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二氧化钛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有机染料方面的应用_2

文档序号:9836515阅读:来源:国知局
饱和的氯化钠溶液,直至检测不到氨气放出,在100°C条件下反应 8-10h。在反应过程中补加饱和溶液保持溶液总量不变,反应结束后,用蒸馏水稀释,抽滤。 用浓盐酸调节滤液pH< 3,待沉淀全部析出后,过滤,再依次用蒸馏水、甲醇、丙酮清洗固体 产物。真空干燥,得到2,3,9,10,16,17,23,24-八羧基铁酞菁粗产物。
[0042] 粗产物进行提纯,将上述粗产物倾倒入10倍质量数的浓硫酸中,搅拌使其完全溶 解,50-55°C水浴中加热搅拌lh。冷却至室温后慢慢倾倒入10倍浓硫酸体积的蒸馏水中,并 不断搅拌,加热煮沸,静置过夜。过滤,滤饼转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煮沸5-10min,冷 却后离心分离。沉淀物用热蒸馏水洗涤至无 S042'并分别用乙醇、丙酮作洗涤剂,超声波粉 碎洗涤,离心分离。产物在60°C真空干燥,得到2,3,9,10,16,17,23,24-八羧基铁酞菁纯产 物。
[0043]还有另一种酞菁粗产物提纯方法:将2,3,9,10,16,17,23,24-八羧基铁酞菁粗产 物0.2g溶解于50mL体积的二甲基亚砜(DMS0)的溶液中,在溶解过程中可适当加热以促进其 溶解速度。溶解完成后,过滤掉多余的固体残渣,将DMS0的清液置于200 °C的鼓风干燥箱中, 将溶剂蒸发,析出的固体即八羧基酞菁铁的纯化品。对其研磨,黑暗条件下保存。八羧基铁 酞菁的合成过程反应式为:
[0044]
[0045] 2、2,3,9,10,16,17,23,24-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二氧化钛
[0046 ]敏化剂制备的具体步骤是:取300mL二氧化钛的水溶液(1 g/L)磁力搅拌1 Omin,然 后再超声30min。再配制10mL 5 X l(T3mol/dm3的八羧基酞菁铁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以FePc (COOH)8的DMSO溶液逐滴加入二氧化钛水溶液中,此过程持续搅拌。待滴加完成后再继续搅 拌12h,以达到FePc(C00H) 8尽量能浸渍到二氧化钛上。反应结束后,对悬浊液进行离心分 离,对所得固体分别用水、甲醇、丙酮清洗三次。最后对产物真空烘箱60°C干燥。
[0047] 材料特性表征
[0048] 1对材料进行紫外(UV-Vis)和红外(FI-IR)定性分析
[0049]八羧基酞菁铁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和四羧基酞菁铁相同,在688nm处的吸收峰 是Q带吸收峰,是由于aiu(3i)4eg(>*)电子跃迀造成的;在351nm处的吸收峰是B带吸收峰,是 由于a 2u(3I)4eg(3I*)的电子跃迀造成的。其中Q带和B带是由于跃迀的结果,也是判断 化合物是否具有酞菁类大环结构化合物的紫外依据。由图1中紫外可见光谱图可以看出,合 成的化合物符合酞菁类化合物的结构要求。
[0050]在图2中,图a、b、c分别为空白二氧化钛、八羧基酞菁铁、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二氧化 钛的红外光谱图。在c中出现了 1358CHT1,1078CHT1,862(^1 ΜΙαιΓ1,附近的为酞菁环的特征 吸收峰。在1672CHT1附近的峰为八羧基酞菁铁中羧基v c=Q的振动吸收峰;在1362CHT1附近的 峰酞菁铁羧基中vC- Q特征振动峰。综上所述,在敏化后样品c中依然能看到除二氧化钛特征 峰之外的八羧基酞菁铁的各个特征吸收峰和振动峰,这表明八羧基酞菁铁已经负载到二氧 化钛表面上。
[0051 ] 2对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和N2吸附-脱附曲线表征分析
[0052]图4给出了N2的吸附-脱附平衡曲线,从图4中可以看出,曲线类型是第IV型介孔材 料吸附-脱附平衡曲线类型。在Ti〇2的平衡曲线中,比表面积为58.36m2/g,孔粒径平均为 10.0 nm。对比FePc(C00H)8/Ti02的平衡曲线,比表面积减少到51.73m 2/g,结合粒径分布图, 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二氧化钛前后,粒径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的纳米颗粒的粒径 仍然是集中在10.Onm左右。从另一方面来看,二氧化钛较大的比表面积能为和酞菁充分接 触提供了更多的位点,能更好的促进光催化反应的进行。由图3中XRD谱图可以看出,Ti0 2的 晶型是锐钛矿型,对比图可判断,在FePc(COOH)8/Ti02中既没有改变Ti0 2的晶型,又有四羧 基酞菁铁的特征峰(2Θ = 20°)出现,这表明但FePc (COOH)8没有进入到Ti02的晶格内部,只是 在Ti〇2的表面和其以氢键或者范德华力的方式相结合。
[0053] 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表征
