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面板通孔除尘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94083阅读:来源:国知局
1的下端开口。所述回收箱23呈长方体,所述回收箱23的侧面与所述回收框22的内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23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回收箱2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收容腔231,所述收容腔231呈长方体状,所述收容腔231用于收容从所述单面板上吹下的尘肩。所述第一支撑杆24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杆24的一端与所述回收斗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4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2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26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6的上表面与所述气缸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气缸2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推送杆27呈长方体,所述推送杆27水平放置,所述推送杆27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块222的上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推送杆27的左端与所述气缸25连接,使得所述推送杆27在所述气缸25的作用下左右移动,所述推送杆27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矩形孔221且可以穿过所述第一矩形孔221,从而将单面板推送到回收框22的右侧。所述挡板28呈长方体,所述挡板28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矩形孔221上表面的高度,从而防止单面板滑到挡板28的右侧。所述支撑柱29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29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柱29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29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挡板28上表面的高度及第一矩形孔221下表面的高度,所述单面板被推送杆27推送到右侧时落在所述支撑柱29上,从而方便收集除完尘的单面板,对单面板起到支撑作用。
[0020]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架装置3包括第一支架3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1右侧的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1包括第一竖直部311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311右侧的第一水平部312,所述第一竖直部311及第一水平部312 —体成型。所述第一竖直部31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部31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矩形孔313、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孔313内部的滚轮314、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311右侧的第一水平块315、位于所述第一水平块315下方的第一竖直块316及贯穿所述第一竖直块316左右表面第三矩形孔317。所述第二矩形孔313呈长方体状。所述滚轮314呈圆柱体,所述滚轮314收容于所述第二矩形孔313中且与所述第一竖直部31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滚轮314可以在所述第二矩形孔313中旋转,所述滚轮314与驱动机(未图示)连接,使得所述滚轮314可以转动。所述第一水平块3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块31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水平块315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3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直块31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直块316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直块31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块3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矩形孔31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架32呈Z字型,所述第二支架32包括第二竖直部321、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321上方的第二水平部322、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322左侧的第三竖直部323及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322上方的第四竖直部324,所述第二竖直部321、第二水平部322、第三竖直部323及第四竖直部324 —体成型。所述第二竖直部32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直部323机第四竖直部324呈圆柱体。
[0021]如图1所示,所述转动装置4包括第三支架41、位于所述第三支架41右侧的电机42、位于所述电机42下方的转轴43及位于所述转轴43下方的齿轮44。所述第三支架4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部3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4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3呈圆柱体,所述转轴43的上端与所述电机42连接,使得所述电机42带动所述转轴43旋转。所述齿轮44呈圆柱体,所述转轴43的下表面与所述齿轮4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齿轮44的侧面设有锯齿。
[0022]如图1所示,所述吹气装置5包括吹气管51、设置于所述吹气管51上的风机52、位于所述吹气管51下方的进气框53、位于所述进气框53内部的过滤网54、位于所述进气框53左侧的第四支架55、位于所述吹气管51下方的吹气盘56、位于所述吹气盘56上方的锯齿环57及位于所述吹气盘56下方的吹气斗58。所述出气管51呈倒置的凹字型,所述吹气管51的两端开口均朝下。所述风机52设置于所述吹气管51上,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吸到吹气管51中,进而进入到吹气盘56中。所述进气框53位于所述吹气管51右端开口的下方,所述进气框53包括上端部及下端部,所述上端部与下端部一体成型,所述上端部呈圆台状,所述下端部呈圆柱体,所述上端部与所述吹气管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54呈圆柱体,所述过滤网54的侧面与所述进气框53的下端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进入到吹气管51中的空气进行过滤。所述第四支架55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5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3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5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框53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进气框5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吹气盘56呈圆柱体,所述吹气盘56包括位于上方的圆管部561、位于所述圆管部561外围的封闭环562、位于所述吹气盘56内部的吹气通道563及位于所述吹气通道563下方的开口 564。所述圆管部561呈圆环状,所述圆管部561的下表面与所述吹气盘5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管部561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吹气管51的内部。所述封闭环562呈圆环状,所述封闭环562采用柔软性材料制成,所述封闭环562的内表面与所述圆管部5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环562的外表面与所述吹气管51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从而防止吹气管51内部的气体流到外部。所述吹气通道563呈圆柱体,所述圆管部561的内部与所述吹气通道563连通,使得吹气管51中的气体可以穿过圆管部561进入到吹气通道563中。所述开口 564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吹气盘56的下表面上,所述开口 564与所述吹气通道563相通。所述第三竖直部323的上端穿过所述吹气盘56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吹气盘56的内部且与所述吹气盘56滑动连接,所述第四竖直部324的上端穿过所述吹气盘56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吹气盘56的内部且与所述吹气盘56滑动连接。所述锯齿环57呈圆环状,所述锯齿环57的内表面设有锯齿,所述齿轮44与所述锯齿环57的内表面上的锯齿相配合,使得所述齿轮44带动所述吹气盘56旋转,所述锯齿环57的下表面与所述吹气盘5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吹气斗58位于所述吹气盘56的下方,所述吹气斗58的上端开口大于所述吹气斗58的下端开口,所述吹气斗58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呈长方形。所述吹气斗58上设有封闭板581,所述封闭板581水平放置,所述封闭板581的一侧面与所述吹气斗5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板581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吹气盘56的侧面接触,从而防止从所述吹气盘56吹出的气体从所述吹气斗58的上端开口流出。所述第一水平部312的右表面与所述吹气斗58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吹气斗58贯穿所述第二水平部322的上下表面,从而对所述吹气斗58起到支撑作用。
[0023]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工作台装置6包括第一工作台61、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台61右侧的第二工作台62、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台61上的凸块63、位于所述凸块63左侧的第一弹簧64、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台61与第二工作台62下方的转轮65、位于所述第二工作台62右侧的第二弹簧66、位于所述第二弹簧66下方的定位杆67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工作台61与第二工作台62上的连接绳68。所述第一工作台6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工作台6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工作台6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圆孔611,所述圆孔611呈圆柱体状,所述圆孔6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工作台6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工作台6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工作台65与所述第一工作台61处于同一高度。所述凸块63呈长方体,所述凸块6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工作台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块6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工作台61的左表面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弹簧6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直块31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4的右端与所述凸块6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