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其技术关键在于采用的生物填料40具有有效的大表面积,适合微生物吸附生长,且其比重接近于水,轻微搅拌下即可随水自由运动的特点。在好氧条件下,水流和生物填料40在曝气充氧作用下产生大量空气泡,空气泡的上升浮力推动生物填料40和周围的水体流动起来,当气流穿过水流和生物填料40的空隙时又被生物填料40阻滞,并被分割成微小气泡。在这样的过程中,生物填料40被充分地搅拌并与水流混合,而空气流又被充分地分害成细小的气泡,增加了生物膜与氧气的接触和传氧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曝气管70的数量为至少两根,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层板20上。如此至少两个曝气管70同时向污水中曝气充氧,可更有效的加强生物净化效能。

为避免当前层净化隔仓13内的生物填料40从过水孔30流窜到相邻的净化隔仓13内,而影响当前层净化隔仓13的生物净化能力,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第一隔网50,所述第一隔网50设置于所述过水孔30内。如此,第一隔网50对生物填料40形成阻挡作用,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此外,如图1中所示,由于设置了过流孔,使得曝气管70需要尽量靠近层板20的中部设置,如此便会容易造成过气孔区域由于缺乏气流扰动,生物填料40容易堆积在第一隔网50上而无法有效参与工作。基于此,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第二隔网60,所述第二隔网60设置于所述池体10的池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隔网50的下游,且所述第二隔网60将所述第一隔网50封罩。第二隔网60靠近曝气管70并呈倾斜装设置,这使得生物填料40能够受到第二隔网60的阻隔而不会落入缺少气流扰动的过气孔上方区域,而始终在具有充足气泡的中间区域不断循环流动,进而充分参与生物净化工作,利于加强净化池对污水的处理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推流器80,所述推流器80设置于每个所述净化隔仓13内,并位于所述污水流向的上游位置。推流器80用于驱动净化隔仓13内的水流更加有效流动,使得生物填料40与污水更加充分、均匀接触,进而加强脱氮除磷效果。具体地,推流器80为气体喷射装置或水射流装置。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投加药装置90,所述投加药装置90设置于所述池体10的池口处;所述投加药装置90包括加药箱91、与所述加药箱91连通的加药管92、及间隔设置于所述加药管92上至少两个加药喷头93。如此,便于向池内投加净化药品,进一步加强净化池对污水的净化处理能力与处理效果。

考虑到实际工作中,污水内会夹杂各种型、尺寸的杂质,例如杂草、塑料袋、树叶等,这些杂质若较多的堆积在第二隔网60上势必会造成堵塞,造成污水无法从挡墙净化隔仓13流入相邻的净化隔仓13内,致使净化池无法正常工作,此时就需要对第二隔网60进行清渣作业。一实施例中,所述立体迂回型生物净化池还包括设置于每个所述净化隔仓13内的刮渣装置,所述刮渣装置包括直线驱动件、与所述直线驱动件连接的旋转驱动件、与所述旋转驱动件驱动连接的刮渣板、及间隔设置于所述刮渣板上的至少两个柔性刮渣钩。可以理解的,直线驱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气缸;旋转驱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机。当进行清渣作业时,首先气缸驱动活塞杆回缩,带动刮渣板从第二隔网60的最低端向最高端移动,头型刮渣沟便能够将堆积在第二隔网60表面的杂质刮离带走;之后电机动作,驱动刮渣板旋转,便可最终将杂质彻底带离第二隔网60,以解决杂质堵塞造成水流不畅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刮渣钩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具有较佳的韧性和形变能力,在刮离杂质的同时可避免与第二隔网60刚性作用,导致第二隔网60被刮坏。

请继续参阅图1,综上之外,所述污水出口12内设置有单向阀100。容易理解的,单向阀100仅允许最底层的净化隔仓13内的较为洁净的污水排出池体10外,而防止生物填料40排出造成损失。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