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选煤厂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泥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2.选煤厂在进行煤炭生产的时候,会对原矿进行选洗操作,洗煤后产生的煤泥水污水需要进行处理过滤后,才能进行排放,或者是循环使用,煤泥水中的煤粉非常稳定,即使长时间静放,也很难沉淀。
3.现有的煤泥水处理技术中,会在污水中加入大量的絮凝剂,将其中的煤粉颗粒吸附沉淀,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成本较高,且在后续的固体残留物处理过程中,仍需花费大量的成本对混杂的添加剂进行处理,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泥水分离装置,借助浓缩单元盛放污水,并将污水引入滤除单元,借助滤除单元对污水进行过滤,借助收集单元收集滤除单元过滤后的煤泥,无需借助絮凝剂,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煤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浓缩单元、滤除单元和收集单元;其中,
6.所述浓缩单元包括:浓缩池,所述浓缩池上贯穿开设有出水口;杂质泵,所述杂质泵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连通所述浓缩池的出水口;
7.所述滤除单元包括:集液池;支架,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集液池上方;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主动辊,所述主动辊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滤布,所述滤布绕设所述主动辊与所述从动辊,所述杂质泵的出水口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架设于所述滤布上方;
8.所述收集单元包括:刮泥板,所述刮泥板与所述支架连接,并与所述滤布朝向所述集液池的一侧抵接;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在所述刮泥板朝向所述集液池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连接;污泥池,所述污泥池设置于所述传送带的卸料端。
9.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还包括:锅炉;供热水管,所述供热水管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锅炉的出水口,所述供热水管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锅炉的进水口,所述供热水管穿设所述浓缩池与所述污泥池。
10.可选地,所述收集单元还包括:导热保护板,所述导热保护板设置于所述污泥池内,与所述污泥池的内壁连接,所述供热水管在所述导热保护板背向所述传送带的一侧穿设所述污泥池,并与所述导热保护板贴合设置。
11.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还包括:残渣桶,所述残渣桶设置于所述浓缩池内,并在远离所述浓缩池的出水口的一侧与所述浓缩池的内壁抵接;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残渣桶的侧壁及所述浓缩池的内壁固定连接。
12.可选地,所述滤除单元还包括:喷洒管,所述喷洒管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出水管
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喷洒管,所述喷洒管沿所述滤布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喷洒管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喷洒口。
13.可选地,所述收集单元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架设于所述污泥池上方;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与所述安装架可转动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污泥池内。
14.可选地,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安装架背向所述污泥池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安装架可转动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污泥池内;多个搅拌杆,多个所述搅拌杆与所述连接杆的周向固定连接。
15.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还包括:太阳能集热管,所述太阳能集热管贯穿所述浓缩池。
16.可选地,所述浓缩池、所述集液池和所述污泥池的内壁均覆盖有防水层。
17.可选地,所述供热水管的外壁覆盖有防腐层。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采用本实用新型煤泥水分离装置,借助杂质泵将浓缩池内的污水引流并喷洒至滤布上,借助滤布过滤拦截煤泥,并借助刮泥板刮除滤布上拦截的煤泥,使其落至传送带上,最终输送至污泥池内,实现对煤泥水的过滤分离,整个过程无需借助絮凝剂,过滤后无需对添加剂进行处理,降低了过滤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煤泥水分离装置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22.图3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浓缩池的剖视图;
