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7796发布日期:2021-12-17 22:3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医疗废水曾经多次引起公众关注,医疗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造成的危害巨大,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一个“源头”;部分地区真正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医院。医疗废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虫卵等致病原体外,还含有化学药剂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对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几大特征。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医疗污水,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或导致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目前针对医疗废水的处理工艺中,一般采用物化加生化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主要为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生物膜载体增加了系统的投资;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小,反应装置容积有限、空间效率低,在处理医疗废水时处理效率比活性污泥法低;附着于固体表面的微生物量较难控制,操作伸缩性差;靠自然通风供氧,不如活性污泥供氧充足,容易产生厌氧。活性污泥法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需要设置二沉池,增加了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高度集成,高效,占地面积小。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平面结构布置为方形,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厌氧系统、生化系统、沉淀系统、消毒系统和出水管,所述生化系统包括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所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的平面结构均为三角形且对称设置,所述厌氧系统设置于所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的一相邻侧之间,所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的另一相邻侧均连通有沉淀系统,所述沉淀系统为两个,消毒系统设置于两个沉淀系统之间。
6.优选地,所述厌氧系统包括与进水管连通的脉冲布水器、连通所述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外部的厌氧排泥系统、均匀设置于厌氧系统内的多个立体弹性装置;所述立体弹性装置包括纵向填料连接绳以及缠结在所述纵向填料连接绳上的生物填料。
7.优选地,所述厌氧排泥系统包括排泥主管和排泥支管,排泥主管一端伸出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外,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泥支管;所述排泥支管采用非字型均匀分布在所述厌氧系统的底部。
8.优选地,所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通过排泥井进行连通,所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内均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悬挂链曝气器与外置风机,所述悬挂链曝气器包括与风机连通的供气软管、与供气软管连通的橡胶膜管曝气装置与橡胶膜
管曝气装置连通的漂浮布气道装置、与漂浮布气道装置连通的悬挂链装置;所述排泥井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排泥管的出口端伸出所述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外。
9.优选地,所述生化系统a中的曝气装置布置为:由底边向顶角方向依次布置有五层曝气管,第一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两组曝气管对称设置,其中水流入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低于水流出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第二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两组曝气管的曝气强度相同;第三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其中水流入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低于水流出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第四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两组曝气管的曝气强度相同;第五层一组曝气管,其曝气强度同第四层;所述生化系统b中的曝气装置与生化系统a中的曝气装置关于该医疗废水处理装置横向中心线的镜像布置。
10.优选地,所述沉淀系统包括设置在系统下部的三相分离器、设置在系统中部的斜管沉淀器和系统上部的出水主渠及出水支渠;每条所述出水主渠的一端连接多条出水支渠,支渠距离均布,其高度低于出水主渠的高度,出水主渠的另一端连接到加药区。
11.优选地,所述消毒系统包括加药区、过水管、隔板、出水管;所述加药区位于沉淀系统和消毒系统之间,过水管位于加药区的底部,隔板包括沿水流方向平行设置的隔板a和隔板b,其中隔板a高度低于隔板b,出水管的安装高度略低于隔板a的高度。
12.优选地,所述隔板b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开孔。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以医疗废水为原水,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厌氧系统中,搅起池底的污泥,使其与池内污水不断充分混合,厌氧菌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接触反应,通过厌氧系统处理的污水分别自流到生化系统a和生化系统b,从而达到生物处理的功能,经生化系统处理过的原水经过沉淀系统的处理后,分离出的水集中排入消毒系统中,经过消毒系统处理完成的水通过出水管外排。
14.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高度集成,高效,占地面积小,医疗废水处理效果好,无需设置二沉池,降低了投建成本和运行成本,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中的沉淀系统结构示意图;
18.其中:厌氧系统1、生化系统a2、生化系统b3、沉淀系统4、消毒系统5、进水管6、脉冲布水器7、厌氧排泥系统8、立体弹性装置9、曝气装置10、排泥井11、排泥管12、加药区13、过水管14、隔板15、出水管16、供气软管17、漂浮布气道装置18、悬挂链装置19、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三相分离器21、斜管沉淀器22、出水主渠23、出水支渠24。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0.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6、厌氧系统1、生化系统a2、生化系统b3、沉淀系统4、消毒系统5和出水管16。
21.所述厌氧系统1包括脉冲布水器7、厌氧排泥系统8、立体弹性装置9。
22.所述生化系统a2和生化系统b3包括曝气装置10、排泥井11、排泥管12。其中曝气装置10包括供气软管17、漂浮布气道装置18、悬挂链装置19、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
23.所述沉淀系统4包括三相分离器21、斜管沉淀器22、出水主渠23、出水支渠24。
24.所述消毒系统5包括加药区13、过水管14、隔板15、出水管16。
25.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稳定的医疗废水处理装置平面结构为矩形,长与宽相等,一般都为15

