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组件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3487发布日期:2022-01-07 23:28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滤芯组件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芯组件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水质卫生,家庭配备净水设备已成为一个趋势;现有净水设备在使用并停机一段时间后,其出水水质的tds会变高,因此,需要在每次开机后先排出一定体积的水后再使用,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滤芯组件及净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净水设备在使用并停机一段时间后,其出水水质的tds会变高,需要在每次开机后先排出一定体积的水后再使用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5.一种滤芯组件,包括:进水管、过滤单元和壳体,所述过滤单元卷制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进水管用于向所述过滤单元通入原水,所述过滤单元能够将原水过滤得到纯水和废水,所述壳体设有收容空间,所述进水管和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口、纯水口和废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过滤单元的周向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纯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用于将经过所述过滤单元得到的纯水输送至所述纯水口,所述过滤单元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密封,所述进水管经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废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用于将经过所述过滤单元得到的废水输送至所述废水口。
6.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将所述过滤单元悬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
7.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端连接,以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密封,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二端连接,以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外壳之间隔绝,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过滤单元、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外壳围设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通过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废水口连通。
8.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密封板、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所述密封板贴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环形部自所述密封板的外沿向远离所述过滤单元延伸并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述密封板连接并将所述过滤单元夹持。
9.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环形板、第三环形部和第四环形部,所述环形板与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环形部自所述环形板的外沿向所述过滤单元延伸并将所述过滤单元夹持,所述第四环形部自所述环形板的内沿向所述外壳
延伸,所述外壳上设有收容槽,所述第四环形部插设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二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环形板之间,所述第三流道形成在所述第四环形部和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之间。
10.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呈环状,所述外壳包括内槽壁、外槽壁和槽底,所述内槽壁、所述外槽壁和所述槽底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所述进水管经所述内槽壁所围空间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内槽壁将所述进水管夹持,所述第四环形部与所述外槽壁相对所述内槽壁一侧贴合,所述第三流道形成在所述第四环形部和所述内槽壁之间,所述第三流道贯穿所述槽底与所述废水口连通。
11.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本体和盖体,所述本体用于将所述本体盖合并与所述第一环形部抵接,以顺次通过所述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环形部将所述第四环形部抵设于所述槽底。
12.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和所述盖体可拆连接;所述本体具有口端,所述盖体用于盖合所述口端,所述口端设有导向壁,所述盖体设有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插设于所述口端并能够利用所述导向壁的导向作用导向所述第一环形部并与所述第一环形部抵接。
13.在所述滤芯组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设有插入槽,所述口端上设有第二插入部,所述导向壁延伸至所述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能够沿所述导向壁的导向所述第一环形部并将所述第二插入部挤入所述插入槽,以使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所述插入槽插接。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15.一种净水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滤芯组件。