23.图4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支架、滤布、传送带及刮泥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4.图5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喷洒管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
26.1:浓缩单元;11:浓缩池;12:杂质泵;13:进水管;14:出水管;15:锅炉;16:供热水管;17:残渣桶;18:过滤网;19:太阳能集热管;2:滤除单元;21:集液池;22:支架;23:第一电机;24:主动辊;25:从动辊;26:滤布;27:喷洒管;28:喷洒口;3:收集单元;31:刮泥板;32:传送带;33:污泥池;34:导热保护板;35:安装架;36:搅拌组件;361:第二电机;36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煤泥水分离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浓缩池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
煤泥水分离装置的支架、滤布、传送带及刮泥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9.如图1-图4所示,所述煤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浓缩单元1、滤除单元2和收集单元3。
30.所述浓缩单元1包括浓缩池11和杂质泵12。所述浓缩池11上贯穿开设有出水口;所述杂质泵12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13连通所述浓缩池11的出水口
31.所述滤除单元2包括集液池21、支架22、第一电机23、主动辊24、从动辊25和滤布26。所述支架22架设于所述集液池21上方;所述第一电机23与所述支架22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支架22可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电机2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辊25与所述支架22可转动连接;所述滤布26绕设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从动辊25,所述杂质泵12的出水口连接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架设于所述滤布26上方。
32.所述收集单元3包括刮泥板31、传送带32和污泥池33。所述刮泥板31与所述支架22连接,并与所述滤26布朝向所述集液池21的一侧抵接;所述传送带32在所述刮泥板31朝向所述集液池21的一侧与所述支架22连接;所述污泥池33设置于所述传送带32的卸料端。
33.使用时,将煤泥水的污水注入所述浓缩池11,开启所述杂质泵12、所述第一电机23和所述传送带32,煤泥水经所述进水管13和所述杂质泵12进入所述出水管14,并经所述出水管14的出水口喷洒出,落至所述出水管14下方的所述滤布26上,煤泥水中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被所述滤布26过滤拦截,过滤后的液体落入所述滤布26下方的所述集液池21内,所述第一电机23驱动所述主动辊24转动,所述主动辊24转动驱动所述滤布26在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从动辊25之间传动,所述滤布26绕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从动辊25传动过程中,带动拦截的煤泥等固体杂质一起传动,所述刮泥板31与所述滤布26抵接,煤泥等固体杂质运移至所述刮泥板31处时,所述刮泥板31将粘附在所述滤布26上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刮除,刮除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落入所述刮泥板31下方的所述传送带32上,所述传送带32朝向所述污泥池33方向运转,带动落到上面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同向移动,最终,煤泥等固体杂质在所述传动带32的卸料端落下,并落入卸料端下方的所述污泥池33内,从而完成煤泥水的过滤分离工作。
34.采用本实用新型煤泥水分离装置,借助所述杂质泵12将所述浓缩池11内的污水引流并喷洒至所述滤布26上,借助所述滤布26过滤拦截煤泥,并借助所述刮泥板31刮除所述滤布26上拦截的煤泥,使其落至所述传送带32上,最终输送至所述污泥池33内,实现对煤泥水的过滤分离,整个过程无需借助絮凝剂,过滤后无需对添加剂进行处理,降低了过滤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浓缩池11采用240砖墙砌设于地面,整体为空心长方体,所述杂质泵12铆设在图1中所述浓缩池11的右侧壁的上端,所述杂质泵12的进水口,也即图1中所述杂质泵12的下端串联法兰连接所述进水管13,所述进水管13与所述浓缩池11右侧壁下端开设的进水口连通,并延伸进所述浓缩池11内,所述杂质泵12的出水口,也即图1中所述杂质泵12的上端串联法兰连接所述出水管14。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液池21采用240砖墙砌设于地面,整体为空心长方体,所述集液池21上方架设有所述支架22,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22的右端靠近端部,借助轴承可转动连接有所述主动辊24,所述支架22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电机23,选用220v5000w伺服电机,所述第一电机23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辊24的轴心固定连接,所述支架22的左端靠近端部,借助轴承可转动连接有所述从动辊25,所述从动辊25低于所述主动辊24,所述滤布26绕