20 m。装置两条中心线上设置有4道隔墙,均与排泥井11四角相连,其中排泥井平面结构也为矩形,优选的,长宽都为2米。装置整体高度为5m-8m。本装置主要是通过将厌氧系统1、生化系统a2、生化系统b3、沉淀系统4、消毒系统5在平面上进行有效的串联复合,与一般的一体化设备相比,不同在于平面上将生化系统、沉淀系统、消毒系统等有效连接,高度合成了处理设施,将生化与物化处理工艺有机结合,不仅使得污水能得到有效的处理,而且不必重新建设与之配套的预处理设施,节省了土建投资和占地。后续设置污泥池储存此套装置的的剩余污泥,进行消解浓缩,并定期进行外运利用,城镇可用于堆肥。并且本装置各处理单元采用类似三角形形状,该几何特点有利于增加该装置结构的刚度、稳定性。
26.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厌氧系统1中进水管6与脉冲布水器7相连,进水管管内液体流速为0.9

1.2m/s,管径根据运行流量确定;脉冲布水器筒体7直径为φ1000mm

1500mm,位于厌氧系统1的几何中心略靠进水管的正上方的位置,材质为ss304。厌氧系统1与生化系统a2、生化系统b3之间的隔板材质均为q235b,并且在隔板上部分别开孔,开孔尺寸为300mm*300mm。
27.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厌氧系统1中设置有多个立体弹性装置9,立体弹性装置9包括纵向填料连接绳以及缠结在该纵向填料连接绳上的生物填料。厌氧系统沿水流方向(如图的自西向东方向),共设置5列立体弹性装置9,其中第一列包含10个立体弹性装置9,第二列包含8个立体弹性装置9,第三列包含6个立体弹性装置9,第四列包含4个立体弹性装置9,第五列包含2个立体弹性装置9。生物填料在有效区域内能立体全方位均匀舒展满布,使污水与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均匀的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又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简单的说主要起到利于挂膜、截留微生物,便于污水污泥充分接触反应的功效。优选的,立体弹性装置9的分布间距为150

250mm,高度为2.5-4.5m。
28.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厌氧排泥系统8分为排泥主管和排泥支管,排泥主管一端伸出装置外,另一端连接排泥支管;排泥支管采用非字型均匀分布在厌氧系统1的底部。排泥主管的管径根据进水水质水量及厌氧污泥龄而定,排泥支管的管径为排泥主管管径的小一型号。
29.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生化系统a2和生化系统b3平面几何结构均为近似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与厌氧系统1相等,且关于该医疗废水处理装置横向中心线对称,两池体中间设置有平面结构为矩形的排泥井11,排泥井11的尺寸为2m*2m*5m,排泥井11与生化系统a2和生化系统b相邻的隔板下部分别开孔,与厌氧系统1相邻的隔板下部连接排泥管12,排泥管12的另一端穿过厌氧系统1,伸出装置外,排泥管流速0.6m/s

