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造纸、酿造、污泥处理工业设备制造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板框式压滤机、厢式压滤机、隔膜压滤机使用的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造纸、酿造、污泥处理等相关行业,将含水较高的物料进行脱水,多数采用固液分离的方法,主要是用离心脱水机、带式压滤机、板框压滤机、真空压滤机等过滤设备从液体中将固体过滤出来,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目前,现有的压滤机主要为普通压滤机和自动拉板压滤机两种,普通压滤机在每次压滤完成后,需要人工将数量众多的笨重的滤板搬开,让滤饼掉落,然后再人工将滤板合拢劳动强度大,效率极低。自动拉板是采用电动拉开滤板,让滤饼掉落。
传统的压滤机拉板方法采用一套拉板机构工作,在电机的驱动下,反复进行取板、拉板动作,完成整台压滤机的拉板卸落滤饼的工作。
一种拉板式压滤机(CN2817948Y)专利,是自动拉板式压滤机的代表性机器,其在每个滤板的前后位置设有凸耳,在止推板、滤板和压紧板外部的前后水平位置处,设置滑动轨道,每个滤板的凸耳可以在滑动轨道上面滑动,还设有液压油缸和活塞杆,由活塞杆推动止推板、滤板和压紧板的打开和闭合。其优点是自动拉板代替了人工,效率提高。缺点是:每次拉板是将所有滤板一次拉开,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拉开,因此只能采用液压油缸和活塞杆,速度慢,耗能多;全部滤板拉开后,占用空间大,因此为了控制设备占用的空间,滤板的数量设计受到极大的限制,滤板少则产能低,相同的产能需要配备更多压滤机,无形中增加了投资和场地占用。而且一种拉板式压滤机(CN2817948Y)的结构复杂,运动部件多,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简单高效的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
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包括成对配套的止推板和压紧板,在止推板和压紧板之间设置若干个滤板,以及控制系统,在所述止推板、滤板和压紧板外部的前后水平位置处,还设有由拉板钩、链条、驱动电机、改向压板和复位挡板组成的拉板机构;所述滤板的数量为10至120个,在滤板与滤板之间,至少有相邻两个滤板之间采用连接线连接,至多滤板之间全部采用连接线连接。滤板的数量通常为80至100个,而且滤板之间全部采用连接线连接。
进一步的优化,拉板机构的配置数量为二套,设置在所述止推板、滤板和压紧板外部的前后水平位置处,呈现内外口字形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连接线至少连接两个滤板,一次拉板相当于两次拉板的效果;
(2)全部滤板之间均使用连接线连接,连续拉板,连续卸滤饼,拉板时间缩短,效率成倍提高;如传统方法拉开100块滤板,最少需要10分钟以上的时间,本发明只要4分钟左右;
(3)本发明拉板时总是将已卸完滤饼的首个滤板闭合,同时从左边新拉开一块未卸滤饼的滤板,保证每个滤板都有充足的、相同的时间间隔卸滤饼,解决了现有技术设备容易出现的滤板夹料现象;
(4)每个滤板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卸滤饼,滤饼均匀地卸落到输送带上,被运离工作场所。传统的方法是一组一组滤板拉开,滤饼一堆堆的掉落在输送带上,造成滤饼撒落地上,污染环境;
(5)采用两套拉板机构协同工作,解决了拉板钩经过已闭合的滤板时,有可能将上一块已闭合的滤板拉开,影响拉板效果,降低工作效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拉板机构向取板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经过滤板时,由于拉板钩有一定的弹力,它会把已拉开的滤板往取板方向推动,并把上一块已闭合的滤板拉开,影拉板效果;
(6)本发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普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压滤机拉板机构开始拉板示意图。
图2为压滤机拉板机构的拉板钩经过滤板示意图。
图3为压滤机拉板机构的拉板钩拉住滤板示意图。
图4为压滤机拉板机构拉住滤板向右移动中示意图。
图5为压滤机拉板机构拉住滤板向右移动结束示意图。
图6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拉板机构拉住滤板向右移动示意图。
图7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拉板机构拉住另一个滤板示意图。
图8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第一次拉板开始前示意图。
图9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第一次拉板完成后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第二次拉板开始前示意图。
图11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第二次拉板完成后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第三次拉板开始前示意图。