[0054] 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二氧化钛前后(上图为敏化前,下图为敏化后)Ti02纳米颗粒的 SEM图见图5,在八羧基酞菁铁敏化之前,二氧化钛依然是表面粗糙的圆形颗粒物,通过局部 放大图也依然能清晰的看到二氧化钛表面不规则的凸起,正是因为这些表面凸起提供了亲 水性的活性基团,让其能与吡啶环外侧连有羧基的酞菁产生作用力相结合。从图5中可以看 出,八羧基酞菁铁敏化后,微观上二氧化钛形貌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从宏观上,经 一系列操作步骤处理后,二氧化钛的颜色从白色粉末变为绿色粉末。这也能间接表明二氧 化钛和八羧基酞菁铁相结合。
[0055] 4光致发光(PL)表征
[0056] 基于荧光的产生机理,荧光是基于3T43T*形式的电子跃迀。基态分子受到激发后, 价电子从基态跃迀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无辐射去"活",将多余的能量转移给 其他分子或者激发态分子内的振动或者转动能级后,回至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然后再以发射辐射的形式去"活",跃迀回至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射出荧光。Ti0 2、FePc (C00H)8、FePC(C00H)8/Ti02的荧光光谱图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荧光强度的顺序是Ti0 2> FePc(C00H)8/Ti02>FePc(C00H)8。从Ti0 2到FePc(C00H)8/Ti02荧光强度大幅度减弱,这表明 在FePc(C00H) 8和Ti02之间有很强的能量转移过程发生,从而减少了能发生荧光的能量释放 过程,导致荧光强度减弱。想比于FePc(C00H)4/Ti0 2的荧光强度,FePc(C00H)8/Ti02发生更 为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
[0057] 5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表征
[0058] 在光激发情况下,过渡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发生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之间的电荷 转移,电子吸收能量光子从给予体转移到接受体,从而在紫外光区产生吸收光谱。当过渡金 属离子本身吸收光子激发发生在内部d轨道之间的跃迀为(d-d)跃迀,引起配位场吸收带, 需要能量较低,表现为在可见光区或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图7 Ti02、FePc(⑶0H)8、FePc (C00H)8/Ti02的DRS图见图7,在FePc(⑶0H)s的DRS谱图中,出现了B带(200-400nm)和Q带 (600-800nm)的特征峰,结合其紫外可见光谱从而定性的分析了 FePc(C00H)8具有酞菁类大 环结构。在FePc(C00H)8/Ti0 2的DRS中,样品的吸收峰范围从Ti02的单独紫外光区扩展到了 可见光区,且禁带宽度变窄,使得电子由基态跃迀到激发态和系间窜越提高了有利的条件。 从而为其能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0059] 6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0060]由图 8可以看出,样品中 Ti2p结合能是458.5±0.2eV(Ti2p3/2WP464.2±0.3eV (Ti2p1/2),对应的分离能是5.7eV。从图A中的XPS全谱可以看出Ti,0和C元素存在于Ti02中, 而Ti,Fe,0,N和C存在于催化剂FePc(C00H) 8/Ti02中。在图B的2p区域内,在710.7eV位置的峰 归属于Fe2p3/2,在724.3eV位置的峰归属于Fe2p 1/2,表明在FePc(C00H)8中Fe元素存在的价 态是Fe3+。在图C样品FePc(C00H) 8的01s光电子信号分离成了两个峰。第一个峰在531.2eV (羧基基团中的C-OH键),第二个峰在532.0eV(C=0键)。用FePc(C00H)8敏化Ti02后,01s的结 合能从531.2eV降低到529.7eV(图D),这表明FePc(C00H) 8和Ti02之间存在明显的电子耦合 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FePc(C00H)8中的-C00H基团和Ti0 2表面上的-OH键之间形成的醚键。 羧基基团促进了电子给体FePc(C00H)8和电子受体Ti0 2之间的电子耦合作用。结合图E和F, 分析FePc(COOH)8和FePc(C00H)8/Ti02中Nls的光电效应信号可以发现,其中至少存在两种 化学性质不同的N元素,分别是在FePc(COOH)8中的4-吡咯环和4-氮杂环中的N元素。
[0061]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0062] 采用图9所示的光催化降解反应装置进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0063] 1对罗丹明B (RB)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0064] 1 · lTi〇2、FePc(COOH)4、FePc(COOH)4/Ti〇2的光催化效果对比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