16.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上述方案的滤芯组件应用装备于净水设备中,除了使净水设备具备极佳的水净化过滤效能之外,滤芯组件自身增加了纯水容纳体积,减少了废水容纳体积,因此,净水设备在使用并停机一段时间后,其出水水质的tds会较低,无需在每次开机后先排出一定体积的水后再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废水体积减小,同时减少膜片,例如反渗透膜与高浓度的废水接触时间,减少膜片的负担,提高了膜片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滤芯组件包括进水管、卷制在进水管上的过滤单元以及壳体,原水通过进水管由过滤单元的内侧进入过滤单元并由过滤单元的周向外侧排出,得到的纯水经位于过滤单元的周向与壳体之间的第一流道从纯水口排出,得到的废水经位于过滤单元的第二端与壳体之间的第二流道从废水口排出。纯水的出水侧在过滤单元的周向上,而废水的出水侧在过滤单元的端部,从而能够通过调整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容积增加滤芯组件纯水容纳体积和减少废水容纳体积。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其中:
20.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21.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中水流方向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中进水管和过滤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25.图6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中膜片组绕进水管卷制示意图;
26.图7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中膜片组展开示意图;
27.图8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中膜片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净水设备,其实质上为一种水净化处理设备,可以安装于公司、学校、家庭、工厂等各种场合环境中,实现对市政自来水净化处理为纯水,以提高和改善人们用水品质和饮水健康。
30.净水设备中用于实现水净化处理的组件为滤芯组件。根据滤芯组件的构造、所能净化的杂质种类、净化原理等不同,滤芯组件可大致划分为反渗透滤芯组件、pp熔喷滤芯组件、折叠式微孔滤芯组件、活性炭滤芯组件等种类。为便于描述本技术技术方案,下面以滤芯为反渗透滤芯组件(即ro滤芯)作例进行说明。也即本技术中净水设备包括一种滤芯组件,该滤芯组件为反渗透滤芯组件。
31.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8,滤芯组件10包括进水管100和过滤单元200,进水管100用于向过滤单元200通入原水。该原水为市政自来水。过滤单元200卷制在进水管100上。过滤单元200能够将原水过滤得到纯水和废水。具体地,过滤单元200包括多个膜片组210,各膜片组210绕进水管100同轴卷制且依次叠设。如此使得膜片组210一层一层依次叠设缠绕在进水管100上,通过膜片组210的数量调节过滤单元200的通量。相邻膜片组210之间夹设有第一加强层220,第一加强层220能够保证过滤单元200整体强度,避免过滤单元200在治水过程中向外膨胀炸裂并对膜片组210进行限位保护。膜片组210具有靠近进水管100的第一侧边211、远离进水管100的第二侧边212以及位于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之间的第三侧边213和第四侧边214。膜片组210包括两个膜片215和位于两个膜片215之间的滤网216。该滤网216除起到支撑作用外其网孔还用于导流。膜片215包括支撑层2151和设置在支撑层2151一侧的脱盐层2152,两个支撑层2151分别贴设于滤网216两侧,使得纯水的出水侧在膜片组210的外侧,从而增加了纯水容纳体积,减少了废水容纳体积。膜片215和滤网216对应第二侧边212和第三侧边213位置密封连接。第四侧边214包括密封区域和敞开区域。膜片215和滤网216对应密封区域位置密封连接。密封连接指两层膜片215位于滤网216两侧,三者一同密封连为一体。进水管100中的原水可从第一侧边211进入膜片组210,生成的纯水可从脱盐层2152排出,生成的废水可从敞开区域排出。本实施例中,膜片215为反渗透膜。支撑层2151为无纺布层。
32.上述方案的滤芯组件10应用装备于净水设备中,除了使净水设备具备极佳的水净化过滤效能之外,滤芯组件10自身增加了纯水容纳体积,减少了废水容纳体积,因此,净水设备在使用并停机一段时间后,其出水水质的tds会较低,无需在每次开机后先排出一定体积的水后再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废水体积减小,同时减少膜片215折损,例如反渗透膜与高浓度的废水接触时间,减少膜片215的负担,提高了膜片215的使用寿命。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区域与第一侧边211相邻。即密封区域靠近第一侧边211设置,使得原水由第一侧边211进入膜片组210后,能够在密封区域的阻挡作用下经过一定范围的膜片组210后再从敞开区域排出,提高了过滤效果。
34.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单元200还包括卷制在位于最外侧的膜片组210上的第二加强层230。第二加强层230使得过滤单元200的外侧得到加强,防止位于最外侧的膜片组210向外膨胀炸裂并对该膜片组210进行限位保护。进一步地,第一加强层220和第二加强层230均为滤布。该滤布能够进一步对经过其的水进行过滤。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层220和第二加强层230还可以为具有过水孔的筒状结构。经过膜片组210的出水进一步通过过水孔排出。
