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催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电催化设备。
背景技术:2.工业有机废水具有cod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目前应用较多的电化学方法包括离子膜电解槽和填料电解池。但是在电催化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会带有大量的热量,这些气体带有的热量影响气体的存储。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电催化设备。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电催化设备,包括电催化设备主体、余热回收箱、电压力阀、气轮装置、发电机和储电装置,
5.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为竖直放置的长方体形状,所述余热回收箱、所述气轮装置和所述发电机均位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的上端面上,所述储电装置固定在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的后端面上,
6.所述余热回收箱为竖直放置的圆柱体箱体,所述余热回收箱上设有进气管、蛇管、出气管和蒸汽出管,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的下端面,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的上端面,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蛇管与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蛇管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内,所述蒸汽出管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上端面的中间部位,所述蛇管通过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内连通,
7.所述电压力阀固定在所述蒸汽出管上,
8.所述气轮装置包括进气口、出气口、轴杆、扇叶、气轮外壳,所述气轮外壳为水平横向放置的圆柱体形状,所述轴杆为水平横向放置的圆柱体形状,所述轴杆的左端面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气轮外壳内的左端面上,所述轴杆的右端面通过机械密封穿过所述气轮外壳的右端面,所述扇叶位于所述气轮外壳内,所述扇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扇叶固定在位于所述气轮外壳内的所述轴杆上,三个所述扇叶围成圆形,所述扇叶为弧形形状,所述扇叶的长度小于所述气轮外壳内左端面与右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气轮外壳的上端部位和下端部位,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位于所述气轮外壳的后端部位,
9.所述余热回收箱通过所述蒸汽出管连通所述气轮装置的所述进气口,
10.所述气轮装置通过所述轴杆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
11.所述发电机通过所述储电装置连接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上设有控制面板、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内设有电催化装置。
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所述电压力阀、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储电装置均通过电线连接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上的控制面板。
1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蛇管固定在所述余热回收箱的内侧表面。
1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扇叶为水平横向放置。
1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余热回收箱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压力阀为单向阀门。
18.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装置可利用生产余热产生水蒸气进行发电供电催化装置二次用电。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轮装置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电催化设备主体-1;余热回收箱-2;进气管-2.1;蛇管-2.2;出气管-2.3;蒸汽出管-2.4;电压力阀-3;气轮装置-4;进气口-4.1;出气口-4.2;轴杆-4.3;扇叶-4.4;气轮外壳-4.5;发电机-5;储电装置-6。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于尾气余热利用的电催化设备,包括电催化设备主体1、余热回收箱2、电压力阀3、气轮装置4、发电机5和储电装置6,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为竖直放置的长方体形状,所述余热回收箱2、所述气轮装置4和所述发电机5均位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的上端面上,所述储电装置6固定在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的后端面上,所述电压力阀3固定在所述蒸汽出管2.4上,所述余热回收箱2通过所述蒸汽出管2.4连通所述气轮装置4的所述进气口4.1,所述气轮装置4通过所述轴杆4.3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5,所述发电机5通过所述储电装置6连接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上设有控制面板、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内设有电催化装置。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所述电压力阀3、所述发电机5和所述储电装置6均通过电线连接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上的控制面板。所述电压力阀3为单向阀门。
28.如图3所示,所述余热回收箱2为竖直放置的圆柱体箱体,所述余热回收箱2上设有进气管2.1、蛇管2.2、出气管2.3和蒸汽出管2.4,所述进气管2.1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2的下端面,所述出气管2.3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2的上端面,所述进气管2.1通过所述蛇管2.2与
所述出气管2.3连通,所述蛇管2.2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2内,所述蒸汽出管2.4位于所述余热回收箱2上端面的中间部位,所述蛇管2.2通过所述进气管2.1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内连通,所述蛇管2.2固定在所述余热回收箱2的内侧表面。所述余热回收箱2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29.如图4所示,所述气轮装置4包括进气口4.1、出气口4.2、轴杆4.3、扇叶4.4、气轮外壳4.5,所述气轮外壳4.5为水平横向放置的圆柱体形状,所述轴杆4.3为水平横向放置的圆柱体形状,所述轴杆4.3的左端面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气轮外壳4.5内的左端面上,所述轴杆4.3的右端面通过机械密封穿过所述气轮外壳4.5的右端面,所述扇叶4.4位于所述气轮外壳4.5内,所述扇叶4.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扇叶4.4固定在位于所述气轮外壳4.5内的所述轴杆4.3上,三个所述扇叶4.4围成圆形,所述扇叶4.4为弧形形状,所述扇叶4.4的长度小于所述气轮外壳4.5内左端面与右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进气口4.1和所述出气口4.2分别位于所述气轮外壳4.5的上端部位和下端部位,所述进气口4.1和所述出气口4.2均位于所述气轮外壳4.5的后端部位,所述扇叶4.4为水平横向放置。
30.实施例1:所述余热回收箱2通过所述进气管2.1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的出气管连通,所述余热回收箱2通过所述蒸汽出管2.4与所述气轮装置4的所述进气口4.1连通,所述气轮装置4通过所述轴杆4.3与所述发电机5连接,所述发电机5通过所述储电装置6连接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
31.实施例2:使用时,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电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过出气管到达所述余热回收箱2的所述蛇管2.2内,与所述余热回收箱2内的液体(可选择沸点较低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所述余热回收箱2内的液体达到沸点蒸发至所述电压力阀3,所述电压力阀3为单向阀,为向所述气轮装置4流动,蒸发的液体到达所述气轮装置4,将会带动所述扇叶4.3转动,所述扇叶4.3的转动,将会带动所述轴杆4.3的转动,所述轴杆4.3的转动,就会使得所述发电机5发电,而所述发电机5发出的电量可存储在所述储电装置6,用于所述电催化设备主体1的二次用电。
32.实施例3:本技术装置还可在所述气轮装置4与所述发电机5之间设有增速装置。在所述轴杆4.3与所述发电机5之间设置增速装置,则会使得电量更具有保障,就像风力发电的原理一样。
33.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