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http://img.xjishu.com/img/zl/2021/4/16/ff2mk0nlj.jp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用微载体的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2.微载体是细胞培养常用的材料,目前市售的微载体均为干燥固体,使用前需用适当的液体后多次清洗,然后灭菌使用。清洗的常用方法是将浸泡后的微载体浸泡在平衡盐溶液中,然后通过多次更换液体进行洗涤。一般这些操作使用普通烧杯进行,将微载体浸泡过夜后,搅拌以洗涤,然后待微载体沉降后吸弃上清,反复多次达到清洗的目的。虽然微载体清洗过程简单,但是由于微载体颗粒质量较小,沉降慢,导致这个过程非常费时,而且在吸弃液体时容易将微载体一并吸走,会造成微载体的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清洗过程中因微载体沉降速度慢导致的耗时和微载体丢失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该装置在洗涤微载体时不受微载体沉降速度限制,也不会造成微载体丢失。
4.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特征在于:包括清洗瓶1、缓冲液瓶2、废液瓶3;
5.所述清洗瓶1是清洗微载体的容器,其上口的密封盖4上连有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向清洗瓶进液的进液管路6;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进液管路6上均设有软管夹10,进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缓冲液瓶盖11插入缓冲液瓶底部;
6.所述清洗瓶内部靠下方设有滤网7,在滤网水平以下的清洗瓶身上设有出口 8;
7.所述出口8上连有清洗瓶排液的出液管路9,出液管路9上设有软管夹10,出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废液瓶盖12插入废液瓶内;
8.所述缓冲液瓶盖11上设有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废液瓶盖12上设有废液瓶通气管路14,并且这两条通气管路上也均设有软管夹10。
9.使用时,将微载体由上口装入,盖好密封盖4,通过进液管路6将缓冲液瓶 2中液体导入清洗瓶1,轻摇以混匀洗涤微载体,由出液管路9将液体排入废液瓶3,微载体被滤网拦截在清洗瓶内。重复上述进液、混匀洗涤和出液操作,即可达到清洗微载体的目的。
10.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清洗瓶1、缓冲液瓶2和废液瓶 3的材质为玻璃、塑料、或者不锈钢,优选使用玻璃材质,以便于观察内部液体量和微载体情况。
11.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清洗瓶通气管路5、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和废液瓶通气管路14均能够与压力泵连接。通过压力泵为液体进出提供动力。例如,将清洗瓶通气管路5连接真空压力两用泵,分别使用负压和正压控制进液和出液。即:当需要向清洗瓶内进液时,打开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和清洗瓶通气管路5的软管夹,夹闭出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将清洗瓶通气管路连接真空压力两用泵,开启负压,使清洗瓶内形成负压,吸引缓冲液由进液管路进入清洗瓶;当需要排出清洗瓶内液体时,打开废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和清洗瓶通气管路5的软管夹,夹闭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将清洗瓶通气管路5连接真空压
力两用泵,开启正压,使清洗瓶内形成正压,在压力作用下使缓冲液由出液管路流入废液瓶。
12.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在使用时,为液体流动提供动力的压力泵除了上面描述的与清洗瓶通气管路5连接外,还可以与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或废液瓶通气管路14连接,例如,当需要向清洗瓶内进液时,打开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和清洗瓶通气管路5的软管夹,夹闭出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将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连接真空压力两用泵,开启正压,使缓冲液瓶内压力升高,通过正压使缓冲液经进液管路流入清洗瓶;当需要排出清洗瓶内液体时,打开废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和清洗瓶通气管路5的软管夹,夹闭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将废液瓶通气管路14连接真空压力两用泵,开启负压,使废液瓶内形成负压,吸引缓冲液由出液管路流入废液瓶。
13.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其中所述滤网的作用是拦截微载体,避免排液时微载体丢失,因此滤网的孔径要小于微载体直径。微载体直径在60
‑
300 μm之间,根据厂家和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溶胀后直径均大于200μm,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滤网7的孔径为25μm
‑
200μm。由于微载体颗粒并非完全均一,滤网孔径太大容易丢失直径略小的微载体,而滤网孔径过小则阻力大,液体流动不畅,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滤网优选50μm
‑
150μm。