设所述主动辊24和所述从动辊25,采用3mm厚多层毛面牛津布材质,所述出水管14延伸至所述滤布26上方的约中间位置。靠近所述主动辊24一端,所述支架22上还焊接有所述刮泥板31,所述刮泥板31与图1中下侧的所述滤布26抵接,且与朝向所述从动辊25一侧的所述滤布26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一电机23启动后,所述滤布26绕所述主动辊24和所述从动辊25逆时针传动,也即与所述刮泥板31抵接的一侧所述滤布26由图1中所述从动辊25朝向所述主动辊24上升移动,则所述滤布26上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在随所述滤布26移动的过程中,被抵接的所述刮泥板31刮除落下,在所述刮泥板31下方,所述支架22上连接有所述传送带32,从而被所述刮泥板31刮除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落至所述传送带3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带32具体选用带式输送机,朝向所述污泥池33方向延伸并运转,带动煤泥等固体杂质随之同向运移,最终,在所述传送带32的卸料端,煤泥等固体杂质落下,并落至所述传送带32下方的所述污泥池33内,所述污泥池33与所述集液池21贴合设置,同样采用240砖墙砌设于地面。依此循环往复,则煤泥水中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聚积在所述污泥池33内,过滤后的液体被收集在所述集液池21内,从而不借助絮凝剂实现对煤泥水的分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浓缩池11、所述集液池21和所述污泥池33的形状尺寸及具体相对位置关系可以调整,所述支架22在所述集液池21上的具体连接位置可以调整,所述出水管14延伸至所述滤布26上方的具体位置可以调整,所述刮泥板31与所述滤布26的抵接位置可以调整,所述传送带32与所述支架22的连接位置随之调整,所述传送带32可以选用带式输送机以外的其他输送设备,只要所述出水管14引出的煤泥水能够落至所述滤布26,所述滤布26能对煤泥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煤泥等固定杂质能够被所述刮泥板31刮除并落至所述传送带32上,且能够被所述传送带32传送至所述污泥池33即可。所述传送带32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37.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1还包括锅炉15和供热水管16。所述供热水管16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锅炉15的出水口,所述供热水管16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锅炉15的进水口,所述供热水管16穿设所述浓缩池11与所述污泥池33。此种设置,利用所述供热水管16对所述浓缩池11内的煤泥水进行加热,使煤泥水蒸发多余的水分,避免在所述滤布26对煤泥水进行过滤过程中,多余的水分降低过滤效果,同时,对所述污泥池33内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进行加热,蒸发多余的水分,便于清理固体杂质。
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锅炉15靠近所述浓缩池11设置,所述供热水管16采用管径10mm的耐高压铜管,由所述锅炉15上侧延伸并贯穿进入所述浓缩池11,沿所述浓缩池11宽度延伸后折回,贯穿所述浓缩池11后进入所述污泥池33,沿所述污泥池33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图2中所述污泥池33的左侧壁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贯穿所述污泥池33后,与所述锅炉15的下侧连通。所述锅炉15启动时,所述浓缩池11内的所述供热水管16对所述浓缩池11内的煤泥水进行加热,所述污泥池33内的所述供热水管16对所述污泥池33内的固体杂质进行加热。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供热水管16在所述浓缩池11及所述污泥池33内的延伸长度可以调整。
39.可选地,所述收集单元3还包括导热保护板34,所述导热保护板34设置于所述污泥池33内,与所述污泥池33的内壁连接,所述供热水管16在所述导热保护板34背向所述传送带32的一侧穿设所述污泥池33,并与所述导热保护板34贴合设置。此种设置,所述导热保护板34将所述供热水管16与所述污泥池33内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分隔开,防止所述供热水管16
被煤泥等覆盖产生损坏。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保护板34采用2mm厚钢板制作而成,如图2所示,所述导热保护板34在所述污泥池33内靠近左侧侧壁设置,其上侧端部及下侧端部均与所述污泥池33的内壁固定连接,将所述污泥池分隔为左侧的第一污泥池与右侧的第二污泥池,所述供热水管16在左侧的第一污泥池内延伸,且与所述导热保护板34的左侧面贴合设置以便传递热量,所述传送带32的卸料端卸载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落入右侧的第二污泥池内。借助热传递,所述供热水管16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导热保护板34,所述导热保护板34再对落入所述污泥池33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进行加热。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导热保护板34的形状尺寸以及在所述污泥池33内与所述污泥池33内壁的具体连接位置均可以调整。