0.9m/s。
30.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生化系统a2中的曝气装置10由底边向顶角方向
依次布置有五层曝气管。第一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每组4根曝气管,共计8根,通过调节曝气系统装置10中供气软管17的阀门开度,水流入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低于水流出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如图使西向的曝气管曝气强度低于东向的曝气管);第二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每组3根曝气管,共计6根,曝气管曝气强度相同;第二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每组2根曝气管,共计4根,水流入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低于水流出端的曝气管组的曝气强度(如图使西向的曝气管曝气强度低于东向的曝气管);第二层沿水流方向布置有两组曝气管,每组1根曝气管,共计2根,曝气管曝气强度相同;第五层位于中心线,设置一根,曝气强度同第四层。所述生化系统b3中的曝气装置为生化系统a2中的曝气装置关于该医疗废水处理装置横向中心线的镜像布置。
31.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曝气装置10由悬挂链曝气器与外置风机组成,其中悬挂链曝气器装置包括风机风管与供气软管17连通,供气软管17与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连通,漂浮布气道装置18与悬挂链装置19、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连接。漂浮布气道装置18直径一般为dn100~150 mm,相邻漂浮布气道装置18的间距为3.0~5.0 m,具体管径和间距视污水种类、水质、供气量等工艺条件确定。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距池底0.15~0.50m,相邻的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的间距0.50~1.50m。橡胶膜管曝气装置20的规格和数量由池体宽度和曝气量确定。鼓风机自身配置的过滤器基本可满足曝气器的使用要求,可不单独设置空气过滤装置。
32.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3所示,所述沉淀系统4中的三相分离器21设置在生化系统隔板分离部底部的斜坡以及与斜坡呈设定角度的斜板,斜坡的坡面朝向底部连通孔,斜坡与斜板之间留有过水缝隙。斜坡与斜板夹角为38度,过水缝隙的宽度为100mm。通过三相分离器21中的斜板实现泥水气的初步分离,其上方的斜管沉淀器22进一步实现泥水分离,沉淀物经斜坡下滑汇聚于生物反应系统18的底部,并经排泥井11排出。
33.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3所示,所述斜管沉淀器22之间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斜管长一般在1.0

1.2m左右;斜管的上层应有0.5

1.0m的水深,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斜管下为废水分布区,一般高度不小于0.5m,布水区下部为污泥区;斜管与水平面呈60
°
角,斜管孔径一般为80~100mm。
34.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3所示,所述沉淀系统4中每条出水主渠23连接5条出水支渠24,出水支渠24等距离均布在出水主渠23的一侧,高度低于出水主渠23的高度,出水主渠23的另一端连接到加药区13。出水支渠24和出水主渠23均为q235b钢板材质。采用多个出水支渠24与出水主渠23连通的方式,提高出水均匀性,避免短流。
35.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消毒系统5中加药区13投加次氯酸钠,投加量4

8mg/l。混合后的水体通过过水管14流入到消毒区,过水管14流速取0.8m/s,管径由水量和流速综合而定。所述消毒系统5中消毒区设置隔板15,隔板15包括沿水流方向平行设置的隔板a和隔板b(如图中由西向东第一块隔板为隔板a,第二块为隔板b,),其中隔板a高度低于隔板b,出水管(16)的安装高度略低于隔板a的高度在隔板b开孔,共计10个,均匀布置在隔板b底部。隔板材质均为q335b,并按照要求做防腐。在隔板a和隔板b的作用下,污水呈上下叠流式,使次氯酸钠与污水充分混合接触,起到杀毒灭菌的效果。处理完成的水通过出水管16外排,出水管16管径与过水管14管径一致。
36.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以医疗废水为原水,原水通过进水管6进入到脉冲布水器7,脉
冲布水器7利用虹吸管中快速流动的水流将主管道中的空气带走,使主管道内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在管道内外大气压的作用下容器中的水进入主管道后排入厌氧系统1中。由于水流速度很快,布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达到脉冲的效果,搅起池底的污泥,使其与池内污水不断充分混合,厌氧菌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接触反应。厌氧系统1中立体弹性装置9的立体弹性填料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并加入抗氧剂、亲水剂、稳定剂、吸附剂等添加剂,经特殊拉丝而成面带有细小毛刺结构,弹性丝经高温黏合。厌氧系统1中污泥需要定期通过厌氧排泥系统8排放污泥。通过厌氧处理的污水分别自流到生化系统a2和生化系统b3,生化系统中设置了曝气装置10,通过控制曝气装置10的曝气强度和曝气装置10自身的特点,实现生化系统缺氧

好氧的交替运行,从而达到生物处理的功能。处理过的原水自流通过沉淀系统4的三相分离器21,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分离出的污泥,通过排泥井11和排泥管12定期排放;分离出的水通过斜管沉淀器22,进入到出水支渠24,由出水支渠24汇入到出水主渠23,集中排入加药区13。加药区13中投加次氯酸钠,投加量4

8mg/l,混合后的污水通过过水管14流入到消毒系统5,在两块隔板15的作用下,污水呈上下叠流式,使次氯酸钠与污水充分混合接触,起到杀毒灭菌的效果。处理完成的水通过出水管16外排。
37.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动,这些改进和变动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