14.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其中所述清洗瓶的出口8设在滤网7水平以下,保证液体经过滤网后再流出,以便截留微载体。出口8可以设在清洗瓶底,也可以设在滤网7水平以下的清洗瓶身侧壁。其中出口设在清洗瓶底时,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清洗瓶置于支架上,以便连接底部出口的出液管路9。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17.(2)采用压力泵作为进液和排液动力,减少了人工操作,且节约时间;
18.(3)用滤网拦截微载体,保证清洗过程中不丢失微载体;
19.(4)不需要等待微载体沉降即可弃液,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20.图1: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结构示意图。
21.图2:本实用新型的微载体清洗装置的一种使用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清洗瓶;2:缓冲液瓶;3:废液瓶;4:密封盖;5:清洗瓶通气管路;6:进液管路;7:滤网;8:清洗瓶出口;9:出液管路;10:软管夹;11:缓冲液瓶盖;12:废液瓶盖;13: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4:废液瓶通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效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剖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并非按比例绘制,其中为了清楚描述某些结构,放大了这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容易想到的细节。图中所示的各种区域、细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仅作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
24.实施例1: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
25.如图1所示,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瓶1、缓冲液瓶2、废液瓶3;
26.所述清洗瓶1上口的密封盖4上连有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向清洗瓶进液的进液管路6;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进液管路6上均设有软管夹10,进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缓冲液瓶盖11插入缓冲液瓶底部;
27.所述清洗瓶内部靠下方设有滤网7,滤网7的孔径为25μm;
28.在清洗瓶的瓶底设有出口8;
29.所述出口8上连有清洗瓶排液的出液管路9,出液管路9上设有软管夹10,出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废液瓶盖12插入废液瓶内;
30.所述缓冲液瓶盖11上设有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废液瓶盖12上设有废液瓶通气管路14,并且这两条通气管路上也均设有软管夹10。
31.使用时,将溶胀后的微载体由清洗瓶1的上口装入,盖紧密封盖4,将真空压力两用泵连接在清洗瓶通气管路5上,打开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进液管路6 上的软管夹,夹闭出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开启负压,使清洗瓶内形成负压,吸引缓冲液由进液管路进入清洗瓶至合适体积,关闭真空压力两用泵,轻摇混匀洗涤微载体。然后夹闭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打开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废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开启与清洗瓶通气管路5连接真空压力两用泵的正压,使清洗瓶内形成正压,在压力作用下使缓冲液由出液管路流入废液瓶。重复进液、混匀洗涤、出液步骤3次。
32.实施例2: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
33.如图2所示,一种微载体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瓶1、缓冲液瓶2、废液瓶3;
34.所述清洗瓶1上口的密封盖4上连有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向清洗瓶进液的进液管路6;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进液管路6上均设有软管夹10,进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缓冲液瓶盖11插入缓冲液瓶底部;
35.所述清洗瓶内部靠下方设有滤网7,滤网7的孔径为200μm;
36.在滤网7水平以下的清洗瓶身侧壁设有出口8;
37.所述出口8上连有清洗瓶排液的出液管路9,出液管路9上设有软管夹10,出液管路的另一端穿过废液瓶盖12插入废液瓶内;
38.所述缓冲液瓶盖11上设有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废液瓶盖12上设有废液瓶通气管路14,并且这两条通气管路上也均设有软管夹10。
39.使用时,将溶胀后的微载体由清洗瓶1的上口装入,盖紧密封盖4,将真空压力两用泵连接在缓冲液瓶通气管路13上,打开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进液管路 6上的软管夹,夹闭出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开启正压,使缓冲液瓶内形成正压,使缓冲液由进液管路进入清洗瓶至合适体积,关闭真空压力两用泵,轻摇混匀洗涤微载体。然后夹闭进液管路6上的软管夹,打开清洗瓶通气管路5和废液管路9上的软管夹,将真空压力两用泵连接废液瓶通气管路14,开启负压,吸引缓冲液由出液管路流入废液瓶。重复进液、混匀洗涤、出液步骤3次。
40.上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若干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