41.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1还包括残渣桶17和过滤网18。所述残渣桶17设置于所述浓缩池11内,并在远离所述浓缩池11的出水口的一侧与所述浓缩池11的内壁抵接;所述过滤网18与所述残渣桶17的侧壁及所述浓缩池11的内壁固定连接。此种设置,便于对注入所述浓缩池11内的煤泥水进行初步过滤,并使过滤的大颗粒杂质聚积在所述残渣桶17内,便于清理。
4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进水管13在所述浓缩池11右侧侧壁的下方连通所述浓缩池11的进水口,并延伸进所述浓缩池11内部,所述残渣桶17抵接于所述浓缩池11图3中的左侧内壁,所述过滤网18与所述残渣桶17的右侧壁的上端端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浓缩池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18朝向所述残渣桶17倾斜设置,并延伸至所述浓缩池11的顶部。煤泥水从图3中所述过滤网18的左侧注入所述浓缩池11,大颗粒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被所述过滤网18过滤拦截,并滚落聚积至所述过滤网18下方的所述残渣桶17内,初步过滤后的煤泥水进入所述过滤网18右侧的所述浓缩池11内,经所述进水管13排出。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残渣桶17的形状尺寸以及在所述浓缩池11内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调整,所述过滤网18的形状尺寸、过滤规格及倾斜角度均可以调整,只要所述过滤网18能对进入所述浓缩池11内的煤泥水进行初步过滤,且过滤的固体杂质能够落入所述残渣桶17内即可。
43.图5为图1所示煤泥水分离装置的喷洒管的剖视图。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可选地,所述滤除单元2还包括喷洒管27,所述喷洒管27与所述支架22连接,所述出水管14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喷洒管27,所述喷洒管27沿所述滤布26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喷洒管27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喷洒口28。此种设置,借助沿所述滤布26宽度开设的多个所述喷洒口28将煤泥水均匀地喷洒至所述滤布26上。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洒管27的长度和所述滤布26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喷洒口28沿所述喷洒管2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图5所示,所述喷洒管27上端开口,形成水槽,所述出水管14延伸至水槽内,将煤泥水引入所述喷洒管27,所述喷洒管27图5中截面的右下角贯穿开设有所述喷洒口28。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喷洒管27的形状尺寸可以调整,所述喷洒口28的开设数量以及在所述喷洒管27上的具体开设位置可以调整。
45.可选地,所述收集单元3还包括安装架35和搅拌组件36。所述安装架35架设于所述污泥池33上方;所述搅拌组件36与所述安装架35可转动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污泥池33内。此种设置,借助所述搅拌组件36对所述污泥池33中的煤泥进行搅拌,有利于水分的快速蒸发,同时将堆积在所述传送带32卸料端下方的煤泥均匀分布在所述污泥池33内。
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架35在所述污泥池33的中部与所述污泥池33
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组件36贯穿所述安装架35,与所述安装架35可转动连接,并插入所述污泥池33内潮湿的煤泥中,启动所述搅拌组件35,则所述搅拌组件35转动,进而搅动所述污泥池33内潮湿的煤泥,加快煤泥中水分的蒸发。同时,从所述传送带32卸料端落下的煤泥易堆积在原处,借助所述搅拌组件36的搅动,可以将堆积的煤泥均匀分布在所述污泥池33内,有利于水分的进一步蒸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组件36采用搅拌辊。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安装架35在所述污泥池33上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调整,所述搅拌组件36可以采用任意结构组合形式,只要能够搅动所述污泥池33内的煤泥即可。
47.可选地,所述搅拌组件36包括第二电机361、连接杆362和多个搅拌杆(未示出)。所述第二电机361与所述安装架35背向所述污泥池33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61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安装架35,与所述安装架35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362与所述第二电机36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污泥池33内;多个所述搅拌杆与所述连接杆362的周向固定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搅拌组件36的结构组成,便于组装和使用。