图13为一种压滤机连续拉板系统配备两套拉板机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止推板,2—滤板,3—连接线,4—压紧板,5—拉板钩,6—驱动电机,7—改向压板,8—复位挡板,9—链条。
图8-图13的每一幅图中,各滤板从右至左的排列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5为传统的压滤机拉板方法采用一套拉板机构工作,在电机的驱动下,反复进行取板、拉板动作,完成整台压滤机的拉板卸落滤饼的工作。
图6-图7为本发明三个滤板为一组使用连接线连接的拉板过程示意图,其工作过程是,当拉板机构每拉开一组滤板的第一块滤板时,第一块滤板再通过拉线依次拉开本组的各块滤板,使本组的各块滤板里的滤饼脱落。当本组的第一块滤板靠近上一组最后一块滤板时,推动上一组滤板闭合,使上一组滤板从最后一块开始依次闭合,当上一组滤板完全闭合后,两组滤板均不能移动,控制系统监测到驱动电机过载,发出切换指令,使电机反转,拉板机构返回到下一组的第一块滤板位置,进行下一组的取板拉板动作,如此循环,完成整台机全部滤板的拉板卸落滤饼的工作。
图6-图7拉板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拉板效率低,易造成每组中的最后一块滤板夹持滤饼。因为每组滤板被拉开时,从该组的第一块滤板开始,本组滤板被依次拉开,当本组的第一块滤板靠近上一组最后一块滤板时,推动上一组闭合,使上一组从最后一块开始依次闭合,因此每组滤板中的最后一块滤板总是最后被拉开的,同时它也总是最先被闭合的,这就会出现每组的最后一块滤板没有足够的打开时间供滤饼脱落和操作工人检查清理,因而常会出现夹持滤饼,因此一般只能牺牲拉板机构的返回时间,确保最后一块滤板也有足够的打开时间,这就影响了拉板效率,因此,压滤机每个拉板周期最快也要5分钟,慢的达到40多分钟。
图8-图12为本发明的优化设计:所有滤板都由连接线连接,不分组,实现整台压滤机的滤板连续拉开,连续闭合的效果,且是先拉开的滤板先闭合,后拉开的滤板后闭合,使所有滤板里的滤饼都有足够的打开时间,以利于滤饼脱落和操作工人检查清理。
当压滤机的压紧板回程时,固定在压紧板上的1号滤板会通过连接线的牵引,依次拉开其后的2号、3号和4号滤板。当压紧板完全复位后,1号滤板即固定不动了,如图9,此时驱动电机启动并正转,链条带着拉板钩向取板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当拉板钩经过1号滤板时,系统会将此时的电机转数计数器置为0,拉板钩继续向取板方向移动,当驱动电机转数达到预先设定的转数后,拉板机构到达2号滤板的取板位置的前方,驱动电机停止正转,如图10。
取板钩到达2号滤板位置后,控制系统会发出切换指令(由驱动电机转数计数器控制),驱动电机反转,第2块滤板被拉板钩拉动向第1块滤板方向移动,同时,第2块滤板通过连接线也会带动其后的第3和第4块滤板一起同步移动,并保持第3、第4块滤板原有的开度不变,第4块滤板还通过连接线将第5块滤板拉开。当第2块滤板压紧第1块滤板时,全部的滤板都不能再移动,控制系统检测到驱动电机的电流过载,会给出驱动电机停止反转的命令,第2块滤板的拉板动作完成。如图11。
当第2块滤板拉板动作的完成时,控制系统将电机转数计数器再次置零,同时再次切换电机转向,使电机又正转,拉板机构又向取板方向移动,当驱动电机达到设定的转数后,拉板机构到达第3块滤板的取板位置,如图12,控制系统给出驱动电机正转停止命令,控制系统在下达驱动电机正转停止命令的同时,还会下达驱动电机换向,电机反转,拉板钩带动3号滤板向第2块滤板方向移动,完成第3块滤板的拉板任务,当3号滤板压紧2号滤板时,所有滤板又不能移动,驱动电机再次过载,控制系统又下令正转,拉板机构换向往取板方向移动,如此不断自动重复,直至所有滤板全部拉开。
从上述的过程可以看出,拉板动作每次总是拉最靠近闭合位置的一块滤板,再由该滤板拉动其后各块滤板,并保持其后各块滤板都保持原有的开度,在右边每闭合一块滤板的同时,也会在左边拉开一块滤板,保持中间三块滤板处于打开状态并同步移动,以利于滤饼的脱落,从而实现连续拉板的功能。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拉板机构向取板方向移动经过滤板时,由于拉板钩有一定的弹力,它会把已拉开的滤板往取板方向推动,并把上一块已闭合的滤板拉开,影响拉板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方法,采用两套拉板机构协调工作,并由两套拉板机构配合工作,如图13所示。
当第一套拉板机构即口字形布置的拉板机构的里面这一套,牵引2号滤板及其后的3、4号滤板向1号滤板位置移动时,第二套拉板机构同时从1号滤板反向往2号滤板移动,中途两套拉板机构相遇,第二套拉板机构从2号滤板下经过,并继续向3号滤板移动。本发明的驱动电机是变频控制的,设置的正转即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速稍大于反转的转速,因此,当第一套拉板构将2号滤板压紧到1号滤板时,第二套拉板机构也已位于3号滤板的取板位置前方了。在此过程中,由于第2块和第3块滤板受到第一套拉板机构的牵引,所以当第二套拉板机构通过第2、第3号滤板时,不会影响第2号和第3号滤板的开度。当第一套拉板机构开始从2号滤板位置返回时,第二套拉板机构已拉取3号滤板向第2号滤板方向移动了。然后,当第二套拉板机构将第3号滤板拉到闭合位置时,第一套拉板机构也已通过第4号滤板。如此循环,两套拉板机构的互相配合,实现了整台压滤机的滤板在不断的被拉开,同时已卸完滤饼的滤板不断地闭合,实现了连续拉板的功能。
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滤板的数量为80-90个,滤板之间全部采用连接线连接,使用两套拉板机构协调工作。附图中只画出10个滤板,是为了便于分析原理和使用方法。