3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过滤单元200还包括卷制在第二加强层230上的网格层。该网格层上形成的网格为出水通道。进一步地,过滤单元200还包括卷制在网格层上的第三加强层240,第三加强层240上设有通孔。该第三加强层240可为注塑件,可进一步提高过滤单元200强度,避免渗透压将膜片组210撑破。本实施例中,通孔可呈格网结构。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滤芯组件10还包括壳体300,壳体300设有收容空间,进水管100和过滤单元200收容于收容空间。壳体300上设有进水口301、纯水口302和废水口303。进水口301与进水管100连通。过滤单元200的周向与壳体300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304。第一流道304与纯水口302连通。第一流道304用于将经过过滤单元200得到的纯水输送至纯水口302。过滤单元200具有第一端201和第二端202。第三侧边213与第一端201对应。第四侧边214与第二端202对应。第一端201密封。进水管100经第二端202与进水口301连通,第二端202与壳体300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305,第二流道305与废水口303连通,第二流道305用于将经过过滤单元200得到的废水输送至废水口303。如此使得经过过滤单元200得到的纯水能够经位于过滤单元200的周向与壳体300之间的第一流道304从纯水口302排出,形成的废水能够经位于过滤单元200的第二端202与壳体300之间的第二流道305从废水口303排出,从而通过调整第一流道304和第二流道305的容积,增加滤芯组件200纯水容纳体积和减少废水容纳体积,保证纯水存储量远远大于废水存储量,使得净水设备在使用并停机一段时间后,其出水水质的tds会较低,无需在每次开机后先排出一定体积的水后再使用,提高了用户体验;废水体积减小,同时减少膜片215,例如反渗透膜与高浓度的废水接触时间,减少膜片215的负担,提高了膜片215的使用寿命。
37.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管100的周向设有出水孔110,出水孔110用于将由进水口301进入进水管100的原水排入过滤单元200。本实施例中,出水孔110均布于进水管100且贯穿进水管100的管壁,保证了由进水管100向过滤单元200的出水均匀。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300包括外壳310、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将过滤单元200悬置在收容空间内。第一流道304形成在过滤单元200与外壳310之间。如此通过第一支撑件320和第二支撑件330将过滤单元200与外壳310固
定,便于通过调整外壳310增加第一流道304的容积。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320与第一端201连接,以将第一端201与外壳310之间密封。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端201的密封性。第二支撑件330与第二端202连接,以将第二端202与外壳310之间隔绝,第二支撑件330上设有第三流道306,第一支撑件320、过滤单元200、第二支撑件330和外壳310围设形成第一流道304,第二端202与第二支撑件330之间形成第二流道305,第二流道305通过第三流道306与废水口303连通。如此保证了原水、纯水和废水之间不发生窜水。
4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20包括密封板321、第一环形部322和第二环形部323,密封板321贴设于第一端201,第一环形部322自密封板321的外沿向远离过滤单元200延伸并与外壳310连接,第二环形部323与密封板321连接并将过滤单元200夹持。如此使得密封板321和第二环形部323配合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端201的密封性,保证纯水的出水以及废水从第二端202出水。第一环形部322自密封板321的外沿向远离过滤单元200延伸,使得第一端201与外壳310之间为弹性连接,避免振动造成过滤单元200与第一支撑件320之间发生断裂。
4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30包括环形板331、第三环形部332和第四环形部333,环形板331与第二端202相对设置,第三环形部332自环形板331的外沿向过滤单元200延伸并将过滤单元200夹持,第四环形部333自环形板331的内沿向外壳310延伸,外壳310上设有收容槽340,第四环形部333插设于收容槽340,第二流道305形成在第二端202与环形板331之间。通过调整环形板331与第二端202之间的间距,在保证废水能够出水的条件下,尽可能缩小间距,保证滤芯组件10用于存储废水的体积尽可能小。第三流道306形成在第四环形部333和收容槽340的槽壁之间。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收容槽340呈环状,外壳310包括内槽壁3111、外槽壁3112和槽底3113,内槽壁3111、外槽壁3112和槽底3113围设形成收容槽340,进水管100经内槽壁3111所围空间与进水口301连通,内槽壁3111将进水管100夹持,保证内槽壁3111与进水管100之间的密封性。第四环形部333与外槽壁3112相对内槽壁3111一侧贴合,保证第四环形部333和外槽壁3112之间的密封性。第三流道306形成在第四环形部333和内槽壁3111之间,第三流道306贯穿槽底3113与废水口303连通。如此使得收容槽340可用于进水管100和过滤单元200的安装定位,提高了滤芯组件10装配效率。同时,可进一步防止原水、纯水和废水之间的窜水。
43.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310包括本体311和盖体312,本体311用于将本体311盖合并与第一环形部322抵接,以顺次通过过滤单元200和第三环形部332将第四环形部333抵设于槽底3113。如此通过盖体312能够将过滤单元200固定防止其相对外壳310窜动。
4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体311和盖体312可拆连接。如此方便对进水管100和过滤单元200进行更换,使得壳体300能够重复使用,节约了成本。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311具有口端,盖体312用于盖合口端,口端设有导向壁,盖体312设有第一插入部3121,第一插入部3121插设于口端并能够利用导向壁的导向作用导向第一环形部322并与第一环形部322抵接。通过导向壁的导向作用方便盖体312与本体311装配,并方便将过滤单元200固定。
46.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312上设有插入槽3122,口端上设有第二插入部3114,导向
壁延伸至第二插入部3114,第一插入部3121能够沿导向壁的导向第一环形部322并将第二插入部3114挤入插入槽3122,以使第二插入部3114与插入槽3122插接。如此能够在盖体312与本体311装配的过程中,盖体312将过滤单元200固定的同时完成其与本体311连接,提高了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盖体312和本体311可为弹性材料制成或者仅第一插入部3121和第二插入部3114为弹性材料制成,利用弹性材料的变形张力实现盖体312与本体311连接。
4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