4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电机361设置于所述安装架35上表面的中心,其输出轴向下贯穿所述安装架35,与所述连接杆362连接,所述连接杆362为圆柱杆体,向下延伸至所述污泥池33内,沿所述连接杆36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层所述搅拌杆,每层包括沿所述连接杆362的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搅拌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二电机361的具体型号随工作强度的变化进行调整,所述搅拌杆的设置数量及在所述连接杆362上的具体连接位置可以调整,只要能对所述污泥池33内的煤泥进行搅拌即可。
49.可选地,所述浓缩单元1还包括太阳能集热管19,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贯穿所述浓缩池11。此种设置,借助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吸收太阳能对所述浓缩池11内的煤泥水进行加热,有利于进一步蒸发煤泥水中的水分。
5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贯穿所述浓缩池11的上侧壁共穿插有三根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相匹配地,在安装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时,需安装反射板等配合组件,同时安装保护罩,对设置在所述浓缩池11外部的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进行保护,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设置在所述浓缩池11的向阳面,利用太阳能对所述浓缩池11中的煤泥水进行加热。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的设置数量可以调整。利用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吸收太阳能进行加热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及与其配合的结构件在此不再赘述。
51.可选地,所述浓缩池11、所述集液池21和所述污泥池33的内壁均覆盖有防水层(未示出)。设置所述防水层,防止煤泥水中的液体外渗。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浓缩池11、所述集液池21和所述污泥池33的内壁均铺设防腐蚀的混凝土作为所述防水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选用混凝土以外的其他防水材料铺设所述浓缩池11、所述集液池21和所述污泥池33的内壁,作为所述防水层。
53.可选地,所述供热水管16的外壁覆盖有防腐层(未示出)。所述浓缩池11和所述污泥池33内均含有液体,此种设置,防止所述供热水管16被液体腐蚀,有利于延长所述供热水管16的使用寿命。
54.下面进一步介绍所述煤泥水分离装置的使用过程:
55.使用时,将煤泥水的污水经所述过滤网18注入所述浓缩池11,煤泥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被所述过滤网18过滤拦截,滚落并聚积在所述过滤网18下方的所述残渣桶17内,过滤后的液体留在所述浓缩池11内,开启所述杂质泵12、所述第一电机23、所述传送带32和所述
第二电机361,启动所述锅炉15,煤泥水经所述进水管13和所述杂质泵12进入所述出水管14,经所述出水管14进入所述喷洒管27,并由所述喷洒管27上开设的所述喷洒口28喷洒出,落至所述喷洒管27下方的所述滤布26上,煤泥水中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被所述滤布26过滤拦截,过滤后的液体落入所述滤布26下方的所述集液池21内,所述第一电机23驱动所述主动辊24转动,所述主动辊24转动驱动所述滤布26在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从动辊25之间传动,所述滤布26绕所述主动辊24与所述从动辊25传动过程中,带动拦截的煤泥等固体杂质一起传动,所述刮泥板31与所述滤布26抵接,煤泥等固体杂质运移至所述刮泥板31处时,所述刮泥板31将粘附在所述滤布26上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刮除,刮除的煤泥等固体杂质落入所述刮泥板31下方的所述传送带32上,所述传送带32朝向所述污泥池33方向运转,带动落到上面的煤泥等固体杂质同向移动,最终,煤泥等固体杂质在所述传动带32的卸料端落下,并落入卸料端下方的所述污泥池33内,所述第二电机361转动带动所述连接杆362及与所述连接杆362连接的多个所述搅拌杆转动,进而搅动所述污泥池33内潮湿的煤泥,同时将所述传送带32卸料端下方堆积的煤泥均匀分布在所述污泥池33内,加速水分的蒸发。所述锅炉15为所述供热水管16提供高温流体,所述供热水管16穿设于所述浓缩池11及所述污泥池33内,分别对所述浓缩池11与所述污泥池33内的水分进行加热,加快水分蒸发,同时,所述浓缩池11内还穿设有多根所述太阳能集热管19,利用太阳能进一步对所述浓缩池11内的水分进行蒸发。最终,煤泥水中的液体聚积在所述集液池21内,煤泥等固体杂质聚积在所述残渣桶17及所述污泥池33内,从而完成煤泥水的过滤分离工作。
56.采用本实用新型煤泥水分离装置,借助所述杂质泵12将所述浓缩池11内的污水引流并喷洒至所述滤布26上,借助所述滤布26过滤拦截煤泥,并借助所述刮泥板31刮除所述滤布26上拦截的煤泥,使其落至所述传送带32上,最终输送至所述污泥池33内,实现对煤泥水的过滤分离,整个过程无需借助絮凝剂,过滤后无需对添加剂进行处理,降低了过滤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5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